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跨性别者的三次逃亡,他是如何面对自己这种心理的?

如题所述

一、19岁跨性别者的三次逃亡
第一次“逃亡”,是因为黄小迪发现自己是女孩,只是误装入了男孩的身体。直到16岁那年,她在网上看到一个“药娘”的故事才恍然大悟。几个月后,她因无法面对家人,留言后离家出走。父亲找到她时对她说:“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子,我们都接受。”但他内心无法理解孩子的变化,带她到医院做检测,寻找方法“扭转”她的性别认知。

第二次"逃亡"在2018年3月,17岁的黄小迪被家人送去重庆一所学校进行全封闭式的“扭转”治疗。半年后,她从学校逃了出来,很快又被送回去。

在2019年初,她又被送去河南登封某武术学校,几天后,她第三次“逃亡”,偷“搭”上一辆开往徐州的卡车。这一次,父亲找到她时说:“我们以后不会再管你了。


二、什么是跨性别者
跨性别不是病,跨性别者指的是自我认同的性别与生理性别不符的人,所以要「跨」出生理性别。自我认同的性别,主要指心理感受。对于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一致的人,也可叫顺性别者。

调查显示,保守估计,中国大约有400万跨性别者,2017年的《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况调查》研究显示,在2600份有效问卷中,超过10%的跨性别者曾尝试过自杀,而中国普通人口中,自杀的每十万个人里都有9个人是跨性别者。

美国跨性别平等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40%的跨性别者都有企图自杀的经历。

跨性别者出柜的迫切和必要程度往往大于其他非异性恋,因为多需要药物及一些医疗上的支持。但很多跨性别者,往往只能通过一些非正规途径获得。社会对跨性别还有很多误解,比如跨性别其实不等同于变性人。做不做手术,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有些人觉得改变穿着打扮,就可以了,有的人觉得一定要做手术。然而对每个人来说找回方式都不同。



三、跨性别者的心理
十几年来,“跨性别”的议题慢慢大规模地走入公众的视野之中。上一次“跨性别”引起如此轰动,是1990年代,著名舞蹈家金星公开接受了变性手术,生理上从一名男性变成了一名女性。二十年过去了,跨性别者在中国的生存处境依旧举步维艰。公众对他们的兴趣更多的是猎奇,而不是理解。

“我们是些小丑,是性的客体,是无数小说中神秘不可捉摸的人物。我们是精神病患者,是凶手,是充斥电影的犯罪天才。观众们很少亲眼看到跨性别者的真实面容。他们听不到我们的声音,看不到我们书写的文字。”许多跨性别者因外界压力学会了更好地隐藏自己。

对于跨性别者而言,对自己性别最焦虑的时间段,一般都是青春期。然而,就我们现在的医疗和法律资源而言,对18岁以下的跨性别者的援助和引导,恰恰最受限。62%的跨性别者有激素治疗的需求。实际生活中,大部分人获取激素类药物的主要渠道是上网从药店买,或者从朋友那里获得。
两个跨性别者里面,就有一个有性别重置手术的需求。但是真正能够做上手术的人,少之又少。他们无法进行手术的原因,最主要有三个:经济条件不允许,父母不同意,年龄未满20周岁。

近九成的原生家庭不能完全接受跨性别孩子。853位曾向父母或监护人表达自己身份诉求的受访者中,十个人里面只有一个,能被父母完全接受。

几乎每五个跨性别者就有四个曾渴望阻止发育、掩盖或改变自己的性征。在无法获得安全、有效的激素治疗情况下,其中5%会尝试自行切除生殖器官。

我们通常都会怕,变成自己和这个社会无法想象的人。

但实际上跨性别者,也能对我们的社会做出优秀的贡献。
一开始,我们只分为男和女,但是大自然还塑造了更多的可能。我们可以坦诚地接受更多的可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16
面对自己的心理,他多次逃离家庭,辍学、离家出走、吃药,企图逃离一个又一个的牢笼,改变自己的心理状况。他自卑、内向、惶恐不安。
第2个回答  2020-08-16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至死方休,不撞南山不回头,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的心理。
第3个回答  2020-08-16
正视自己的心理,不逃避,通过各种方式与社会上不理解她的人做“斗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