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爱动了,以后上幼儿园了要是坐不住可怎么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1

每个孩子从一出生就表现出不同,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爱动还是不爱动。不爱动的孩子总是安安静静的,爱动的孩子则从小就显得精力充沛,如果还是那种一刻不停的“永动机”式的爱动,就更让父母头疼了。

如果父母本身就是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型的,养育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就更容易一些,既能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也可以给孩子很好的支持和引导。但如果父母本身比较喜静,就容易与好动的孩子产生冲突,导致双方都产生挫折感。所以,这类父母更需要首先做到理解、接纳爱动的孩子,才有可能进行良好的引导。

爱动可能是一种气质类型

心理学在描述一个人的气质类型时经常会用到一个专业词语叫活动水平,所谓太爱动的孩子,就是那种活动水平高的孩子。因此,特别爱动很可能是孩子天生具备的气质特点,是与生俱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爱动的孩子在行为上虽然也会逐渐收敛,显得稳重成熟,但跟安静的孩子相比,依然会显得活泼好动。

爱动不等于多动症

很多父母会担心,这么爱动,孩子会不会是得了多动症?其实爱动和多动症并不是一回事。爱动通常意味着这个孩子的身体活动量比较大。而多动症的核心则是注意力难以集中和维持。爱动的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也能够持续注意力很长时间,只是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更容易表现出不耐烦。如果强迫爱动的孩子安静下来,他就可能会显得坐立不安,手足不停地做小动作。

爱动的孩子也有优势

虽然安静的孩子看起来更加乖巧,但是爱动的孩子同时也有很多属于这个气质类型独特的优势,比如主动性更强,更有朝气,对外部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看见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努力争取,等等。

由于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对环境的应变能力也不足,因此特别爱动就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危险或伤害隐患。比如孩子总喜欢跑来跑去,就有可能遇到危险或者出现磕磕碰碰的情况。让父母更担心的是,那些过分爱动的孩子在进入集体生活后,经常会成为被老师批评的对象。

因此,面对太爱动的孩子,怎么才能既保护好他的积极性,又能让他尽早学会自我控制呢?

给孩子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

高强度的活动和充满新奇的 探索 是爱动类孩子最需要的,因此父母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给孩子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满足他的活动需要。有一位妈妈,因为幼儿园老师批评了她的孩子过分好动,就要求孩子回家后哪儿都不许去,还要一动不动地坐足20分钟,以为这样可以训练孩子的耐力。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对于爱动的孩子,反而要给他每天安排好足量的活动,充分消耗他的体力和能量,如果孩子在学校或幼儿园需要以大量安静坐着的活动为主,那么回家后就应该让孩子有足够的活动时间。

教孩子学会遵守规则

很多父母分不清楚“爱动”和“不遵守规则”之间的差别。孩子喜欢学奥特曼,大喊大叫,跑来跑去,这是爱动;但如果在商场这种人来人往的地方,孩子也大喊大叫地跑来跑去,还不听父母的招呼乱跑,那就是没有学会遵守规则。父母还是要早一点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让孩子能清晰地区分出哪些场合能做什么事情,哪些场合不能做什么事情,并且要明确地将规则告诉孩子。例如,如果孩子一进商场就开始乱跑,父母就要拉住孩子,明确地告诉他:“这是商场,人很多,你不能这样跑,这样会撞到别人,也容易撞伤自己。这是咱们之前说好的规则。”而不是简单地说:“你不要乱跑!”

合理使用奖励、惩罚措施

3岁以下的孩子,自控力还非常有限,外界的诱惑更容易让他突破自控力的防线,所以有时候即使知道规则,孩子也无法自觉地遵守,这时就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反复强调规则,并且合理地使用一些策略,比如用奖励-惩罚的措施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例如,已经和孩子订立了在小区游乐园玩耍时的规则是不能跑出某个区域,如果发现孩子跑出去了,父母可以立刻把孩子带回家,终止玩耍;当然,也可以在孩子遵守规则的时候适当给予精神上的奖励,比如及时地赞美、亲吻、拥抱等,让孩子对规则的边界更加清晰,也能逐渐让遵守规则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