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与中国的土地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如题所述

两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表达重点不同。

1、《我爱这土地》中除了表达爱国之情外,还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对革命的赞扬,展现了作者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

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

2、《中国的土地》中更侧重于祖国和人民的赞美。歌颂祖国,礼赞人民。

是安徽芜湖诗人刘湛秋创作的现代诗。这首诗的前一节写土地,后一节写人民,结构完整,艺术浑成。

扩展资料:

《中国的土地》鉴赏:

刘湛秋十分注重意象的创造,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避免了这类诗作最易出现的弊病:空泛抽象,大而无当。如“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由长江三峡中巫峡的神女峰而联想到帮助大禹治水的神女传说。

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神奇秀,又自然而然地暗示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使作品具有横的地域感和纵的历史感。再如,“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泻千里”的“长江”,是喻体,也是意象,概括出中国人民性格中敦厚的一面和顽强的另一面,有柔有刚。

具体地传达出民族性格的突出特征。以“挂霜的葡萄”象征中国人民的思想成熟更属典型的意象手法。

《我爱这土地》鉴赏:

这首诗在抒情上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动心弦。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

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尽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因为“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

作者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作者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的一个重要特色。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也不例外,且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就科窥见其中的奥秘了。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我爱这土地

百度百科-中国的土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