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新文学与旧文学派的论争主题是什么

五四时期新文学与旧文学派的论争主题是什么

现代文学书本上说的主要是语言及翻译问题。旧文学提倡应继续使用文言文,新文学则要推广白话文。这其中还牵涉到翻译问题。新文学人对翻译家林纾进行了一场批判。新文学派批评以林纾为代表的用文言文翻译西方作品,具有“删译、改译、选材零散没有系统”等弱点,要以直译取而代之。
新文学阵营与旧文学阵营在新旧问题上的论辩,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为对“新”“旧”这一对时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有着本质的差异。对于新文学阵营而言,“新”代表着晚近的先进的事物,代表着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旧”则是落后的腐朽的事物,是应该抛弃和埋葬的。鲁迅说:“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一,陈独秀也说过:“我们尽可前无古人,却不可后无来者;我们固然希望我们胜过我们的父亲,我们更希望我们不如我们的儿子”。这些论述是新文学阵营新旧观的通俗表达。可是,在旧文学阵营的眼中,“新”只是潮流的还未经过时间考验的东西,往往是过眼云烟和昙花一现,其中有太多需要去掉的夸饰和虚伪,而“旧”则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真理,是过去的精华所在。章士钊说:“盖旧者无他,乃数千年来巨人长德方家艺士之所殚精存积,流传至今者。”
正因为对新、旧概念理解迥异,所以,他们对新、旧拥有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新文学阵营在欢呼、拥抱“新”的同时,把批判的锋芒直指“旧”有的—切。他们主张“掊击时政,攻排旧制,否认偶像的道德,诅咒形式的信仰,冲决一切陈腐之历史,破坏一切固有之文明”。旧文学阵营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旧”的守卫和发展上。他们对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们一味反传统非常反感:“彼等以推翻古人与一切固有制度为职志。诬本国无文化。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新旧转型期。旧文学为死文学。放言高论,以骇众而眩俗”。因此,他 们应该挺身而出,廓清人们对旧文化的误会,修正新文化路线的偏差。
其次,表现为对“新”“旧”关系的处理上也是南辕北辙。新文学阵营更多地强调新旧异质、对立的一面,认为新与旧的关系是你死我活、水火不相容的。立新必须破旧,不破旧就不能立新。陈独秀在《新青年》上说得很清楚:“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与新文学阵营相反,旧文学阵营更多地强调新旧同质、融合、继承的一面,认为破旧不能立新,只有承旧才能立新。吴宓说:“所谓新者,多系旧者改头换面,重出再见”,“旧有之物。增之损之。修之琢之。改之补之。乃成新器”。所以,他断言:“不知旧物,则决不能言新”。无独有偶,章士钊也发表了同样的见解:“旧者,根基也,不有旧决不有新,不善于保旧决不能迎新;不迎新之弊,止于不进化;不善保旧之弊,则几于自杀”,他也得出结论:“以舍旧无可以为新也。新旧如环,因成进化,必然之理。”他们甚至淡化和消解新旧之界限,一再声称文学、文化无新旧之分:“文学惟有是与不是。而无所谓新与不新”。总之,他们力图从哲学意义上来辨证地阐释新与旧的关系,以此来批评新文学阵营的“新”,同时为自己的守“旧”寻求理论依据。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要求面前,新文学阵营无疑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赢得了那个时代的话语权,出现了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局面。无论新文学阵营如何“偏激”、“片面”,它都完成了中国文化和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化。这一巨大的历史性贡献是应该彪炳史册,不容抹杀的。相反,在当时的时代潮流面前,旧文学阵营却显得极为被动和尴尬。不管他们在学理层面如何“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但他们的声音在当时却十分微弱,并被人们视为保守和反动。他们自己也不得不出来为反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辩解:“今有不赞成该运动之主张者。其人非必反对新学也。非必不欢迎欧美之文化也。若遽以反对该运动之主张者。而即斥为顽固守旧。此实率尔不察之谈。”即便以昌明国粹、维护传统文化为使命的旧文学阵营,也不愿背上“顽固守旧”的名声,可见当时“新”之盛,“旧”之衰。
不过,也应该指出新文学阵营的新旧观所存在的偏颇。他们一味崇尚“新”,一味抨击“旧”,对新与旧均缺乏具体、细致的分析,并把新与旧简单化地对立起来,没有充分认识到人类文化的演进是一个变革与承续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更多地注重变革、飞跃、断裂等,忽略了传统的价值与继承的意义,这不仅在学理层面有问题,而且对整个20世纪中国的思想文化界乃至20世纪中国的历史都产生了一些消极的、负面的影响。诚如王元化所说:“这种观念认为新的都是好的,进步的,而旧的都是不好的,落后的。所以谈论旧的就被目为回瞻,批评新的就被目为顽固。”而旧文学阵营虽然是论争的失败者,但也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新旧观毫无可取之处。他们的“不知旧物,决不能言新”,“舍旧无以求新”,“后来者不必居上。晚出者不必胜前”等观点,虽然在当时显得不合时宜,但对新文学运动信奉的“进化论”有某种理论制动作用,可以说是以另一种方式参与了中国现代性理论话语的建构。问题是,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旧文学阵营“舍旧无以求新”的落脚点主要是“保旧”而非“求新”。这一点恰恰是历史所不需要的,所以。旧文学阵营遭到冷落与失败就不是偶然的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7-23
小白文跟文言文之争,旧文学写文章要之乎者也等等文言文的形式,新文学就是我们现在的这种,想什么写什么,不用拐弯抹角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