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韩非子》中,最有名的言论,便是“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很多人认为,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比儒家的“刑不上大夫”思想更先进,更能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果真如此吗?且听韩非之分解:
  《二柄》有曰:“明主制臣者,二柄而已。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故人主用刑德,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此为“刑不避大夫,赏不遗匹夫”理论之纲。
  然后,韩非又以“田常徒用德而简公弑,子罕徒用刑而宋君劫”的实例警示君主,一旦失去诛杀和赏赐的权柄,不但无法驾驭群臣,甚至会被其所弑。
  《爱臣》又曰:“人臣太贵,必易主位。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昔纣之亡,周之卑,晋之分,齐之夺。皆群臣太贵也。”韩非言之凿凿,使君主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除了群臣外,君主还面临另外一个威胁——王子。
  由此可见,君主最大的威胁不是平民百姓,而是群臣和王子。唯有“一心效忠君主者,贱民必赏;其忠心稍有不及者,近爱必诛。”方能巩固君权。
  韩非谓之曰:“赏罚不信,士民不死,谋臣不尽其忠也。霸王之名不成也。”韩非自己揭示了其“刑不避大夫,赏不遗匹夫”的本质——它并不是为了宣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更不是为了保障匹夫阶层的合法权益。而是通过诛杀和赏赐的权柄,使臣民为君主尽忠。
  至此,韩非也将“依法治国”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其所谓的法律,仅仅是实施赏赐和诛杀的载体,是君主制衡臣民的工具。与今天的法治有着根本区别。
  韩非不仅要过过赏赐和诛杀使臣民为君主尽忠。甚至要控制和剥夺其思想和情感,使群臣和百姓生存的唯一价值,就是成为行尸走肉,任由君主驱使——“有智不以私臆,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
  为了君主利益,无所不用其极,真不负秦王对韩非的肺腑之言:“嗟乎,寡人得见此人,死不足恨!”  言至于此,若君再闻韩非之“刑不避大夫”等言论,是否觉得头皮发麻,不寒而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11
韩非子》中,最有名的言论,便是“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很多人认为,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比儒家的“刑不上大夫”思想更先进,更能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惩罚罪过不避让大臣,赏赐善行不遗忘百姓。指惩罚和奖赏应一视同仁,不应因人的地位不同而区别对待。也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地位高低之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1-11
字面意思就很好理解,“刑不避大夫"与“刑不上大夫”正好相对,即大夫犯法也要用刑
第3个回答  2012-11-11
和现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异曲同工之义;当时社会(春秋战国)的阶层排次是:天子/君主/王》诸侯》大夫》卿》士》庶民;大夫属于统治阶级,仅次于天子和诸侯,属于贵族;刑不避大夫就是说,量刑的时候不分贵贱,不避讳个人的身份,犯怎么罪,就用怎么刑法,人人平等。追问

如果君主犯罪了,也可量刑?

追答

古代的法律,就是君主为了维护自己统治地位而制定的,大方向不变,细节上还是有特权,都是当权的说了算,如果君主犯法,那就只能他自己给自己量刑啦,这种事情,君主都好颜面,一般都不会罚自己的

第4个回答  2012-11-1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