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

如题所述

 比如中医的脾脏,并不是单指胃后面的那个褐色的长条形器官,而是包括胃、小肠、大肠、消化腺、肝脏、心脏等器官中所有和消化吸收利用营养有关的功能的集合。
    
    中医的心脏在五行中属火,凡属于向外的、亢奋的、温热的、明亮的这些功能都归类到心脏中。因此,心主神明。也就是说,中医的五脏学说把脑器官中有关思维、认知的这些功能归类到了心脏。
    
    这个道理现在是讲明白了。在具体器官上,脑器官有主神明的功能,但是中医把脑器官的这部分功能划归到五脏中的心脏了。
        看到这里,有的人会说,你这不是玩文字游戏吗?既然你也承认是脑这个器官有主神明的功能,为什么还要说心主神明,仅仅为了维护中医经典的尊严吗?还是对临床有什么实际的指导意义?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我以前的一篇论文《浅论中医理论的形成、复兴与发展》中阐述引进五行学说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意义里面。
    
    这里我只是简单地提醒大家两点:一,脑有主神明的功能,但并不能说脑的全部功能就是主神明;二,神明的功能很大部分属于脑器官,但并不是全部就属于脑器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08

 1、 不会一看到神志方面的疾病就把病位完全局限在脑。很多躁狂症,西医始终在脑器官的功能上转来转去,找不到真实的病因,也没找到好的治疗方法,中医用承气汤一通大便,病就好了。说明了什么?说明病位不在脑器官。单《伤寒论》中提示的神志方面的疾病病位不在脑部的就有下焦蓄血、热入血室等等。只要能影响到五行中“火”这一行,就都有可能导致神志方面的疾病。
    2、 不会一看到脑部疾病就考虑哪些药物能透过血脑屏障,不能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就不可能对脑部疾病有效等等。脑的大部分功能属于中医的心脏,中药中归于心经的药物都可以作用到脑。脑为髓之海,脑实质需要肾精的滋养,肾属水,在人体的下部,靠心火的引导才能上达脑部。所以,脑萎缩、脑肿瘤等疾病,应该从中医的心肾两脏找病因。    很多人对五脏学说的这种归纳方法不适应,有的是不理解,认为这是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导致的错误认识,所以,当西医的解剖学发展起来以后,就希望把这些功能还原到各个器官中去,这中间就包括前文提到的著名中医王清任。但是这些做法不仅没有使中医科学化,而且使中医在解决具体临床问题上失去了很多优势。    中医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认识疾病的理论、治法到方剂 、选药各个步骤都是一脉相承的系统理论,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改了,其他的环节就无法对应起来。

第2个回答  2017-11-09

这个问题常常是攻击中医者的口实,学习中医者的疑惑。
    
    不要说反对中医者和中医初学者,对这个问题不能理解,就是清代的著名医家、《医林改错》的作者,临床上仍然在广泛使用的血府逐瘀汤等著名方剂的创立者王清任对这个问题也是含含糊糊,不明不白。可见这个问题的复杂性。
    
    曾经也看过一些维护中医经典理论的人对此所作的解释,但都有一些隔靴搔痒的感觉。
    
    和这个问题相类似的还有到底是脾主吸收还是小肠主吸收?等等。其实,这些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理解中医的五脏学说。
        人的机体是一个平衡系统。一个平衡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有且只有5个。这个道理在前面的博文中解释五行学说的时候已经谈到过。所以,五行学说是五行,不是四行,也不是六行或七行。    
    因此,人体内部的所有功能按照其在维持机体平衡中的所起的作用特点可以划分为五大类。所以中医的五脏学说是五脏,既不是四脏,也不是六脏或七脏。
    
    这里的脏已经不再是解剖学上的哪个具体的器官了,而是一个功能集合体,代表着一群相类似的功能。只要在维护机体平衡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无论是否属于同一个器官的功能都被归类到同一脏;即使是同一器官所具备的功能,如果它们在维护机体平衡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也要分属不同的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