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增孺轶事翻译及答案

如题所述

【译文】丞相牛僧孺当年应举时,知道于頔看人非常准,就专门去襄阳想让他指点一下(这是唐朝的官场风俗,就像李白求见韩荆州一样)。他在襄阳住了数月,见了于頔两次,但于只是像对一般人那样招待他,牛公很恼火,就走了。

牛公走后,于忽然把待客的人找来问道:“几天前有个牛秀才的,走了没?”待客人说:“已经走了。”于又问:“送了他什么东西呀?”待客人答道:“给了五百个钱。”于问:“他接受了吗?”待客人答:“那人把钱扔在庭院里就走了。”

于公非常不安,对身边的宾客说:“我因为事务繁杂,招待不周啊。”他立刻叫个手下带着馈赠的五百钱和写好的一封信去追,并吩咐说:“如果牛秀才还没出襄阳地界,就把他带回来。如果他已经离开襄阳地界,就把书信给他。”手下在襄阳地界之外追上了牛公,把信给了他,牛公却连信都不打开,就作揖回绝了。

20、据《古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4分)

(1)以海客遇之( ) 遇:A.相逢,不期而会B. 碰到,遭受 C.相待,接待

(2)于公大恨( ) 恨:A.遗憾,后悔 B.不满 C.通“很”。违逆,不听从

21、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内填入被省略的内容。(3分)

( ▲)去后,(▲)忽召客将问曰:“累日前有牛秀才,发未?” (▲)曰:“已去。”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立命小将赍绢五百、书一函,追之。

23、结合文中语句,说说牛公是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20.(4分)(1)C (2) A (各2分)

21.(3分)牛公 于頔 客将

22.(3分)于頔立即命令小将,带上五百匹绢绸、一封书信,追赶他。

23.(3分)当受到冷遇时,他“怒而去”;当赠他五百钱时,他“掷之于庭”;当于頔派人追上他,送上绢绸、书信时,他“不启封,揖回”;可见他是一个个性鲜明,有傲气,率性而为的人。

扩展资料

【原文】丞相牛公应举

丞相牛公应举,知于頔相之奇俊也,特诣襄阳求知。住数月两见,以海客遇之,牛公怒而去。去后,忽召客将问曰:“累日前有牛秀才,发未?”曰:“已去。”“何以赠之?”曰:“与之五百。”“受之乎?”曰:“掷之于庭而去。”于公大恨,谓宾佐曰:“某盖事繁,有阙违者。”立命小将赍⑤绢五百、书一函,追之。曰:“未出界即领来,如已出界即送书信。”小将于界外追及,牛公不启封,揖回。

——唐·张固《幽闲鼓吹·丞相牛公应举》

【注释】①牛公:即牛增孺,唐朝丞相,当时还是秀才。②于頔dí:人名,唐朝大臣。③海客:居无定所的江湖人。④客将:客籍将领。⑤赍jī:携带。

文言文翻译方式,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1.关于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

2.关于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文翻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21

    c

    丞相牛僧孺当年应举时,知道于頔看人非常准,就专门去襄阳想让他指点一下

    他立刻叫个手下带着馈赠的五百钱和写好的一封信去追

    个性鲜明,有傲气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5-13

丞相牛僧孺当年应举时,知道于頔看人非常准,就专门去襄阳想让他指点一下。他立刻叫个手下带着馈赠的五百钱和写好的一封信去追。个性鲜明,有傲气。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

“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

当人们使用“古代汉语”这个术语时,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古代汉语首先是指“古代的汉语”。这就是说,鸦片战争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泛称为古代汉语。古人的口语,我们是听不到了,甲骨文,从甲骨文算起,这样的古代汉语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第3个回答  2014-04-24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第4个回答  2020-06-07
Dear giao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