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书9章22节至23节的经文当如何分解?

哥林多前书9章22节至23节的经文当如何分解?

第1个回答  2016-02-28
  9:22 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
  9:23 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
  9:24 岂不知在场上赛跑的都跑,但得奖赏的只有一人?你们也当这样跑,好叫你们得着奖赏。
  9:25 凡较力争胜的,诸事都有节制,他们不过是要得能坏的冠冕;我们却是要得不能坏的冠冕。
  9:26 所以,我奔跑,不像无定向的;我斗拳,不像打空气的。
  9:27 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
  九22 本节谈到那些软弱或诸多顾忌的人。他们对一些不是基本的事情表现得过分敏感。向软弱的人,保罗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这些人。如果有需要,他愿意吃素,以免因吃肉而冒犯他人。简言之,向什么样的人,保罗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我们决不可用这些经节作藉囗,证明可以放弃一些圣经原则。经文只表达一种态度,就是为争取他人愿意听救恩的好信息,就乐于迁就他们的风俗习惯。保罗说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时,绝对无意表示他能拯救别人,因为他知道只有主耶稣才能拯救人。同时要注意一件奇妙的事,在福音上服侍基督的人既是与主同证,主就容许他们用救字来形容他们所参与的事奉。福音工作受到何等的抬举、重视和尊荣!

  第23至27节描述缺少自律而带来失去奖赏的危险。在保罗来说,拒绝接受哥林多信徒的金钱资助,是一种严格的自律。

  九23 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保罗在以上几节经文表示,他在事奉主的工作上,如何一直把他的权利和意愿藏起来。他为什么这样做呢?这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在日后能够分享福音的胜利。

  九24 无疑当使徒保罗写本节的时候,他脑海中想起在离哥林多不远举行的科林斯地峡运动会。哥林多信徒对这些运动竞技应十分熟悉。保罗提醒他们,虽然有很多人在场上赛跑,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得奖赏。基督徒人生就象一场赛跑。参赛的人必须自律,付出艰苦的努力,并且要有明确的目标。然而,本节并非表示在基督徒的赛跑中,只有一个人可以得奖赏。用意是教导我们应象个要得奖赏的人般赛跑。我们应学效使徒保罗,象他一样舍己。当然,这里所说的奖赏并不是指救恩,而是忠心服侍者所得的奖赏。圣经从没有说,我们忠心跑毕人生全程方可得救恩。人乃是因着相信主耶稣基督而白白得着救恩的。

  九25 这里,保罗放下赛跑的比喻,转为说摔跤。他提醒他的读者,凡在竞赛中较力争胜的,即进行摔跤比赛,在诸事上都有所节制。一位摔跤手向他的教练说:“我可以一方面练习摔跤,另一方面仍烟酒不离,纵情生活吗?”教练回答说:“可以,但你就不能胜出了!”当保罗想到竞赛中的参赛者时,他看见得胜者踏上台去领奖的情景。那是什么奖?只是能坏的冠冕,是一个花冠或桂冠,瞬即凋谢的。相比之下,他提到不能坏的冠冕,是要颁给所有忠心服侍基督的人的。

  感谢主赐我们荣耀和
  生命的冠冕;
  世人劳碌营役要争取的,
  是必衰残朽坏的奖状;
  我们的冠冕却永不衰残,
  象神并他独生子国里的宝座般
  稳固不朽。

  ~邦纳

  九26 由于有不能坏的冠冕,保罗声明他奔跑,不象无定向的,而斗拳也不象打空气的。他的事奉并非毫无目的或毫无功效。在他面前有确实的目标,他要自己所做的每一个行动都是有价值有功效的。他不愿浪费时间或精力。使徒保罗不想有轻率的失误。

  九27 他乃是自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他传福音给别人,他自己却遭摒弃或弃绝。在基督徒的生命里,需要克己、节制、自律。我们必须操练如何控制自己。

  使徒保罗知道有一个危机,就是在他传福音给别人后,自己却有可能遭弃绝。本节的含意可如何作解,引起了不少争论。有人认为这是指人得救后再次失丧。这当然与新约圣经的整体教训违背;真正属基督的人,没有一个灭亡。

  另有人认为,翻成弃绝的原文是个意见十分沉重的字,指永远灭亡。然而,他们将本节理解为保罗不是指得救的人遭弃绝,而是指不能自律的人其实从没有真正得救。保罗想到那些假师傅,以及他们如何放纵情欲,便陈明这大原则:人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就证明他从来没有真正的重生;虽然他曾传道给别人,他自己却遭弃绝了。

  第三种解释认为,保罗在这里谈论的,根本不是救恩的问题,而是关于事奉。他的意思不是他可能失丧,而是他在事奉上,有可能经不起考验,因而不能得到奖赏。这解释与弃绝(或作不及格或被取消资格)和竞赛的意味吻合。保罗明白那可怕的情况,就是他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却遭神搁置废弃,不再合他使用。

  无论如何,经文极其严肃,每个打算服侍主基督的人,应作深入的反省。每一位都要立志,靠着神的恩典,他便能永不经历本节所描述的。

  当保罗想到谨慎自守时,便想起以色列人的例子。在第十章他忆述他们在节制自己的身子上,如何变得放纵、疏忽,结果遭弃绝并不蒙悦纳。

  首先,他提到以色列人的特权(1至4节),然后是所受的惩罚(5节);最后是他们倒毙的原因(6至10节)。再后,他解释这些事与我们的关系(11至13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