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如题所述

关于“推敲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如下:

“推敲”这个词语来源于唐代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原诗为:“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其中,“敲”字就是“推敲”的来源。

“推敲”的意思是在文字或诗词中反复斟酌、琢磨,以求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这个词语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常用的比喻用法,形容人们对于某个问题或事情反复思考、研究,以求得到最完美的解决方案或表达方式。

在贾岛的诗中,“敲”字的使用也是经过反复推敲的。诗人想要表达的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僧人来到朋友家门口,轻轻地敲着门,而不是推门而入。这个“敲”字不仅传达了僧人的礼貌和谦逊,也增加了整首诗的韵律感和音乐感。

“推敲”这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非常常见,比如我们经常会说:“这个问题需要好好推敲一下。”或者:“这篇文章还需要再推敲一下。”等等。推敲的过程就是思考、研究、斟酌、琢磨的过程,它要求人们对于问题或事情有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以求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或表达方式。

除了在文字和诗词中,“推敲”还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和沟通。比如我们在与人谈话时,也需要经过反复的推敲和思考,以确定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和措辞。

推敲的过程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也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因此,“推敲”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上的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思考和表达的方式。

总之,“推敲”是一个比喻用法,来源于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它形容人们对于问题或事情反复思考、研究,以求得到最完美的解决方案或表达方式。在写作或口语表达中,我们也需要学会推敲,以求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11-14

推敲用来形容斟酌字句,反复琢磨,反复思考。这一个词来自于诗人贾岛和韩愈的一个典故。下面整理了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

《推敲》原文及翻译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推”字,又欲做“敲”,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伊,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俄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译文:

贾岛初次去科举考试,在京城。(贾岛即兴写了一首诗。)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这首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于是一会儿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游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普通人之间的交往。


注释

贾岛:唐朝诗人,字阆仙,范阳人。

初:第一次,首次。

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京师:京城,此指长安。

始:最初,开始。

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炼:琢磨。之:这里指从“推”和“敲”中选一个。

吟哦:吟颂。

时时:不时。

引手:伸手。引:举。

势:样子,态势。

引手做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

讶:对……而感到诧异。

韩退之:指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权:临时代理。

仪仗队:仗队是军队中执行礼仪任务的分队,由陆、海、空三军人员共同组成或由某一军种人员单独组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