明代“四大高僧”是﹖

如题所述

云栖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

1、云栖祩宏

云栖袾宏(1535-1615),俗姓沈,名袾宏,字佛慧,别号莲池,因久居杭州云栖寺,又称云栖大师。

莲池大师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二十七岁丧父,三十二岁母亦永诀,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祩宏三十二岁,投西山无门性天禅师落发,并于昭庆无尘玉禅师座下受具足戒。

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净土法门,主持云栖道场四十余年,言传身教接引无数佛子同归净土。融合禅净二宗,定十约,僧徒奉为科律。清雍正中赐号净妙真修禅师。

临终前半月预知时至,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七月某日安详念佛而逝,世寿八十一,僧腊五十。

莲池大师因弘扬净土宗贡献颇大,被后世尊为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祖师。

2、紫柏真可

紫柏真可(公元1543—1603),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晚号紫柏。吴江(江苏)人。

明代南直苏州人,俗姓沈,法名达观,中年后改名为真可,号紫柏老人,后世尊称他为紫柏尊者,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因为陷入东林党争,在第二次妖书案中,被东厂拷打,伤重圆寂。

3、憨山德清

憨山德清(1546年11月15日-1623年1月15日),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法号德清,谥号弘觉禅师,安徽全椒人,明朝佛教出家众,为临济宗门下。复兴禅宗,与紫柏真可是至交,被认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憨山德清精通释、道、儒三家学说,主张三家思想的融合。倡导禅净双修,教人念自性佛,其思想见解颇与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相契。

中国禅宗的祖庭—曹溪,经过憨山德清的锐意经营,由荒废恢复旧观,因此被称为曹溪中兴祖师。其功德巍巍,为后人所敬仰。

4、藕益智旭

蕅益智旭(1599年~1655年),明末四大高僧中最晚也是影响最大的,中国净土宗第九代祖师。

吴县木渎(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俗姓钟。字蕅益,号八不道人。由于晚居灵峰(今浙江安吉县)建寺、创社、著书,故世称灵峰蕅益大师。

扩展资料:

晚明佛教丛林基于严辨老庄道家之学与金丹道教的方法立场,在当时三教同归的合流思想下, 主张与老庄道家之学相融并存, 而对明末道教主流道派正一道与全真道, 则表现出明确的拒斥态度, 视之为非主流宗教类型。

面对道教指责佛教只修性不修命的批评, 晚明佛教丛林基于佛教心性一元论的基本立场,特别针对全真道所主张的性命双修的丹道炼养工夫展开了思想论辩。

阐述了佛教“ 性本论” 的性命不二与道教“ 气本论” 的性命二分之间的义理差异, 进而辨析佛教明心见性与道教修身炼性之间的工夫论差异,致使晚明全真丹道趋归仙佛合宗同修共证的思想融通。

晚明佛道之辨的现实效应, 同时也使晚明佛教吸收道教修命传统的《 功过格》 形式, 加以佛教化的改造, 通过“ 唯心立命” , 强调佛教心性智慧与因果信仰相结合, 一并落归于现实世间的劝善教化, 参与共建中国社会的道德秩序, 对后世民众的佛教修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末四大高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3
  这四位高僧指的是云栖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其中云栖祩宏(1535-1615)被认为是明代中兴净土的宗师,而藕益智旭则在佛学理论方面作出了极有影响的发展。
  中国佛教至明代已呈颓废之态,佛门各宗到此时后继乏人,社会各界对佛教也不象前代那样极力支持。晚明出现了中兴的四大高僧,收拾颓废局面,佛教出现了回升之势,为近代佛教复兴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人物:

  一、云栖祩宏
  云栖祩宏(1535-1615年),别号莲池,俗姓沈,任和(今浙江杭州)人,一段时间内连续遭受父母双亡、丧妻、失子的本伤刺激,看破红尘,于三十二岁时出家,受具足戒后云游参学,后居杭州云栖寺。云栖祩宏对于华严圆融学说和禅悟都有极深的造诣,力主佛教内部的融合并归向净土。他认为,宋明佛教衰落的原因,就在于禅法的堕落和戒律松弛。禅家乱用机锋棒喝,公案泛滥,抓了鸡毛当令箭,扯虎皮当大旗。古人棒喝是为了引发禅机,要求施者明具慧眼,而当时的禅师们自己不悟,答不出来问题就伸出棒子打人,往往师徒们互不尊重,倒在地上打作一团,实在让人对禅失去了信心。云栖祩宏又试图以经教的权威性来拯救禅的危机,他说:
  “参禅者藉口教外别传,不知离教而参是邪因也,离教而悟是邪解也。饶汝参而得悟,必须以教印证,不与教合系邪也。(《竹窗随笔.经教》)”
  主张禅教合一的同时洙宏把主要精力放在对禅净合一的论述上。在他看来,即便是有大慧根的人,修净土也是值得的,“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禅宗净土,殊途同归”,因而:
  “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而修之者,必贵一门深入,此数语尤万世不易之定论也。”
  禅和净土完全失去了界限,禅是净土的禅,净土是禅的净土,洙宏把禅净合一发挥到极致。而且,“贵一门生入”。
  禅家有名言说:“本来无佛,无可念佛,佛之一字,吾不喜闻。”而净土宗则有训导说:“西方有佛,号阿弥陀,忆佛念佛,必定见佛。”两家差别可谓了然分明。可是祩宏一点也不觉难以调和,他说,参禅和念佛都是通向解脱的道路,适合什么就该做什么,提倡某一种法门在文字上与其它宗派发生冲突是不奇怪的。他举例说,当年的禅门巨匠如永明延寿、真歇清了等人,既是禅门巨匠,却又都修习净土有成,禅法高明,又谋得了好去路。接下来祩宏又从报身的角度证明净土的好处,他说,禅悟并不等于成佛,禅悟并不等于得到圆满的报身,很难达到真正的涅盘境界。念佛则不然,一心诚念阿弥陀佛,到了极乐国土后,有佛力的直接加持,终归能修到圆满的报身,永远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祩宏为宣扬往生之法,特别强调所处时代的恶劣,即末法时代修法是十方困难的,禅家流于胡搅蛮缠,教家空头理论也做不周全,只有净土法门修起来最简单。净土之教,“专一心而向往,历三界以横超”,是“末法之要津”。“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总之,与其做各种各样枝节上的努力,不如直接抱住大树,就怎么也不会出叉子了。
  祩宏很清楚在明末的衰世,再讲高深的佛理已经不合时宜,故而,他重视一些浅显的说教和宣称,比如作《戒杀放生文》,宣扬佛教最基本的爱护生命的精神。他更不满于当时的佛教道场中男女混杂,不守时规的状况,作《水陆仪轨》整理佛教礼仪。这些都在民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门户之见颇重。

  二、紫柏真可
  紫柏真可(1543-1603),字达观,俗姓沈,江苏吴江人,是和祩宏同一时代的高僧,许多著名学者如汤显祖等都曾向他问教,可见其学问功底之深,真可一生参访尊宿,没有专一的师承,立志复兴禅宗,同时又对儒释道三家以及教内各宗持调和的态度,和当时佛教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合拍而动。真可一生从未受请担任寺院主持也从不开坛说法,但却十分重视语言文字在接度后学方面的作用。他把文字比作水波之相,禅比作水本身,据此发问说,如果一定要离开文字去求禅,岂不是和渴了饮水,却偏要拨开水波一样可笑吗?他又把禅比作春天,把文字比作花,两者互为表现,据此又得出了德山喝、临济棒都是文字,澄观疏、智者论也是禅的观点。
  真可对净土的评价很高,但却不象当时僧人们常说净土易修,他认为,参禅得悟固然难度不小,但是修成净土也不容易,不解佛法三昧,修净土也很难成就,对于那种“以为念佛求生净土易而不难,比这参禅看教,唯此着子最为稳妥”的看法,真可持怀疑态度。真可因此对净土看得很重,说倘若“到家果能打屏人事,专力净业,乃第一义”。

  三、憨山德清
  憨山德清(1546-1623),字澄印,俗姓蔡,安徽全椒县人。十九岁在金陵栖霞寺披剃出家,初从云谷禅师修习禅法,后随无极明信学习华严教法。二十六岁时,德清北游参禅,广访名家。万历四年(1576),德清与祩宏的禅净合一说影响了德清。德清与紫柏真可交情也深。
  德清从师承上属临济宗的传人,其思想重点却在于禅教一致和禅净合一上。
  德清首先批判了禅宗的堕落。他认为自禅宗建立到宋初可算是禅门兴盛的时期,但随即就开始走下坡路,到了明代,道场败坏到了难以收拾得地步。参禅者多,而且个个傲得愚蠢,把佛门仪式看成低贱的事,与佛法作怨家,嘴里说的是套话,又以胡言乱语为机锋,情况已到了十分糟糕的地步。
  解救禅门危机的良策是禅净合一。德清极力提倡宗杲看话禅,认为参禅之人只有抱住一个话头,发起大疑情,才有可能大疑大悟。看话禅与经教是一致的,禅不离教,教即是禅。
  “佛祖一心,教禅一致。宗门教外别传,非离心外别有一法可传,只是要人离却语言文字,单悟言外之旨耳。今禅宗人动即呵教,不知教诠一心,乃禅之本也。”(憨山老人梦游全集)。
  教禅两者都统一于一心这里,并非离开一心去参悟另外的禅。教诠释一心,所以也是参禅的根本。德清继承延寿的观点,把性相、禅教等都摄到一心之中了。
  关于禅净合一,德清的观点与真可稍有不同,真可把参禅看成是念佛的入门手段,德清却把念佛看成是参禅的必由之途。德清着重地指出,对于参禅者来说,心地不净是最大的障碍,“非念佛无以净自心”,心净了自然也就领悟了自心。“若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烦恼消除,了明自心,即名为悟,如此念佛,即是参禅”。
  发展到了极致,德清要求参禅之人干脆把“阿弥陀佛”四个字当成话头:“念佛审实公案者,单提一声阿弥陀佛作话头,就于提处即下疑情,审问者念佛的是谁。再提再审,审之又审,见者念佛的毕竟是谁。”
  在德清眼中,明末已是佛教末法之世,人心恶浊,少有利根,所以只有从念佛入手参禅修道,他一再声称“念佛、参禅兼修之行,极为稳当法门”,而且,念佛往生净土可以作为任何学人的理想归宿,所谓“净土真修”,不但能对治禅门流弊,而且可以保证最终的解脱,因此,净土修行有不可比拟的优点。德清一再强调,念佛这一种法门,即可包容统摄其它所有法门:
  “......净土一门,修念佛三昧,此又统摄三根,圆收顿渐,一生取办,无越此者。以上佛祖,极力开示,已非一矣,无奈末学,志尚虚玄,以禅为高,薄净土而不为。”
  净土一门适用于任何根性的人,从大菩萨到声闻缘觉,从“愚夫愚妇”到“极恶之辈”,任何人都可以借此捷径修成正果,彻底地解决“生死大事”。
第2个回答  2012-04-12
一、藕益大师(1599-1655),明代四大高僧之一。讳智旭,号西有,别号八不道人。(自传中云: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既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之。)俗姓钟,名际明、又名声,字振之。先祖汴梁人,后迁居江苏吴县木渎镇。母亲金氏,父亲岐仲公,持诵十年的白依大士大悲神咒,梦见观音菩萨送子而生藕益大师。时维明朝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五月三日。
二、莲池祩宏(1535年-1615年),明代杭州仁和人,俗姓沈,名祩宏,字佛慧,别号莲池,故常被称为莲池大师,又因常在云栖寺居住而被称为云栖和尚,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第八代祖师,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并称为明末四大高僧,他提倡禅宗净土宗两者兼修的理论。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病,遗言:“大众老实念佛,毋捏怪,毋坏我规矩。”之后端坐,面西方念佛圆寂。
三、紫柏真可〈1543年-1603年〉,明代江苏人,俗姓沈,法名达观,中年后改名为真可,号紫柏老人,后世尊称他为紫柏尊者,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真可性格刚烈,出家后,见僧人喝酒食荤,即当场喝斥:“出家儿如此,可杀也!”[2]二十岁受具足戒后,见《华严经》,在武塘景德寺闭关读书三年,之后辞别明觉,开始他行脚修头陀行的一生。
四、憨山德清 (1546-1623),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全椒(今属安徽省)人。宣讲三教一理,主张禅净双修。其佛学思想受莲池祩宏的影响颇深,与紫柏真可堪称至交,突出功业是中兴曹溪。他的学问,幼师孔子,少时师老庄,最后皈于佛。
第3个回答  2012-04-12
莲池祩宏(1535年-1615年),明代杭州仁和人,俗姓沈,名祩宏,字佛慧,别号莲池,故常被称为莲池大师,又因常在云栖寺居住而被称为云栖和尚,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第八代祖师,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他提倡禅宗净土宗两者兼修的理论。

紫柏真可〈1543年-1603年〉,明代江苏人,俗姓沈,法名达观,中年后改名为真可,号紫柏老人,后世尊称他为紫柏尊者,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

憨山德清〈1546年-1623年〉,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谥号弘觉禅师,明朝安徽全椒人,临济宗门下,复兴禅宗,与紫柏真可是至交,被认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藕益智旭(西元1599年-1655年),俗姓钟,字智旭,号藕益,又号西有,别号八不道人[1]。江苏省木渎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被尊为净土宗九祖。晚年住于浙江杭县的灵峰,因此又被尊称为灵峰藕益大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4-12
莲池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