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的意思

光这句的意思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原文:选自战国 孟子《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二、主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二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2

释义: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出处

战国·孟子《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战国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地区间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割据混战的 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 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二、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自觉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担当起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成语词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二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12-03
上天要将大人降在一个人身上,一定会让他的心志受到痛苦,筋骨受到劳累,身体受到饥饿,使他穷困潦倒,一无所有,使他的能力得到提高

其实意思就是,套托付重任给一个人,必须磨练他的一直,锻炼他的精神,毅力,还有就是提高他的能力,使他能够应付以后将要面临的苦难和艰难
第4个回答  2022-08-19

意思: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孟子》 【朝代】先秦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

(1)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

(2)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3)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4)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

(5)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扰乱。

(6)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7)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8)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9)曾益:增加。曾,通“增”。

(10)困于心:心中有困苦。

(11)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12)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赵岐《孟子注》:“若甯戚商歌,桓公异之。”甯戚,春秋时卫国人。家贫,为人挽车。至齐,喂牛于车下,齐桓公夜出迎客,甯戚见之,疾击其牛角而商歌。歌曰:“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齐桓公召与语,悦之,以为大夫。

(13)而后喻: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知晓,明白。

(14)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15)拂(bì)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16)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17)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18)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赏析】

——第一部分(第1、2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分两层)

第1层(舜发于......举于市)∶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第2层(故天降.......其所不能)︰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

——第二部分(第3、4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三层)

第1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第2层(入则无......国恒亡)︰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

第3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提出本文中心论点,总领全文,解决问题,做结论。


【作者介绍】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