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我,无小我,先要无我见。我执全断掉就成佛啦,这比较难。先无我明心,就要先勘破五蕴皆空,然后断我见。那就要解决心所法,命功上的空掉,无我只是暂时压服,不从心上断我见还是会反复,这就好比定中能空掉身体,一出定一遇事我见还会反复。真正的无我那就是证入如来藏(中观论)或者找到如来藏(唯识宗)道家的我见到我并不彻底,阴神元神都是如来藏幻化。无我不确切,应是无我明心更确切,开悟以后如来藏不对应六尘,是不知的心,这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我。其实还是有我,常乐我净即是大我。无我不是空掉一切,更非不见一法,空和空蠢裤运性是很不同的,空性是无我,空是执空,容易落入死水不养鱼,灰心灭智的顽空。
2. 无我是一种境界。我在道中,道在我中,万物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体大悲。无我无自私心,无分别心,无嫉妒心,无贡高我慢心,无嗔恨心,无邪心,无妄心,无痴迷心,众生平等,谦虚恭敬。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心空无一物。眼不随色转,耳不随声转,鼻不随香转,舌不随味转,身不随触转,意不随法转。内心降服六根六贼。不能听见打鼓就上墙,要心如如不动,不去也不来,对外界没有见闻觉知。定慧等持,定在慧中,慧在定中。
3. 达摩初来中国时,没人识真佛,都不听他讲法,只有一只鸟对达摩说:“西来意,西来意,教我出笼计”。达摩说:“两腿一蹬,两眼一闭,即是出笼计"。这只鸟很快领悟了,它看到主人回家,赶紧两腿一蹬,两眼一闭。主人回来看见他心爱的鸟蹬腿了,急忙把这只鸟从笼中拿了出来,放在手心上,想鸟怎么死了呢?正在他愣神之机,这只鸟突然扬长而去。这鸟真的出笼飞走了,它自由了,再不会被监在牢笼里了。这个问题恰恰说明无我相得解脱自在。
4. 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逍遥自在得解放。一个人体证无我后,他认识到了宇宙和生命之间的真相。他发现,当自身突破重重限制,破除思想认识中的那一个个虚幻的枷锁后,生命所执着的那个“我"消失了,以前的那个个体意识消失了,我″死″了。继而代之的是无边无际宇宙意识,对此浩翰无际的心灵,有人感叹,此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此心!庄子《逍遥游》中那只笑傲于天地之间的鲲鹏,即是对此时心灵状态的隐喻,那是无边无际的自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大自在,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的大逍遥。
5. 人生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发现这个真相,将那个受限的自我溶入这无边无际,浩翰的宇宙中去。这时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会知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深悟诸法空相,真实的法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时侯消除了一切二元对立,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纯唤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我们超越二元思维的局限,来到了一体的心灵意识。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6. 无我,便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要做到无我,是很难的,但经过不断修证,能够修识自性,无我的境界当会初步显现。但真正到了无我,那是连无我也没有的无我,此时才是真正的无我,即是如来藏境界。当然,这需要无量阿僧祇劫的修持方可证入。初步修证,一定要有将心住下来的意识,即住于自性。自性即本真。从咱们凡夫的思维,即心是自己的心,不要随着心外的人、事、物、景即色,不要随色乱走乱跑,随色而走便不是自己的心,这颗心虽然还在你的身上,但已失去自性,随色便时时染尘,时时烦恼。这些烦恼又会因缘合和,再生无数烦恼,这样无有尽头,自己给自己造了一个无边苦海,便永无福日。
7. 所以,知此道理后,就要懂得我心原本净,入了色尘,关闭欲念,一切色尘实际上与我无关,本来就是与我无关,管他怎么闹,怎么疯,我乃持净不着,即如来藏。假如你心有了各种欲望,放下,放下即是回头,回头是岸便是彼岸,便可脱离苦海。无我的境界便是解脱,脱离苦海的境界。"一切法无我",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能认识、理解、领悟到,则是佛法的理念高度,能实际亲证到,则是自性本觉的开悟境界,起码是"等觉菩萨"的阶段层次,接近于佛了吧!"佛",是"觉者"。心地境界觉、行圆满,具五眼六通,得"无漏"智慧。"无漏",乃是断尽一切烦恼。一切心外求法的"外道"修行,最高只能达到五种神通,唯证佛觉者可得"漏尽通"。不到真正"无我",怎能带梁断尽烦恼,得“漏尽"通?烦恼的根源就在有我。八识心田,无始劫积累的"妄想、分别、执着"的业力种子,断尽谈何容易?别说六道凡夫,即使三界圣人,阿罗汉、辟支佛、大菩萨,都是在分段修行证果。小乘圣人(声闻、缘觉)断的是“执着"心,大乘菩萨断的是"分别"心,等觉、妙觉还须断最后一分无明,方能证佛法身,进入无"妄想"境界。
8.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一一这就是"无我"的成佛境界。"清净"心,无执着无污染,即是阿罗汉的境界,独善其身、"自了汉"。平等"心,无分别、以众生心为心,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文殊、普贤、地藏、观音,诸大菩萨的境界。"正觉"到位,妄念除尽,即是佛地境界,福慧圆满、无余涅槃、大圆镜智、无量光寿,与众生融为一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回归了本无生灭、本自清净、本不动摇、本自具足、能生万法的自性本觉。
9. 要想当下理解,以教奉行,逐步证得,再看下面一句:"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万法因缘生,佛说即是空"。了知"我"本空性,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皆是"无常","我"即无可执着也。理上虽明,还须实修证得方是受用。看破帮助放下,放下进一步看破。布袋和尚的哲学,提得起、放得下,大肚能容。首先说这是一个平凡人揣摩猜测圣人境界的问题,不管你怎样东抄袭西剽窃,始终都是鹦鹉学舌,断章取义,就像让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做大学生的论文,简直是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为什么这么说呢?佛法讲四个步骤,叫信、解、行、证。详细说对佛法要首先深信不疑,二要理解经意,三要按照经意实践修行。四要亲自体验证悟无我的真实境界,没亲证的说的在好也是道听途说。拾人牙喙。在说说佛法学位,法华经明确说明,只有一佛乘。但对心量小的根基众生怕吓的他不敢修行所以因材施教。比如最高学历是院士,那你先达到高中吧,基础好了继续到大学,考研究生,读博士,在到院士。当你证到人无我,就是罗汉境界,证到人无我,法无我就是菩萨,菩萨里细分还分一地菩萨一直到十地菩萨。通过修证十二因缘证的是缘觉佛。只有圆满觉悟的才是佛。现在说无我境界,就是罗汉境界,已经是了不起了,在如今像法时代,找个初果圣人都非常稀少,何况是罗汉呢。达到罗汉已经超越了四禅八定。具备了五眼五通,其中天眼通,法眼通,他心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