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声的由来?

如题所述

平仄声是在四声基础上,笼统地把四声分成两类,故而产生“平仄”。

古音和今音的对照,大概是这样分的:今音的第一第二声约等于古音的平声,今音的第三第四声,约等于古音的仄声。

具体来讲讲四声。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扩展资料

平仄声二元化后,缺点甚多,因此,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几乎延续了1500多年。清末民初,陈独秀,胡适等人批判了平仄声的片面性。随后孙大雨,闻一多等开始新诗格律研究。人们冷落了平仄声问题。

浙江诗人王无童先生在《我对诗平仄的管见》一文中谈到:“音乐的低、沉、缓慢和高低的变化就产生悲哀。高、强、有力,节奏明显有连续,就产生昂奋进。轻、柔、平、和、有跳跃感,就产生轻松活泼。因此,诗歌只要进行音乐的朗诵,又大大超过汉语四声抑、扬、顿、挫,对诗歌产生音乐美的作用。”同样鲜明提出了“诗的音乐美不应局限于平仄格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