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戏曲是什么?

如题所述

1、梆子腔

梆子腔因以硬木梆子击节为特色而得名。源于明末陕西、甘肃一带的西秦腔,它是戏曲中最早采用板式变化结构的声腔。西秦腔与各地方言和音乐结合,逐渐衍变成诸多的梆子腔支系,其中历史最早、影响较大的是陕西的同州梆子和山西的蒲州梆子(今蒲剧),之后又有秦腔、汉调桄桄、中路梆子、北路梆子、豫剧、河北梆子、武安平调、山东梆子等。

2、皮黄腔

皮黄腔是“西皮”和“二黄”的合称。西皮起源于秦腔,二黄是由吹腔、高拨子演变而成。在有些剧种中,二者被分称为所谓“北路”、“南路”,合称“南北路”。清初时西皮是汉调的主要腔调,二黄是徽剧的主要腔调。以后随徽汉合流演变成的京剧在各地的流传,西皮、二黄对许多南方剧种产生影响,逐步发展成一些新剧种,形成一种声腔系统。但由于京剧在皮黄系统中流传最广,因此“皮黄”的称谓有时也专指京剧。

3、昆腔

昆腔又名“昆山腔”。元代在江苏昆山产生,明代至清中叶以前非常流行,对于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影响。代表剧种为“昆曲”,即“昆剧”。

4、高腔

高腔系统包括由明代弋阳腔演变派生的诸声腔剧种。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是由元明以来弋阳腔或青阳腔同各地戏曲结合而成的,另一说法是除弋阳腔外,也有由当地民间曲调直接产生的。它的特点在于只用锣鼓等打击乐器敲击,不用管弦乐伴奏;台上一人唱,台后众人帮腔;音调高亢,富有朗诵性。

扩展资料:

西皮源于秦腔,清初经湖北襄阳传至武汉一带,并吸收当地民间音乐后而形成。二黄源于江西宜黄一带(宜黄腔,“宜黄”和“二黄”古汉语发音谐音,方言发音则相同),与弋阳腔有较多渊源关系。清初时,源于西北的西皮成为汉调的主要声腔,来自江南的二黄则与徽调相结合。经汉班徽班艺人结合创造而形成皮黄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27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