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亢问于伯鱼文言文重点知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6

1. 古文翻译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陈亢(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2)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3)其子也。” 【注释】 (1)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

(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3)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 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

’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

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足于社会。

’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

2.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小题:

A

小题:

孔子认为行事说话要以《诗》中的内容为依据,要以《诗》中的内容来规范自己,提升自己。孟子认为读《诗》不能望文生义,机械理解,需要自己去领悟。

小题:

并非高深奇异的学问,而是不一样的学问)

译文

咸丘蒙说:“舜没有把尧当作臣,我已领教了您的解释了。《诗经》上说:‘普天之下,没有哪里不是天子的土地;四海之内,没有哪个不是天子的臣民。’舜已经做了天子了,瞽瞍却不是他的臣民,请问这又是怎么回事?” 孟子说:“这首诗,不是说的这个意思,(是说作这首诗的人)公事劳碌以致于不能奉养父母。(意思是)说,‘这些没有一件不是公事,却只有我最劳碌’。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能因为字面的解释而损害词句的意思,不能因为词句的解释而损害全诗的意思;要用自己的体会去揣度作者的原意,这样才能把握住诗意。

陈亢问伯鱼:“你(在你父亲那里)听到过不同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我父亲曾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跑过时,父亲说:‘学《诗经》了吗?’我回答说:‘没有。’ ‘不学《诗经》就不会讲话啊!’我便退下来学《诗经》。”

3. 陈亢问于伯鱼阅读答案怎样看待孔子远其子的教育方法

孔子的教子之道:远其子也。

在子女面前的形象,过去讲究严父慈母,一个黑脸,一个红脸。一个主要负责管教,一个主要负责养护。父亲严厉,这是其性别性格特点使然。他在家庭中处于领导地位,承担着各种主要的社会和家庭的责任,能深切地体会到人在社会上立身所需的素质要求,自然就要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培养子女,于是最为关注管教问题。母亲慈爱,也是其性别性格特点使然。她在家庭中负责内务,所以注重对子女生活的照顾。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情关系是人世间最为稳固和亲密的情感关系,无论是管教还是养护,都是父母关爱子女的表现方式。

父母通过管教和养护而体现着对子女的关爱,这种关爱是无私的,但从某种意义上看又是十分自私的。他们往往将子女视为自身的扩展和延续,将实现自己愿望的任务分摊到子女的头上,养儿防老是最低的愿望。儿子出息之后人们会为子而敬父,这是更高一级的愿望;儿子有大出息,实现光宗耀祖,这是终极的愿望。

父母和子女之间不仅仅是物质利益和荣誉利益的共同体,而且还是精神和情感利益的共同体,互相将对方视为一种情感的依托对象。就人类的动物性而言,都会有施爱欲和施暴欲。其施爱行为是由近及远的,其施暴行为则是由远而及近的。过去讲“好人护,“兔子不吃窝边草”,主要反映的都是施爱欲三村,好狗护三邻”的实施原则。对于人的施暴欲问题,人们的关注和解析似乎十分父母和子女之间,互相将对方作为施爱行为的目标,也就是薄弱。

爱欲宣泄的对象。

这种爱欲的实施行为是父母施与在前,子女回报在后。从父母的角度看,他们在表达对子女的关爱时,自然而然就会表现出对子女的“近”,主动去干预子女的事务,将子女的事看作自己的事,甚至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距离的拉近还体现为关系的亲近,直至突破了尊卑界限,父母没有了父母的架子,子女没有了子女的样子。

父母对子女的施爱是一种自然而正常的现象,但这种心理往往会膨胀而放纵,表现为一种非理性的行为,这就由一般意义上的关爱变成了宠爱与溺爱。宠爱与溺爱的表现是放松对子女的管教,包办应该由子女承担的事务,给子女不应有的享受和权利。

这样的父母在无意中将子女当作宠物来供养,以满足自己动物性情感的表达和依托的需要,而忘记了应该将子女当作人才来培养,以满足自己社会性的高层级欲求的需要。宠爱的结果会使子女放慢进步的速度,延长成熟的期限,助长不良习气,提高培养成本,在社会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所有这些都不是父母对子女的初衷,“近”得超过了限度。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对子女一味地施爱,父母对子女担负的责任是管教培养,他们和子女之间是一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管理者要有一种让人敬畏的威严,与被管理者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过分亲昵,没有了尊卑大小的区别,被管理者不再有敬畏,他们就会不严肃认真地对待管理者的指令,所谓“近之则不逊”,管理者的管理意图就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一道理也同样适用于父子之间。即使在没有外人的场合,孔鲤在孔子面前也必须“趋而过庭”,这就是“远其子”的表现。孔子说了的事,孔鲤的反应是“退而学……”,这就是“远其子”的效果。

4. 《陈亢问伯鱼》翻译与原文

原文: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有受到老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从庭院走过,他说:‘学《诗经》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说不好话。’我就回去学《诗经》。

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从庭院走过,他说:‘学《礼记》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记》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就回去学《礼记》。我只了解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却)知道了三件事,知道了学《诗》的意义,知道了学《礼》的意义,还知道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出处:《论语·季氏第十六》——春秋战国·孔子

扩展资料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