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无物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心外无物”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扩展资料:

王阳明“心本体论”典故:

王阳明有一个著名的关于花的段子。有一次,王守仁和友人一起游南镇。此时正是百花盛开的春天,一路上,只见一丛丛艳丽的花树在山间时隐时现,飘来阵阵的芳香。朋友不禁指着岩中花树问:“你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可是这些花树在深山中总是自开自落,和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王守仁回答:“当你没有着到此般花树时,花树与你的心一样处于沉寂之中,无所谓花,也无所谓心;现在你来看此花,此花的颜色才在你心中一时明白起来,可见,这花并不在你的心外。”

他的意思是,你没看见花之前,花的存在与否,你既不能肯定,对你来说也不存在任何意义。你现在看到花了,花在鲜艳在你心中留下了印象,让你感到很开心,这时花对你来说,才是存在的,才是有意义的。

王阳明的哲学主体是“心本体论”,也就是说,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脑子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以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什么世界。或者是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王阳明百度百科-心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8

1、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

2、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

3、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4、王守仁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扩展资料:

阳明心学的精髓,通常有公认的就三点:“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

1、关于“心外无物”

王阳明认为人是应该有意识、有灵魂的,而不是一堆死肉。你需要唤醒良知,用自己的眼看更多的花花草草,看更多这世界的花花绿绿,让自己的心能感知更多。你没看过、不理解的世界,对你来说就是不存在的。

所以这个“心外无物”是从人的视角强调,心有多大,天地有多大。如果你心里只有眼前的苟且,那诗和远方就是绝对的“无”。

2、关于“知行合一”

但在王阳明的概念里,不是这样。知行合一的意思,是说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这两个字说的是一件事,不存在脱离知的行,当然也就不存在脱离行的知。

强调这个知行合一意义就是,让你在学习的时候,要时刻求“放心”——把心放到学习的过程中,从“行”的层面去思考学习的意义。

参考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念,这些想法都不行。每做一件事情,都要知行合一,都要“事上练”,都是修行。

3、关于“致良知”

这是王阳明晚年最为珍视重视的提法。怎么叫“致良知”,有总结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致良知,往最简单了说,其实就是说要学雷锋做好事。当然这个“雷锋”,不是外在的人为塑造的榜样,而是你内心天然知道的是非善恶。

“致良知”的魅力依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理论体系,而是知行合一。是让一个立志向上、追求进步的人,去坚持做对的事,改掉做错的事。这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阳明心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1

心外无物的意思是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所说的心,指最高的本体,也指个人的道德意识。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

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扩展资料 

王阳明是在格竹失败后提出的心外无物的。当王阳明说心外无物的时候,他的意思是心和物是完全相通的,二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王阳明提出心无外物,是为提出心无外理,心无外事。这就是他所谓的心学。

在现在人看来,格物致知是客观的唯物主义,阳明心学是主观的唯心主义,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得到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王阳明把物解释为意识的对象,主要还是为了阐释自己的“格物”学说。

朱熹将格物解释为研究客观事物。但是王阳明认为,朱熹的解释是错误的,格是正的意思,物是意之所在,因此格物的意思是:当你的意识在一件事情上时,你就堂堂正正地做那件事,让它符合你心中的良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6-19
很多人大理解心外无物都是错的,实际王阳明这句话的意思是心里没有世间万物,世间万物都是不存在的,心是主体。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7-01-18
心外无物的观点,是对心即理的进一步发挥,也是对心即理的进一步论证。通过此论证,可以得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的结论,为心学接下来所提出的道德学说作准备。
程朱的性,负载的是理,那么陆王的心,负载的是什么?是良知。
心学家以良知作为人性本善的证明,以良知的蒙蔽或污染作为后天之恶的来源,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作为复心的具体方式。
象山认为,人的本心(即良知)是至善的,后天的不善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物欲对于本心的污染,这种说法和道学一系的观点一样。其二是本心的“放失”,人心只向名利上求索,故而失掉了人之本心。名利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物欲。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