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是真正的旅游者?

如题所述

个人旅游需求的产生和实现至少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就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而言:

1、需要具备足够的支付能力。

2、需要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

3、必须要有外出旅游的动机。

不能说同时具备了这三项条件的人肯定都会成为现实的旅游者,但如不能同时具备这三项基本条件,就注定不会成为现实的旅游者。



旅游者的特点

(一)异地性

对于旅游者而言,其旅游目的地均为异地他乡,正是异地性这一特征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奇、求异、求真,避免“审美疲劳”的旅游心理需求。

(二)短暂性

对于旅游者而言,前往异地他乡进行参观游览具有暂时性的特点,不可导致永久性居留(移民或就业),这是旅游者和迁徙者的重要区别。

(三)愉悦性

这是旅游者的最终目的。无论是观光旅游寻幽探奇、博览风采、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还是体育运动、度假疗养、品尝美食、文化交流等,其最根本的追求是满足一种心理或生理的需要,使身心得到愉悦的感觉,这也是旅游者和一般旅行者的根本区别。

(四)消费性

旅游是现代社会人们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旅游者通过花钱消费得到享受,这不仅要求旅游者具备一定的经济负担能力,还要求旅游目的地能够为旅游者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以迎合旅游者的消费要求。同时,消费层次也决定了旅游层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19
客观条件:

足够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
足够的闲暇时间
还有,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条件,可进入性,旅游者的身体状况及家庭人口结构
主观条件:
旅游的动机与需要
详细:
一、客观条件
(一) 足够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
一个人的收入水平,或其家庭的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决定他能否实现外出旅游及其外出旅游消费水平的高低,是其外出旅游活动实现的重要物资基础。道理很简单,旅游活动是一项消费活动,旅游者必须为此支付一定的货币,才能完成旅游。但,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收入不可能全部都用于旅游,所以,最直接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并实现旅游活动的因素,是可自由支配收入。
所谓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指的是在一定时期(通常指1年)内的全部收入扣除纳税、社会花费(健康和人寿保险、老年退休金和失业补贴的预支等)、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衣食住行等)以及预防意外开支的储蓄后的剩余部分。
一个家庭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可以通过恩格尔系数进行相对衡量。恩格尔系数越低,则表明可自由支配收入水平越高。同时,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多少决定了旅游者的消费水乎、消费结构以及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方式的选择。可自由支配收入的越多,旅游者可能选择的旅游活动的距离越远,选择舒适快捷的交通方式的余地越大;用在食、宿、游、购、娱方面的花销越多,行的费用支出比例相对降低;可自由支配收入的越多,旅游消费额也越高。反之,则呈相反方向变化
(二)足够的闲暇时间
1.闲暇时间
一个人即使拥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具备了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收入,但不能说明他就可成为旅游者。因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都表现为异地性,旅游者必须离开常住地前往异地参观访问,这就要求旅游者只有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参能完成旅游活动。足够的闲暇时间,是一个人实现旅游、成为旅游者的又一必备的客观条件。
那么,何谓闲暇时间?对休闲时间的认识和理解首先需要从人生的时间构成谈起。一般地说,人生时间可分成工作时间、生活时间和闲暇时间这三个部分。工作时间即指人们为了维持个人和家庭生存的必要劳动时间,包括法定的就业工作时间和必要的附加工作时间,对于学生指学习时间;生活时间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如吃饭、睡觉)以及处理日常琐事(如家庭事务、必要的社交活动)等而花费的时间。
由此可见,闲暇时间指的是人们除去工作和生活时间以外,可用于自由支配从事娱乐、消遣、社交或其他自己所感兴趣的活动的时间,亦称自由时间或可自由支配时间。
2.闲暇时间分布旅游
闲暇时间是人们非工作时间中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它有四种分布情况:
每日闲暇、每周闲暇以及公共假日和带薪假期。
每日闲暇是每天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余的闲暇时间,其特点零散地分布在一天中的几个时段中,虽可用于休息或娱乐,但却很难用于旅游活动。
每周闲暇通常指周末休息日或每周轮休日。目前,我国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已实行了5天工作制,周末休息两天。(我国自1995年5月1日起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此闲暇时间虽比较集中,但由于时间短,一般只适合开展一些近距离旅游活动。
公共假日即通常说的法定节假日。由于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原因,其公共假日的分布也有所不同。西方国家最典型的公共假日是圣诞节、复活节。目前,我国的公共假日有元旦、春节、清明、“五一劳动节”、端午、“十一国庆节”和中秋公共假日通常连续多日,这为人们外出的探亲访友或旅游度假的提供了好时机,公共假日形成了旅游的高峰期。
带薪假期,这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对就业员工实行带薪休假优惠制度。这种假期时间长,如瑞典为6周,西欧乎均为4周,美国一般为2~4周,欧洲每年平均期限大约是22~25个工作日,它是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绝好时机,西方国家大多数旅游者都是借助带薪假期进行国际旅游的。我国国家旅游局向政府建议实施带薪假期,带薪假期也将成为人们旅游度假的出行时机。
(三)其他客观备件
拥有足够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足够的闲暇时间是一个人实现旅游活动的两个重要的基本条件。但这并不等于说,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这两项条件便肯定能成为旅游者。实际上,一个人能否成为现实的旅游者,还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可分为两类。
1.个人因素
从个人因素来说,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等可能影响到一个人的旅游活动的实现。但其中有两个因素最为重要。一是个人身体状况。一个人要出去旅游就必须具有一定的体力,否则可能难以成行。旅游者中以身强力壮的中青年人占多数,根据国家旅游局对来华国际旅游者的统计,50岁以下的旅游者占旅游总人数的80%左右。而许多老年人虽然有退休收入,有充分的余暇时间,但其外出旅游的比例仍较低,究其原因在于他们自身年龄增高,体力不支。由此看来,旅游业界须针对老年人市场推出一些适合他们身体状况的旅游产品;二是家庭状况。很多调查表明,有4岁以下婴幼儿的家庭,因小孩拖累,外出旅游的可能性很小。
2.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的包括很多,但主要指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治安环境、科技水平等方面内容。一个国家政府的外交政策往往决定旅游的可能性;社会环境安定、政治观点相近的国家和地区能吸引旅游者,而政治、经济、社会治安等各方面处在不稳定状态的地区,旅游者就会望而却步。如中东、海湾地区本是颇具旅游吸引力的地区,然而近些年来由于战乱不断,旅游者不敢前往;科技水平尤其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可极大地推动旅游的发展。类似的因素还有更多,不必一一列举了,因为在这里,我们主要是从旅游者本身必备的条件来谈客观影响因素的。

二、主观条件
(一)旅游动机及其产生机制
一个人具有了旅游者的形成的客观条件,并不等于就能成为旅游者,如果他没有主观上的旅游意愿,照样也不可能成为旅游者,也就说旅游者的形成除了客观条件外,还需要主观条件,而这一主观条件就是旅游动机。
1
第2个回答  2023-03-14
个人旅游需求的产生和实现至少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就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而言:1、需要具备足够的支付能力。2、需要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3、必须要有外出旅游的动机。不能说同时具备了这三项条件的人肯定都会成为现实的旅游者,但如不能同时具备这三项基本条件,就注定不会成为现实的旅游者。

旅游者的特点(一)异地性对于旅游者而言,其旅游目的地均为异地他乡,正是异地性这一特征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奇、求异、求真,避免“审美疲劳”的旅游心理需求。(二)短暂性对于旅游者而言,前往异地他乡进行参观游览具有暂时性的特点,不可导致永久性居留(移民或就业),这是旅游者和迁徙者的重要区别。(三)愉悦性这是旅游者的最终目的。无论是观光旅游寻幽探奇、博览风采、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还是体育运动、度假疗养、品尝美食、文化交流等,其最根本的追求是满足一种心理或生理的需要,使身心得到愉悦的感觉,这也是旅游者和一般旅行者的根本区别。(四)消费性旅游是现代社会人们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旅游者通过花钱消费得到享受,这不仅要求旅游者具备一定的经济负担能力,还要求旅游目的地能够为旅游者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以迎合旅游者的消费要求。同时,消费层次也决定了旅游层次。
第3个回答  2023-05-02
旅游者是构成旅游的主体,是旅游三大要素的基本要素,没有旅游者,自然旅游就无法实现。旅游者,从字面上解释,就是游客,即从事旅游活动的人们。即“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超过二十四小时以上的人”。按照这个标准定义,就摒弃了那些所谓商人、政府公务人员、运动员等也是外国旅游者的看法。
因此, 旅游者就是暂时离开常住地,通过游览、消遣等活动,以获得精神上的愉快感受为主要目的的人。旅游可以住当地民族特色的民宿,可以通过小程序<旅小筑>来预订。旅游往往要跋山涉水的 ,过程虽很累 ,但它带给人的更多是精神上的和肉体上的愉悦 ,比如赏风景 ,尝美食 ,住民宿等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