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各国朝奉时,语言不通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如题所述

语言不通从来都不是问题,每一个朝代都有专门的外交机构负责翻译和接待外宾的工作,这些机构就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

从秦朝开始,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中国一直没有中断和外国之间的邦交联系。我个人认为中国古代外交的巅峰当属唐太宗李世民时期,那时候真的可以用一个“万邦来朝”的成语来形容,外族都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整个唐朝时期对于外国人都是采取“包容、接纳”的态度,因此当时唐朝大城市的街上总会看到三三两两结伴行走的外国客商。对于当时的唐朝人来说,外国人是不稀奇的。

因为有这些外国商人的存在,古代的中国人要想和他们做生意就必须要进行沟通。最原始的沟通就是通过“比划”来实现,随着时间的发展,双方相处的够久了,那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对方的语言,这些中国商人就成了最早一批懂外国语言的人之一。除了民间“自学成才”的翻译官,唐朝官方政府还会选派人才到外国去学习他们本国的语言,然后回到外交机构任职。在外国大使进行朝奉的时候,这些“外交官”可以为唐朝官员和君王翻译。

不仅唐朝是这样,古代的每一个朝代都是如此,而且官方的翻译官是主流。秦朝的时候,有典客和典属国;汉朝的时候,有大鸿胪和尚书主客曹;明朝负责外交事务机构主要是鸿胪寺和行人司。

值得一说的是,汉朝时期的外交长官是“三公九卿”的“九卿”之一。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古代朝廷对于外交事业的看重,既然对于外交这么看重,那么外国使臣朝奉时的翻译问题自然就会有专门的机构和大臣负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05
古代也有类似今天的“翻译”,专门给各国来朝奉的人,翻译成皇帝能听懂的语言。
古代的翻译,其实也就是一个地方的方言翻译。
古代也有很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他们朝奉的时候,就会带上,能翻译他们方言的人一起去朝奉。
第2个回答  2020-03-05
古代各国朝奉时是有通译的,也就是翻译,这些翻译往往都是两国之间通商的商人,或者来我国传道的传教士,可以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
第3个回答  2020-03-05
是通过文字或者一些手势来表达这个问题,因为有些地方确实是听不懂。
第4个回答  2020-03-05
在古时的中国也是有专门研究其他国家语言的部门存在的,也是存在翻译官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