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说的到底是“不为众生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还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 谢谢!

如题所述

两者都说过,但前者境界更高
后者是李叔同书写的《华严经》的偈语“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前者李叔同写给年轻时的黄永玉的,这段故事很有名,是文学界的佳话,相信你看了之后就会懂为何前者要这样写了。以下是我的复制;
1942年春天,泉州开元寺一个小院里,玉兰盛开。那些饱满晶莹的白玉花朵,似一双双虔诚的手掌团握,朝向碧蓝的天空。
这些玉雕般素洁香雅的花朵,勾起了一个少年爱美的心。这个大胆顽皮的孩子,竟然偷偷溜过积满厚厚青苔的影壁,进院子摘花。
这孩子已经不是第一次来了,轻车熟路,瞅准了哪枝花开的繁密,“飕飕”几下,就蹿上了树。
花枝颇有韧性,不好攀折。少年小心扭着枝条,生怕碰落了花瓣。
不知何时,一个老和尚出现在树下,轻声问:“嗳!你摘花干什么呀?”
少年看看是个老和尚,毫不惊慌,不在乎地说:“老子高兴,要摘就摘!”
“你瞧,它在树上长得好好的……你已经来了两次了。”
“是的,老子还要来第三次。”
“你下来,小心点,听你讲话不像是泉州人。”
少年口里咬着花枝,几下子就跳到地上,灵活的像只猴子。他把“赃物”拿到手里,扬扬头:“下来了!嘿!我当然不是泉州人。”
老和尚岁数不小了,颌下留着几根疏疏落落的胡子,很瘦,慈眉善目的。

面对这个张口“老子”闭口“老子”的倨傲少年,老和尚不以为忤,笑眯眯地说:“到我房间里坐坐好吗?”
禅房寒简儿洁净,桌子上有纸笔,,几张字幅濡墨未干,还有几只信封上写着“丰子恺”、“夏丏尊”的名字。
少年叫着说:“老子知道丰子恺和夏丏尊,课本上有他们的文章,丰子恺老子从小就喜欢——咦!你老和尚怎么认识夏丏尊和丰子恺?”
“丰子恺以前是我的学生,夏丐尊是我的熟人……”。
“哈!你个老家伙吹牛!……说说看,丰子恺哪个时候做过你的学生?……”
“……好久了……在浙江的时候,那时候我还没出家哩!”
少年心想,那是真的了,这和尚真有两手,假装着一副普通和尚的样子。他看看老和尚桌子上的字,问:“你还写字送人啊!”
和尚温和地回答:“是啊!你看,写得怎么样?”
“唔!不太好!没有力量,老子喜欢有力量的字。”
“平常你干什么呢?……还时常到寺里来摘花?”
“老子画画!唔!还会别的,会唱歌,会打拳,会写诗,还会演戏,唱京戏,嗳!还会开枪,打豺狗、野猪、野鸡……”
“哪里人啊?多大了?”
“十七。湖南凤凰人……”
莽撞的少年和老和尚做朋友的时间这么短,聊了会儿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弘一法师

少年很兴奋:“老子爸爸妈妈也知道你,‘长亭外,古道边’就是你做的。”
“歌是外国的;词呢,是我作的。”
“你给老子写张字吧!”
老和尚笑了:“记得你说过,我写的字没有力气,你喜欢有力气的字……”
“是的,老子喜欢有力气的字。不过现在看起来,你的字又有点好起来了。说吧!你给不给老子写吧?”
老和尚依旧那么安然地微微笑着,说:“好吧!我给你写一个条幅吧!不过,四天以内你要来取啊!记得住吗?”
少年欢喜地走了。不过他天性顽皮,转眼就把与法师的四日之约抛到脑后,去找朋友玩了一个礼拜。
他回来后法师已经圆寂了,僧人们在院子里进进出出,准备为法师料理后事。
那个小院里玉兰花香尚未散尽,法师侧身躺在禅床上,如睡着一般。
法师留给少年一张条幅,条幅上写着:“不为众生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一音”
少年站在花落香残的玉兰树下,握着那张条幅,嚎啕大哭。
——————分割线——————
然后那个少年后来成为了著名美术家,雕刻家,书画家,文学家黄永玉。后者只是很小乘的领悟,前者是大师对一颗良木的点化,众生的终极目的不是在世间安乐,而是究竟解脱,所以才不为众生求安乐,不知当时情景自然不可知其意境。
望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29
不存在前面那个说法。弘一大师作为律宗大德,自然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佛法渡众是一切众,而无分别心。
第2个回答  2012-10-29
后一个,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诸佛菩萨、大修行人的菩提心都是为众生,而不是为自己。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9
第一个

只求安乐境界岂不是享乐主义
不为自己求安乐 岂不是小乘。

众生的终极目的不是在世间安乐 , 而是究竟解脱。

第一个根本不矛盾,按此理“非想非非想”也是矛盾了? 不懂不要乱说撒。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23-07-29
不为众生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相对于众生的安乐来说,离苦更重要。要想离苦就要修习佛法,这是法师在勉励他的这位小友。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这句话是法师勉励自己,告诉自己,要努力修习佛法,以开解众生脱离苦海。
这两句话都没毛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