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名人放弃的故事500字左右

如题所述

放弃美国:事业在国内
  张朝阳是幸运的,他幸运地生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度,幸运地在这个国度里生根发芽,幸运地选择了回国。他的成功就是源自一种对根的向往。
  根在,所以才能发芽、成长!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于是,他决意回到祖国。那是1995年。
  张朝阳在美国整整待了10年,在那儿,他见识了很多新潮事物,也慢慢学会了在极端压力下生存,培养了务实的精神。除此之外,远在他乡的张朝阳还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中国人在没有融入异域文化背景之下是无法得到最佳发展的。
  恰在这个时候,机遇来了,张朝阳又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亚太区中国联络官这一职务,这个角色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原来,那时候张朝阳的导师已被提升为副校长了,而且学校也有和中国发展一些关系的设想,校方就任命张朝阳来做这些事情。
  当时,校方把张朝阳放在一个叫做企业关系部的部门里面,专门负责跟中国方面的联络事务。其实,这个职位等于是为张朝阳这样一个人凭空创造出来的。
  从此张朝阳在这个职位上开始了完全与物理无关的工作,他更多的时候是陪别人吃饭,做国际关系,在学校里接待中国来访的官员,当然也安排校方领导到中国访问。
  然而,张朝阳明白自己当时所做的事情,自己在这个社会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跟他想得到的重视程度根本不相符,所以那段时间张朝阳觉得特别迷惘,不明白自己的人生为什么这么艰难,自己为什么生活得这么痛苦。但是,当他回到国内的时候,张朝阳却感受到了一种非常明显的理直气壮。
  张朝阳是这样描述的:“那时候在国内遇到的任何人,我觉得他们都活得那么理直气壮,哪怕他们是在跟人吵架。而我在美国见到的华人,不管他是做什么的,哪怕是高级教授,都给我一种疲软无力的感觉,我相信这是长期客居他乡给人造成的精神缺憾的外在表现。
  “我同样观察到,在北京的美国人也一样给人这种感受。也就是说我在北京看到的美国人和在美国看到的美国人感觉是不一样的。在北京看到的美国人大多也给人疲弱、苍白的感觉,而在美国看到的美国人都显得生活很充实、很忙碌的样子。所以,这个问题不是华人在美国有没有受到歧视的问题,而是你究竟有没有主流文化的感觉。你不在主流文化里面,你的生活中必定缺乏营养。
  “我常常这样觉得:任何离开从小长大的环境到另外一个文化圈子里面去的人,都不太可能在新文化圈子里融入主流文化,哪怕这个人外语讲得再好。”
  这些思考让张朝阳得出的体会是:如果他想跟美国人之间达成类似中国人之间的那种“一回生二回熟”的信任,以求谋得一些商业利益,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这种思考贯穿了张朝阳的整个1994年、1995年,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只有回到国内才能做出更大的事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08
昨天晚上,复习了《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这个电影是讲一个传奇人物的简单的故事,一个关于放弃的故事。

一个人,没有父母,没有名字(如果1900算个名字的话),没有任何能证明他存在的法律文件,他在婴儿时期被遗弃在一条叫“维珍尼亚号”的蒸汽船上然后一生在船上度过,不曾踏上过陆地一步,当“维珍尼亚号”报废的时候,他以身殉船,同船一起在海面上毁灭。他的职业是“维珍尼亚号”上的钢琴师,他曾活在这个世界的唯一痕迹,是一张他弹奏的唱片模版。当然,这个痕迹绝大多数人看不到,即使看到也不知道。

他的一生很简单,在船上弹琴:为富人的豪华宴会弹,为穷人的快乐舞蹈弹,在风暴的颠覆中弹,在战争的枪炮中弹。船是他的生活,音乐是他的生命。虽然他不懂得“妈妈”的意思,虽然他没有所谓的荣誉财产,但是对于他自己来讲,生命是充实而富足的。

他的传奇不单在于他随感而发、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而且在于他割舍也许对于某人是一生最重要的东西的时候,理由是如此简单。“我不愿意离开这条船”。

影片的主题从这里展开:1900到底应不应该下船,去追求我们大多数人一直在追求寻找的东西?1900的好友小号手迈克斯作为普通人的代表一直劝说着1900:从好奇心(看看这个花花世界)到利益驱动(凭借1900的钢琴才华能大红大紫,生活富足),最后是情感(娶妻生子,过普通人的温暖生活)等等。

1900的思想是:对于他来说每次载客2000人的船和在感应在他的心里,通过他的手流出的音乐是他实实在在的拥有。比较而言,他从来没有到过的岸上,有如此多的未知:岸上的人喜欢刨根问底,在不断地追寻可能达不到的目标中虚度时光。城市中看不到城市的尽头,那里是否有我需要的东西?那些东西是否我真的需要?掌握自己能掌握的东西是否更加重要?

放弃,是一种或者说是“英雄”,或者说是“悲壮”,或者说是“诗意”的行为。1900的一次次放弃,构成了这个故事。我们的一次次放弃,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其实人人都有自己不能舍弃的“维珍尼亚号”,也许不象1900那么从一而终罢了。

我们作出人生的重大决策,放弃已知,或者放弃未知的时候,往往并非依据该事的相关信息,而是依据该时刻自己灵魂的原则。不过最终,我们中大大多数会越来越留恋、信任已知的,而惧怕未知的,然后在某个“维珍尼亚号”报废的时候,我们的生命或者生命的实质也随之灭亡。

就象我们天天都在衰老,但是某天看自己3年前的照片会突然吓一跳一样;我们天天都在放弃,但是看到一个放弃的故事被这样极致的演绎也是突然吓一跳,然后回头检讨一下自己这些年来,放弃了什么而又拥有了什么,给自己已知或者不知的放弃们找找理由。

其实放弃也意味着“解脱”。因为彻底拒绝一个方向,就永远不需要再浪费经历再思考和判断。也许反而可以拥有更多的自我。

就象1900可以一生专著于音乐而不必分神,如果他到了陆地上,就不免要经历什么“繁华如梦”“万紫千红”“凄雨冷风”等,彼时的他,是否还能与音乐灵肉合一?难讲。

就象我的一个朋友和我说她结婚的感受,“结了婚就解脱了,以后那些满街招摇的帅哥都跟我没关系了。我再也不需要假装清纯、简单,费心考虑该去讨好哪个男孩子了。除了老公之外,其他男人都是工作关系了。”

可是不论放弃或拥有的是什么,按照生命的规律,最终必然“所失的就是我的所有”。

当然,我们每个人在尘世所拥有的,所留下的痕迹一定多过1900,可是Who care?

我们自己过往故事的碎片,散落在自己的生活的边边脚脚中,可能连自己都忘了它们了吧;或许某天,看到某个故事的物质残片,比如一张纸条、一幅照片,应该还能回忆一些场景,可是曾经的感觉应该永远不再了吧。

下船还是不下船?放弃这个还是放弃那个?把时间给自己还是把时间给外界?就在我困惑的时候,时间也正在流逝。明知道生命就是如此,可为什么每次还是要思辨要困扰呢?
第2个回答  2012-11-08
放弃也是在进步,放弃也是一种智慧。”不知道谁说过这句话,不过很有道理的。试想我们人生坚持是一种优秀品格,放弃怎么不是呢?

  人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坚持与放弃的过程,有的人坚持某种梦想固然很好,但这个世界是现实的,如果一直没有成功实现自己梦想想想是不是走错了。再举个例子,一位年轻人渴望得到他爱的人的爱情,可人家根本对他没有好感,要说爱一个人没有错,可是不是说么,有种爱叫放手。既然得不到为何还要盲目的坚持?

  有一个故事说,有次某地发生水灾,人需要紧急疏散,当大水快来时船主催那个一直收拾钱财的人。船主让他扔掉,他硬是不肯做。最后结果你们也知道,他连人带物一起沉入水里了。

  不用管这个故事真假,但它告诉我们,必要时必须放弃!

  放弃包括方方面面,需要你审视什么该坚持什么又该放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11-08
鲁迅弃医从文
班超弃笔从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