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大名石?

如题所述

  明清时期,奇石的搜玩几至于破山剖岩、竭泽而渔的程度,特别是许多前代所遗旧石更为收藏者所注目,不惜重金,千方百计予以购求。当时江南一带最为繁富,缙绅士夫、文人墨客多闲居于此,兼之又是太湖石等奇石的产地,得地利之便,故许多佳构精品大都汇聚于此,明末清初戏曲家李渔,曾根据“言山石之美者,俱有透、漏、瘦”三字观点,从中品赏出三块奇石为其佼佼者,史称江南三大名石。从这三大名石的摇迁史中,也可以一窥当时搜玩奇石盛况之全豹。

  位居于三大名石之首的是苏州的太湖石峰瑞云峰(今在苏州市第十中学内)它曾被民国元老李根源品评为“苏城四绝”之一。峰高5米余,宽逾3米,形同巨掌,嵌空玲珑,褶皱相迭,如云奔浪涌,据说有70多个小孔洞,极具漏、透、皱之美姿,是“透”的典型,向有“研巧甲于天下”(明袁宏道)之美誉。此峰系宋徽宗“花石纲”的遗物,原名“小谢姑”采掘于苏州太湖洞庭西山,因故未能北运,被弃置于荒野。明初被郡中有力者所罗致,几经播迁,嘉靖年间由乌程富豪董氏购得,不久董氏与太仆寺少卿徐泰时联姻,徐氏爱石,董氏遂此石作为陪嫁相赠,运至徐氏在苏州的私邸东园(今留园)安置,易名瑞云峰,后来到了清乾隆44年(1779年),时值清高宗南巡,驻跸苏州府织造署,织造太监为取悦乾隆帝,便将此峰辗转迁至织造署西行宫的西花园内水池中供置(今苏州十中),至今无恙。

  三大名石中另一块太湖石峰,是置于上海豫园内的玉玲珑,峰高3米余,颀身玉立,窍孔密布,独具透、漏之美,是“漏”的典型。此峰据说也是花石纲的遗物。“此峰石孔之多之密集,为同类其他名石所仅见,据说在下面孔穴中焚一炉香,上面各孔穴均会冒出缕缕清烟,在上面孔穴中倒一盆水,下面各孔穴都会澧闪出朵朵水花。此石历史上也流传有绪,明正德年间归太仆寺卿储昱,被安置于浦东三林塘南园,昱之女后嫁与豫园主人潘允端之弟潘允亮。无子,殒后潘允亮便将此石渡黄浦江迎置豫园,在运进县城时因嫌通城门路迂回难行,潘竟令破城墙而入,以后这段残破的城墙被别辟为小南门,此事可见当时乡绅之蛮横专行之一斑。此峰迄今犹存。

  另一块名石是产于广东英德的英石“绉云峰”,峰高达2.6米(英石中少见高石石峰),色泽青黑,褶皱细密,“形同云立、纹比波摇”,体态秀润曲致,迂迥山峭折,极具瘦、皱之美,是“瘦”的典型。此石来历不凡。明末清初,广东青年吴六奇流浪到浙江海宁,在穷途落魄时受到了当地孝廉查伊璜的礼遇和资助,后回乡投军发迹,官至广东提督。吴特邀恩人查伊璜赴粤游历,查在其官署发观这座英石峰,大为称奇,摩挲把玩不已,并题“绉云”两字于其上,吴见查爱石之意甚殷,便暗地里将此石千里迢迢移置海宁查家,等查伊璜风尘仆仆回到海宁百可园,此石已耸立于园中矣。查伊璜死后,此石几易其主,嘉庆年间归海宁马汶,马曾作有《绉云石记》一文记其事,道光年间为蔡小砚所得,被迎置石门玉溪镇福严禅寺,画家戴熙、蒲竹英等均有题画。至1963年被移至杭州苗圃供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27
江南园林中常以体态秀润、嶙峋俏丽的太湖石装点景致。在为数众多的太湖秀石之中,要数苏州留园的冠云峰、杭州西湖的皱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为最佳,素有江南园林三大名石之称。

苏州冠云峰:置于留园鸳鸯厅北院的一泓池水前,和分立左右的瑞云峰、岫云峰相映成趣,被称为留园三峰,为姑苏一大景观。传说冠云峰为北宋“花石纲”遗物,已有一干多年的悠久历史。此石高达6.5米,清秀挺拔,巍峨而立。冠云峰兼具透、皱、瘦、漏的四大特点,是太湖石中的佼佼者,享有江南园林峰石之冠的美誉。 上海玉玲珑:置于豫园玉华堂前的草坪上,高约四米,俏丽精致,玲珑剔透,其迎风玉立之势,与元代铁狮、清代紫藤、明代银杏合称为“豫园四古”。据说此块秀石原来是隋唐遗物,宋徽宗想得到这块玉玲珑,遂把它编人“花石纲”,不料此石在运送东京城途中丢失。千百年来,俏石玉玲珑几易其主,历尽风雨沧桑,最终在豫园定居下来,成为沪上一大景观。此石上有72个孔穴,自上浇水,洞洞流滴;自下烧烟,穴穴冒气,实乃鬼斧神工的天然之作,颇具奇趣。 杭州皱云峰:原置于西湖花圃盆景室外的草坪上,后被移至岳王庙对面新落成的“江南名石苑”中。此石高2.6米,狭腰处仅0.4米,全身褶皱特多,体态秀润,玲珑多窍,有“形同云立,纹比波摇”的天趣,石上刻有“皱云峰”三字,十分引人注目,有西湖奇石之称。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isweiyi/blog/item/143dfe03babf48773912bb85.html

第2个回答  2007-11-27
江南三大名石

明清时期,奇石的搜玩几至于破山剖岩、竭泽而渔的程度,特别是许多前代所遗旧石更为收藏者所注目,不惜重金,千方百计予以购求。当时江南一带最为繁富,缙绅士夫、文人墨客多闲居于此,兼之又是太湖石等奇石的产地,得地利之便,故许多佳构精品大都汇聚于此,明末清初戏曲家李渔,曾根据“言山石之美者,俱有透、漏、瘦”三字观点,从中品赏出三块奇石为其佼佼者,史称江南三大名石。从这三大名石的摇迁史中,也可以一窥当时搜玩奇石盛况之全豹。

位居于三大名石之首的是苏州的太湖石峰瑞云峰(今在苏州市第十中学内)它曾被民国元老李根源品评为“苏城四绝”之一。峰高5米余,宽逾3米,形同巨掌,嵌空玲珑,褶皱相迭,如云奔浪涌,据说有70多个小孔洞,极具漏、透、皱之美姿,是“透”的典型,向有“研巧甲于天下”(明袁宏道)之美誉。此峰系宋徽宗“花石纲”的遗物,原名“小谢姑”采掘于苏州太湖洞庭西山,因故未能北运,被弃置于荒野。明初被郡中有力者所罗致,几经播迁,嘉靖年间由乌程富豪董氏购得,不久董氏与太仆寺少卿徐泰时联姻,徐氏爱石,董氏遂此石作为陪嫁相赠,运至徐氏在苏州的私邸东园(今留园)安置,易名瑞云峰,后来到了清乾隆44年(1779年),时值清高宗南巡,驻跸苏州府织造署,织造太监为取悦乾隆帝,便将此峰辗转迁至织造署西行宫的西花园内水池中供置(今苏州十中),至今无恙。

三大名石中另一块太湖石峰,是置于上海豫园内的玉玲珑,峰高3米余,颀身玉立,窍孔密布,独具透、漏之美,是“漏”的典型。此峰据说也是花石纲的遗物。“此峰石孔之多之密集,为同类其他名石所仅见,据说在下面孔穴中焚一炉香,上面各孔穴均会冒出缕缕清烟,在上面孔穴中倒一盆水,下面各孔穴都会澧闪出朵朵水花。此石历史上也流传有绪,明正德年间归太仆寺卿储昱,被安置于浦东三林塘南园,昱之女后嫁与豫园主人潘允端之弟潘允亮。无子,殒后潘允亮便将此石渡黄浦江迎置豫园,在运进县城时因嫌通城门路迂回难行,潘竟令破城墙而入,以后这段残破的城墙被别辟为小南门,此事可见当时乡绅之蛮横专行之一斑。此峰迄今犹存。

另一块名石是产于广东英德的英石“绉云峰”,峰高达2.6米(英石中少见高石石峰),色泽青黑,褶皱细密,“形同云立、纹比波摇”,体态秀润曲致,迂迥山峭折,极具瘦、皱之美,是“瘦”的典型。此石来历不凡。明末清初,广东青年吴六奇流浪到浙江海宁,在穷途落魄时受到了当地孝廉查伊璜的礼遇和资助,后回乡投军发迹,官至广东提督。吴特邀恩人查伊璜赴粤游历,查在其官署发观这座英石峰,大为称奇,摩挲把玩不已,并题“绉云”两字于其上,吴见查爱石之意甚殷,便暗地里将此石千里迢迢移置海宁查家,等查伊璜风尘仆仆回到海宁百可园,此石已耸立于园中矣。查伊璜死后,此石几易其主,嘉庆年间归海宁马汶,马曾作有《绉云石记》一文记其事,道光年间为蔡小砚所得,被迎置石门玉溪镇福严禅寺,画家戴熙、蒲竹英等均有题画。至1963年被移至杭州苗圃供置。
第3个回答  2007-11-27
瑞云峰,玉玲珑,绉云峰

下面是抄的

明清时期,奇石的搜玩几至于破山剖岩、竭泽而渔的程度,特别是许多前代所遗旧石更为收藏者所注目,不惜重金,千方百计予以购求。当时江南一带最为繁富,缙绅士夫、文人墨客多闲居于此,兼之又是太湖石等奇石的产地,得地利之便,故许多佳构精品大都汇聚于此,明末清初戏曲家李渔,曾根据“言山石之美者,俱有透、漏、瘦”三字观点,从中品赏出三块奇石为其佼佼者,史称江南三大名石。从这三大名石的摇迁史中,也可以一窥当时搜玩奇石盛况之全豹。

位居于三大名石之首的是苏州的太湖石峰瑞云峰(今在苏州市第十中学内)它曾被民国元老李根源品评为“苏城四绝”之一。峰高5米余,宽逾3米,形同巨掌,嵌空玲珑,褶皱相迭,如云奔浪涌,据说有70多个小孔洞,极具漏、透、皱之美姿,是“透”的典型,向有“研巧甲于天下”(明袁宏道)之美誉。此峰系宋徽宗“花石纲”的遗物,原名“小谢姑”采掘于苏州太湖洞庭西山,因故未能北运,被弃置于荒野。明初被郡中有力者所罗致,几经播迁,嘉靖年间由乌程富豪董氏购得,不久董氏与太仆寺少卿徐泰时联姻,徐氏爱石,董氏遂此石作为陪嫁相赠,运至徐氏在苏州的私邸东园(今留园)安置,易名瑞云峰,后来到了清乾隆44年(1779年),时值清高宗南巡,驻跸苏州府织造署,织造太监为取悦乾隆帝,便将此峰辗转迁至织造署西行宫的西花园内水池中供置(今苏州十中),至今无恙。

三大名石中另一块太湖石峰,是置于上海豫园内的玉玲珑,峰高3米余,颀身玉立,窍孔密布,独具透、漏之美,是“漏”的典型。此峰据说也是花石纲的遗物。“此峰石孔之多之密集,为同类其他名石所仅见,据说在下面孔穴中焚一炉香,上面各孔穴均会冒出缕缕清烟,在上面孔穴中倒一盆水,下面各孔穴都会澧闪出朵朵水花。此石历史上也流传有绪,明正德年间归太仆寺卿储昱,被安置于浦东三林塘南园,昱之女后嫁与豫园主人潘允端之弟潘允亮。无子,殒后潘允亮便将此石渡黄浦江迎置豫园,在运进县城时因嫌通城门路迂回难行,潘竟令破城墙而入,以后这段残破的城墙被别辟为小南门,此事可见当时乡绅之蛮横专行之一斑。此峰迄今犹存。

另一块名石是产于广东英德的英石“绉云峰”,峰高达2.6米(英石中少见高石石峰),色泽青黑,褶皱细密,“形同云立、纹比波摇”,体态秀润曲致,迂迥山峭折,极具瘦、皱之美,是“瘦”的典型。此石来历不凡。明末清初,广东青年吴六奇流浪到浙江海宁,在穷途落魄时受到了当地孝廉查伊璜的礼遇和资助,后回乡投军发迹,官至广东提督。吴特邀恩人查伊璜赴粤游历,查在其官署发观这座英石峰,大为称奇,摩挲把玩不已,并题“绉云”两字于其上,吴见查爱石之意甚殷,便暗地里将此石千里迢迢移置海宁查家,等查伊璜风尘仆仆回到海宁百可园,此石已耸立于园中矣。查伊璜死后,此石几易其主,嘉庆年间归海宁马汶,马曾作有《绉云石记》一文记其事,道光年间为蔡小砚所得,被迎置石门玉溪镇福严禅寺,画家戴熙、蒲竹英等均有题画。至1963年被移至杭州苗圃供置。
第4个回答  2012-06-23
给上楼zlm87985 补写一下,,言山石之美者,俱有透、皱、漏,丑,瘦”的特点,从中品赏出三块奇石为其佼佼者,史称江南三大名石。从这三大名石的摇迁史中,也可以一窥当时搜玩奇石盛况之全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