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阴厉三月三日是什么节日:有没有假期的。

如题所述

壮族歌圩日

三月三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节日,其间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给人们带来许多快乐。与少数民族热闹的三月三相比,我们江南的三月三,毫不特色可言,仅仅只是个吃的节日罢了。然而三月三带给我的却不只是单纯的吃,三月三踏青的快乐,三月三那份地菜情结,三月三的来临总让我兴奋无比。 

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地菜即荠菜,在路边或野地里随处可见,它不仅是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民间不仅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还流传著“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可见荠菜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在中药里,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壮族的三月三是一个欢庆的节日,根本同祭祀不搭边。壮族三月三有到旭日聚集,或者是到村子里场地大的地方唱歌玩耍

三月三在壮族和布依族等同汉人的春节,藏族人的佛教节日,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蒙古人的那达慕那样,是当地重大的习俗节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19
一、“三月三”既是歌圩的时节,也是祭祖扫墓的时节。
  1.关于三月三歌圩的由来
  壮族历来以好歌善唱而著称,而“歌圩”则是壮族民众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地里举行的周期性、集体性、传统性,以唱歌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节日活动。歌圩为一年一度的唱歌聚会活动,古时以男女唱歌传情、抛绣球结缘为主体。据史料记载,壮族歌圩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歌圩”的缘起和形成,与壮族稻作农耕的生产周期和生活节奏有直接的关系。“三月三”歌圩,缘于祈求丰年,又为投入春耕大忙前行乐尽兴鼓劲的活动。从其活动所表现的社会机能及文化现象来看,是以青年男女唱歌结缘活动为主体,都是出于对大地富饶和生育福祉的强烈愿望,为原始仪式从“娱神”向“娱人”发展的产物。
  关于“三月三”歌圩的来由,有四种说法:一是,古时相传唱歌可以乐神,可以消灾除难,求得风调雨顺,后来发展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二是,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集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三是,唐代出了歌仙刘三姐,以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并揭露财主们的罪恶,因而财主们怀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后世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四是,远古时期,某家有三个很漂亮的女儿,上门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父母都看不上。后来父亲想了个点子——让求婚的后生仔当场唱歌,谁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儿就嫁给谁。结果通过唱歌,三个女儿都找到了如意郎君。从此之后,唱歌成了一种求偶的形式,并发展成为歌圩。
  2.关于三月三祭祖扫墓节的由来,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壮族蛇图腾的祭日。二是祭祀雷神的祭日。三是祭祀龙母的祭日。
二、 歌圩源远流长,深深扎根在壮族和各族人民的生活土壤之中,成为男女老少都乐于参加的社交活动和审美活动。歌圩,成为壮族传统文化的鲜明表征,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其固有的社会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1.歌唱活动社会化的集中表现。
  歌谣在壮族人民中的产生、传播和应用,也可以说是他们的第二种语言,即诗歌化了的艺术语言。善唱歌者被视为聪明才智的标志,博得大家的尊崇而享有声誉,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歌圩是歌唱活动社会化的集中表现,并成为联结民族群体及与各民族交流的精神纽带。
  2.民间文艺的自然载体和宝库。
  歌圩活动以青年为主体,以唱歌为载体,开展社交,连情结缘,同时也是民众进行赛歌赏歌的艺术创作活动,还有抛绣球、抢花炮、演壮剧、舞龙舞狮、斗牛、斗彩蛋等文体自娱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多功能的民族民间文艺的全面展示及活态传承。
  3.求知爱智和社会教育的大学堂。
  在歌圩活动中,人们相从而歌,不仅是交朋结友、联络感情、施展才智、愉悦身心的需要,也是出于求知爱智及其实用价值的需求。由于壮族先民在上古时期没有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字,人们只能凭借发达的语言功能口耳相传,通过易于掌握和便于记忆的韵律结构和歌唱形式,并按照约定俗成的聚会惯例及活动仪规来进行思想交流,传播民族文化知识,由此而造就了歌唱的社会化、教育审美的歌化,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群众从中自觉接受教育,通过实践来不断提高歌艺才智,激发求知爱智而“能通今博古”。由于壮族把能歌善唱视为聪明才智的标志,歌圩活动也就成为进行社会教育的大课堂。
  4.自由婚恋的传统领地。
  壮族的传统婚姻,历来盛行“男固可以娶妻,女亦可娶夫”的婚俗,反映了男女平等的观念和婚制。歌圩便是自由婚恋的传统领地。正是由歌圩活动造就并传承的崇尚男女平等、追求婚姻自由的观念,敢于向封建礼教抗争的精神,使歌圩成为青年男女守望和寄托的精神家园。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中,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5.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舞台。
  歌圩作为壮族传统节日,其活动具有群众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广西自古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而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历来都有好歌善唱的习尚,各地一年一度的歌圩节,都有各民族群众参加对歌、抢花炮、抛绣球等活动,成为同享共乐的节日盛会,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舞台。歌仙刘三姐的故事,就是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正是歌圩这个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塑造了歌唱神圣化的艺术典型—歌仙刘三姐,而刘三姐的优美歌声,让世界认识壮族,向往广西。
据了解,在南宁、柳州、百色、河池、崇左、来宾、钦州、防城港等市的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一些汉族地区, 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米饭,染彩色蛋,杀鸡宰鸭,喝酒庆贺,采取不同方式欢度这个节日,还是比较隆重的,有些地方比过春节还隆重。
  特别是在壮族地区,“三月三”节形式最多样、内容最丰富、气氛最隆重、特点最鲜明。每到这一天,壮族男女像赶圩一样汇聚山坡上对唱山歌,抒发自己的情感;一些地方的群众用唱山歌的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宣传科普知识,交流生产技能,歌唱美好的生活等。除唱山歌外,有的地方还开展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如抢花炮、打铜鼓、抛绣球、打扁担,舞龙、舞狮、舞春牛、演壮戏、师公戏、采茶戏等。一些地方政府也积极引导和支持“三月三”歌节活动,利用歌节举办经贸交流活动,满足了当地群众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
三、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涉及的人口约有2700余万人,他们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百色、河池、崇左、来宾、钦州、防城港市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梧州、玉林、贺州市等一些汉族地区。多年来,这些地方的各族干部群众一直有将壮族“三月三”定为我区民族传统节日,  “三月三”歌圩普遍流行于壮族地区,其中尤以红水河、左右江流域最为常见,百色、田东、田阳、平果、凌云、德保、靖西、天等、崇左、宁明、龙州、凭祥、马山、都安、大化、巴马等县(市、自治县)相当流行。每场歌圩人数少则几百人,多则数千甚至数万人。
  在南宁、崇左等市的部分壮族群众,则将“三月三”作为扫墓祭祖、踏青交流的重要节日,类似于汉族清明节。
  在侗族地区,如三江侗族自治县,“三月三”则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芦笙踩堂等一系列文体活动。
  在梧州、玉林、贺州等市的一些汉族群众也采取一定的方式欢度“三月三”。
1985年,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从2014年开始,“三月三”广西全体公民放假两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4-19
我就在放,学生连周末四天
第3个回答  2015-04-19
三月三民歌节,一般有三天的假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