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正人先正己的意思是:想要纠正别人就要先匡正自己。我们挑剔别人的过错时,必须先想到自己可能有更大的过错。我们在评判别人之前,应先查看自己。越认识自己的人,越不敢随便评判与定罪别人。
【拼音】: zhèng rén xiān zhèng jǐ
【解释】: 正:正直,公正。要让别人做到公平正直就必须自己先做到。
【出处】:王朔《永失我爱》:“这也就是我自个,换别人这样儿我也早急了,要不怎么说正人先正己上梁不正下梁歪。”
【举例造句】: 我们做到正人先正己,就会有说服力。
【拼音代码】: zrxj
【近义词】: 以身作则
【英文】: sweep before one's own door
近义词:以身作则(yǐ shēn zuò zé),意思是以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出自出处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则:准则,榜样。示例 巴金《家》二十五:“这其间不顾一切阻碍以身作则做一个开路先锋的便是许倩如。”
扩展资料
正人先正己小故事: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有一位女士养了一只珍贵的鹦鹉。这只鹦鹉非常美丽,可是它却有一个坏毛病:经常咳嗽且声音沙哑难听,好像喉咙里塞满了令人作呕的痰。女主人十分焦虑,急忙带它去看兽医,生怕它患上了什么呼吸系统的怪病。
检查结果证明,鹦鹉完全健康,根本没有任何毛病。女主人急忙问,为什么鹦鹉会发出那么难听的咳嗽声,医生回答说:
“俗话说,鹦鹉学舌。它之所以发出咳嗽声,一定是因为它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们家一定有人经常咳嗽,是吗?”
这时,女主人有些不好意思了。原来,她自己有抽烟的习惯,所以经常咳嗽,鹦鹉只不过是惟妙惟肖地把女主人的咳嗽声模仿出来而已。
在面对孩子的教育当中,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一个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自己自觉率先做出榜样,那么你的孩子必然会在你的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受益匪浅!
欲正人先正己:想要纠正别人就要先匡正自己。要让别人做到公平正直就必须自己先做到。统御者注重自身修养,行动中以身作则,以自身的“正”,影响部属,激励部属,也是统御术的一个重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拼音:zhèng rén xiān zhèng jǐ
出处:王朔《永失我爱》:“这也就是我自个,换别人这样儿我也早急了,要不怎么说正人先正己上梁不正下梁歪。”
事例:我们做到~,就会有说服力。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以身作则
相近词:以身作则
押韵词:重此抑彼、必不得已、不知就里、再作道理、不愤不启、三茶六礼、若丧考妣、闻义而徙、桑中之喜、又惊又喜
【歇后语】包公斩包勉
英文:sweep before one's own door
同义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
扩展资料
统御者注重自身修养,行动中以身作则,以自身的“正”,影响部属,激励部属,也是统御术的一个重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古人对这具问题就有清醒的认识。《礼记·哀公问》:“公曰:‘敢问何谓为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正,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孔子在回答鲁哀公什么是为政问题时强调:为政就是正。君主端正自己,那么百姓就服从于政令了。
君主怎么做,百姓就跟着怎么做,君主不做的,叫百姓怎么跟着做?唐太宗也认识到:“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贞观政要求·卷一》) 在《周书·苏绰传》中,对统御者本身作了形象比喻:“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一国之的也。
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不明,不可责射中。今君身不能自治,而望治百姓,是犹曲表而直影也;君行不能自修,而欲百姓修行者,是犹无的责责射中也。”大意是说:君主本身,就是黎民百姓的“表”,就是一个国家的“的”。
“表”树立得不正,不能要求有笔直的影子;“的”不明显,不能要求射中目标。如果君主不能自我治理,而希望治理百姓,这如同“表”歪却要求影子直。如果君主不能自我修养,而要求百姓修养,这如同没有“的”却要求射中目标。
这些话讲的都是正人和正己的关系,其核心是正人必先正己。虽然讲的是君主和百姓,但其理适合于各行各业,凡有统御者存在,便都适用。
欲正人先正己相关名人名言:
1、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2、必先正己,然后才能正人。——刘少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