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因子及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如题所述

地貌是内外动力地质共同作用的产物。不同地貌单元表现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地貌是生态地质环境的基础,同时对生态地质环境的演化又起到控制和影响的作用。不同地貌控制着不同的地质作用,同时还影响到气候,对作物的生长、人类的生产也起到控制作用,所以地貌也是一种资源。如前述,三江平原分为山前台地与残丘、低平原、河谷平原3种地貌单元。本节仅讨论地貌作用及其人类活动对地貌的破坏作用等。

一、地貌的作用

(一)地貌与土壤关系

随着地形从高向低的变化,土壤按地形呈现明显而有规律的分布。暗棕壤分布在地形部位高的山地上,逐步过渡到山前洪积台地及山冈坡地,分布的土壤是黏底白浆土、黑土;再向下过渡到广阔的河谷平原和低平原,分布着草甸土、潜育白浆土、沼泽土、泥炭土等。

(二)地貌与植被的关系

1.森林

主要分布于台地残丘区,属红松林被采伐或被火烧之后的次生林,主要以落叶松、蒙古栎、紫椴、黄波萝、水曲柳、木槭、胡桃楸、杨桦等,林下灌木树种繁多。

2.草甸

主要分布于三江平原低平原中,草本植物有小叶樟、野豌豆、小白花、地榆、黄花菜、银道花、齿叶凤毛菊、草莓、姜陵草、蚊子草、紫苑、走马芹等。在地势低洼地表积水地带有水毛莨、驴蹄草、苔草、芦苇、小叶樟、沼柳等,构成沼泽-草甸。

3.沼泽植被

广泛分布在各类低洼地和低漫滩古河道上,沼泽植被主要有苔草、小叶樟、大叶樟、芦苇、丛桦、乌拉草等。

(三)地貌与沼泽分布的关系

三江平原东西两半部在地貌上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沼泽的分布。东半部除宽广的滩地和古河道区遍布沼泽外,河间阶地上的各类洼地也常积水成沼,沼泽发育重,分布广,占全区沼泽总面积的86.2%,西半部沼泽一般分布于潜水位较高的江河滩地和古河道区,沼泽发育较少。

平原区最低的一级地形面,即河漫滩和旧河道区,沼泽发育最重、分布最广,这类滩地沼泽约占平原沼泽总面积的60%以上,受不同地貌单元微地形的影响,沼泽的分布又各有特点。挠力河、七星河、别拉洪河、浓江、梧桐河等沼泽性河流,其河漫滩地起伏较小,沼泽多呈集中连片或沿河成条带状分布,黑、松、乌三大江滩地及其古河道区,沼泽多沿岗间连地,牛轭湖废弃汊河呈椭圆形或弓形、带状分布,从滩地到河间阶地,随着地面相对高度的增大,沼泽减少,地面物质组成和微地形的影响愈趋明显,沼泽多呈星罗棋布大小不等的斑块状分布。

不同的地貌类型或同一地貌类型的不同部位,水分条件不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沼泽。河漫滩和古河道区因长期有较深积水,水分微有流动,所以从河漫滩的前缘至后缘,依次分布漂筏苔草沼泽、漂筏苔草-毛果苔草沼泽,或毛果苔草沼泽。阶地上的各种沼泽洼地,一般积水较浅,而且停滞,主要分布毛果苔草沼泽,毛果苔草-小叶樟沼泽。在较大的碟形或线形洼地上,从中心向边缘,上述类型依次呈环带状或条带状分布,其中,乌拉苔草和塔头苔草形成独特的沼泽微地貌———草丘(俗称塔头)。草丘是独立分布,一般密度4~7个/m2。平均高度20~50cm,泥类沼泽的分布,受气候影响,一般在温带和寒温带,植被残体的积累大于分解,有利于形成泥炭。但在适宜的气候区内,泥炭沼泽的发育和分布,地貌条件又成为主要因素。三江平原虽属温带湿润气候环境,植物残体分解较快,影响泥炭积累,以致绝大多数沼泽成为没有泥炭的潜育沼泽。仅在原始地面具有陡岸且较深的牛轭湖、废弃汊河等洼地之中,或有潜水补给的古河道区积水较稳定,长期保持嫌气环境,有利于泥炭的积累。

(四)地貌与地下水富水性

在平原南部周边和西部的山前台地,其分布宽度10~20km。上部分布着砂质粘土裂隙微孔隙水。砂质黏土厚约17~25m,含水空间极差,水量极贫乏,单井涌水量小于10m3/d,渗透系数小于10m/d,仅能满足人畜饮水需要。下部埋藏着基岩裂隙水或古近-新近系裂隙孔隙水,水量较贫乏。

向平原腹地,即过渡到三江平原的低平原和河谷平原区,则埋藏着砂、砂砾石孔隙潜水和微承压水,其富水性逐渐增强。在宝清山前台地前缘地带和一些残丘附近,含水层由滨湖相或分选不好的冲洪积相组成,含水层较薄,约30m。所以水量中等,单水出水量100~1 000m3/d。其他地区从山前台地前缘到平原中部则含水层由薄变厚,有的发育浅湖相、滨湖相弱含水层,单井出水量为1 000~3 000m3/d。在广阔的低平原,含水层主要由河床相、边滩相、滨湖相松散沉积物组成,渗透系数12~50m/d,水量丰富,单井涌水量3 000~5 000m3/d。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等部分河床地带以及一些古河道,埋藏着大厚度结构单一含水层,岩性为砂砾石、砾卵石,含水层富水性强,单井涌水量大于5 000m3/d。

(五)地貌与农业生产关系

低漫滩在农业上可以作为临时牧场,发展芦苇等喜水性经济植物或者开挖鱼池发展渔业。在有防洪堤坝保护的地段,可以发展耕作业,特别是水田。高漫滩是重要的垦殖区,与农业利用上除了用作旱田外,应该利用其水源丰富的特点适当发展引水灌溉水田或井灌水田。利用天然草场,发展畜牧业,适当布置材带、林网,以防风沙;低洼地可以人为适当发展渔业。古河道可以发展渔业,养殖芦苇,保护沼泽,发展旅游业。沼泽洼地可以发展渔业、水田或养殖芦苇等水生植物,也可用来拦蓄部分洪涝或内涝。古江心洲要保护林木,防止风沙和河水冲刷。广大的洪积冲积平原适于发展种植业。山前台地适于旱作和发展牧业,要注意造林和退耕还牧,注意水土保持工作。残丘应发展林业并加以保护,随着开发活动的深入,可逐步开辟为旅游、疗养、文化活动点。

总之,三江平原地区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为该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和资源。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根据不同的地貌类型和条件科学而合理地配置旱田、水田、牧业、林业、渔业、副业,使三江平原不仅能为人民提供粮豆等产品,而且还能提供优质大米、各种鱼类水产品,牛、羊、乳、肉禽蛋以及各山林产品,包括木材及其制品,木耳、蘑菇、山野菜、蜂蜜、糖及参茸等名贵药材及毛皮等。把三江平原地区变成北国江南样的鱼米之乡,成为祖国的又一个“金三角”。

(六)地貌与水文地球化学分带的关系

1.山前与残丘区氧化的水文地球化学地带

小兴安岭、完达山脉的山前和平原中残丘由于地形切割相对较深,地下水径流条件好,循环交替快,为氧化的水文地球化学地带,在以溶滤作用为主的环境中,形成了以HCO3-Ca型水为主的地下水,水中硬度和TDS都很低,钾、钠等离子贫乏,(Ca2++Mg2+)/(K+Na)比值大于1,表明了补给区地下水的特征,且Na/Cl-比值远大于1,又反映出含水介质为富碱的火山岩类。

2.山前台地区以氧化为主的水文地球化学地带

中部山前台地是丘陵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含水介质为垂直节理发育孔隙裂隙型砂质粘土夹碎石,赋水性差,水中I、Se、HPO4等元素贫乏,属地方病高发区。地下水以溶滤作用为主,离子吸附交换作用为次,形成了HCO3-Ca、Mg、Na或Ca、Na型水,其他离子比丘陵区增高,地下水化学环境是属于以氧化环境为主,伴有弱还原环境的过渡型。

3.平原区氧化-还原的水文地球化学地带

平原区含水介质粗,赋存条件好,地势低平,水文径流及循环条件较丘陵及台地区差,为本区的地下水的汇集和排泄区。地下水在溶滤和有交换作用并存的条件下,形成硬度、TDS、Fe2+、K、Na、Cl-等成分都相应增加的低矿化,弱碱性地下水,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Ca、Na型水为主,同时出现HCO3-Cl、Cl-HCO3及SO4型水,为氧化还原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平原上都以氧化环境为主,沼泽低洼地带及平原下部以还原环境为主。

(七)地貌与地方病的关系从表6-10可以看出,大骨节病在台地上表现较重,平原区阶地和漫滩上病情较轻。

表6-10 不同地貌单元大骨节病情统计表 单位:个

我们统计了一些地甲病和克汀病村(屯)所处地貌位置(表6-11),不同地貌单元,地甲病与克汀病病情也不同。但在部分地区,地貌又控制地甲病的分布情况。如萝北县有97%重病村(屯)坐落在台地上。平原区的克汀病村(屯)都位于古河道上。佳木斯市和饶河县地甲病发病率,从山区到平原有逐渐减轻趋势(表6-12和表6-13)。

表6-11 地甲病与克汀病村(屯)所处地貌统计表 单位:个

表6-12 佳木斯市地甲病发病率与地貌关系表

表6-13 饶河县地甲病率与地貌关系表

(八)地貌与矿产的关系

地貌控制着矿产的生成、运移、富集和离散。煤炭资源多分布于山前地带、断陷盆地和构造带中;油气资源分布于汤原和绥滨凹陷里;泥炭资源分布于山前洼地和古河道里;砂金分布于山前沟谷和大江大河江心岛中;芒硝分布于宝清、友谊的大片盐碱土区;大理岩和石林分布于平原中残丘:土料分布于山前台地;砂砾石广布于现代沟谷、河流的河床、漫滩区和平原区下部。

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随着人口负荷越来越大,经济活动日益扩展,加之长期以来对遵循生态规律进行开发建设的问题重视不够,人为破坏地貌现象层出不穷。平原内孤山残丘大量采石、江河两岸大量取土挖砂、破坏农业用地、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和建设破坏地表、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规模数量庞大的冲蚀沟、露天采矿破坏地表、占用大面积土地。制砖大量取土破坏耕地、矿区大量煤矸石堆积等,对三江平原的地貌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引发诸多环境地质问题。

(一)平原区采石对地貌的破坏

三江平原内残丘区内分布大小不等的采石场逾千个,破坏程度很大。

富锦市乌尔古力山已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属三江平原残丘。目前乌尔古力山拥有大小采石场8个,采掘的块石、碎石来满足富锦市城乡建筑用料需求。规模最大的一处采石场,目前已从原山坡坡脚处向山体内采剥约有80m,采剥长度在300m左右,剥采面已延伸到坡顶。现在该山形成的采石坑根本未采取任何复垦等诸多措施,坡脚砂质粘土与碎石的混合堆积物极易产生小范围的泥石流,并冲淤坡脚农业用地,因此说该山采石已引起严重的地质灾害问题。

饶河县喀尔喀岩溶山地处挠力河北岸,也属残丘地貌,其地层由硅质岩、板岩、粗面岩和灰岩组成,经多次构造和强烈剥蚀作用,形成石林景观。但随着人类大量的经济活动用石料需求,该处岩溶区已被辟建为一巨大的采石场,开采规模相当大,若不进行规划治理,昔日壮观景致将不复存在。

(二)江河两岸大量挖砂取土破坏农业用地

三江平原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挠力河、七星河、汤旺河等河流岸边均存在挖砂取土破坏地貌等诸多现象。

黑龙江、松花江沿岸阶地、高低漫滩组成物质为冲积砂质粘土、亚砂土、粉细砂等,该组成物质特别适宜建筑工程用料需求,沿江百姓本着取土、取砂方便,恣意毁坏江河两岸原生植被,大量耕地被毁,而江河堤防建设挖砂取土量无统一规范,也不限量。萝北县自1953年开始筑堤修坝,到1985年共筑堤坝全长63.3km,保护沿江、内河2.36×104hm2耕地,其中多数堤防用土均从堤外沼泽湿地、耕地用推土机推高、人工修筑而成。堤防外耕地表层砂质粘土、亚砂土被全部推起,残留下的只是凹凸不平的土坑、砂坑。例如萝北县1958年抢修黑龙江江堤10.5km,土方量达10×104 m3。新开辟的名山镇东到肇兴乡胜利村的大堤,长22.5km,土方量为46.34×104 m3。1973年开始以机械施工为主用4年时间修筑了名山镇下套子到大亮河口堤坝,全长32.9km,共完成土方量78×104 m3。1984年、1985年两年又对部分江段进行加高加宽修筑,至此黑龙江大堤共完成土方量279×104 m3。取土数量相当大。此外,绥滨县松花江堤防修筑工程自1949~1988年,在松花江一级阶地挖方取土累计高达300×104 m3,开挖阶地区残留大片土坑、砂坑,部分土坑严重积水。三江平原其他市县如同江市、桦川县、富锦市等,修筑江堤取土方量也比较多,取土范围逐年扩大,沿江耕地严重损毁。同时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沿江市县由于建筑用砂,也大多在江岸肆意取砂,严重破坏堤防稳固性,有使江水冲堤沿挖砂坑改道之险。

(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破坏地表

三江平原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主要是引水灌渠,排水沟渠的不合理性尤以平原区最甚。

20世纪50年代水利工程建设,由于追求形式,不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而盲目上项,结果是经济损失,地表严重破坏。

(四)矿区大量煤矸石堆积破坏地貌

双鸭山、鹤岗是三江平原典型的煤炭工业区,随着煤炭工业多年的发展,煤炭开采量增加的同时,煤矸石的数量也逐渐增多,煤矸石堆积在占用大量土地的同时严重破坏地貌环境质量,其他废料如炉渣等排放量也相当可观。

双鸭山矿务局下辖东荣一矿、东荣二矿、集贤煤矿、双阳煤矿、新安煤矿5个大矿区,其均位于三江平原内,每个矿区均有规模不等的煤矸石山堆积。据2000年统计,矸石积存量为3 100×104t,每年继续向外排放146×104t,共占地410hm2,有的矸石山常年燃烧,污染大气。

目前,两大矿务局煤矸石利用率极低,仅有少量的煤矸石作为建筑材料加以利用,更多的煤矸山依旧堆积。并且煤矸石山有逐年增多趋势,地貌景观进一步恶化。

(五)制砖取土、破坏地貌

三江平原各市县均建有规模不等的制砖厂,制砖取土,严重破坏地貌环境质量,占用大面积土地,同时采土留下多处土坑、水坑,使土地资源得不到永续利用。全区目前制砖厂家逾百个,年产红砖上亿块,占地面积上千万平方米。

桦川县制砖历史比较长,截至2000年,全县共有砖厂13家,年产红砖10 197×104块,主要分布于桦川县城悦来镇、苏家店镇、奋斗、集贤村等地。鹤岗全市制砖企业10个(不包括个体砖厂),年生产红砖7 247×104块,制砖厂占地面积超过80×104 m2。其中生产规模最大的当属鹤岗市第二制砖厂,该砖厂占地面积达12.7×104 m2,地表严重破坏,开采坑穴残留,大部分土坑严重积水,同时取土面上部植被全无,取土面前缘时有土崩发生并伴随着严重的水土流失。佳木斯市有砖厂54座,砂石厂21座,占地50km2

总之,三江平原制砖取土大多依地形地貌取土,地势稍高黏性土发育区大多已被改造成平坦低洼区,但开采过的区域并未进行复垦、复殖工作,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