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新闻事业史 俄罗斯联邦目前的报业体制特点有哪些?

如题所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后,伴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幻和经济政策的调整,俄罗斯逐渐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新闻体制和模式。就其性质而言,这种体制既有别于前苏联主要靠行政手段控制的高度集中的新闻体制,又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管理模式。那么,这种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具有怎样的特点,其发展前景如何?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一、俄罗斯新闻体制的形成
  俄罗斯新闻体制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自由放开阶段
  这一阶段的初始可以追溯到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1985年戈氏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以后,多次谈及"公开性"问题。他在苏共第19次代表大会上指出:"公开性要求在对内政策和国际政策的任何问题上舆论多元化","摈弃精神垄断的做法"。在他的倡导下,苏联新闻媒介开始成为不同政治观点的讲坛。1990年3月,苏联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修改补充法,删去了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款,承认了多党制。1990年6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新闻出版法》,使不同党派团体以及私人办报合法化了。据统计,到1990年10月已有700多家报刊,包括13个政党的报刊办了注册手续,其中的1/7属个人所有。
  自然调控阶段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自然而然地成为它的继承者,前苏联的新闻媒介也被俄罗斯新闻出版部统管起来。"8·19事件"中因"新闻误导"被勒令停刊的几家大报(包括《真理报》)复刊后,因失去精神和物质两大支柱,境况大不如前,发行量锐减。
  1992年1月,俄罗斯政府开始实行自由价格政策,致使报刊发行费大幅度提高。许多报纸不得不减少出版次数,压缩版面,裁员以至停刊。尽管那一年俄罗斯境内仍发行600多种报纸和400多种期刊,一年后还有近一半自行消亡。为了能够在竞争中立足,存活下来的报纸"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相对稳定阶段
  "8·19事件"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逐步加强了对新闻媒介的控制。他先是发布了"保护俄罗斯出版自由"的命令,宣布成立联邦新闻出版部下设的"保护新闻出版自由的国家检查机构",不久又颁布了《关于俄罗斯联邦新闻中心的命令》。命令规定,俄联邦新闻中心服从于俄联邦总统,联邦新闻中心的领导人由总统任命。1993年"白宫事件"以后,叶利钦进一步加强了对舆论的控制,有些报纸因"言论危及总统"而被开了"天窗"。叶利钦还命令,在他的政府内部成立一个特别部门,以控制新成立的管理电视和印刷品的国家委员会。
  这些强制性的调整手段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俄罗斯新闻界的混乱状态,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报业朝着有序化、稳定化的方向发展。
  二、俄罗斯新闻体制的特点
  "新闻体制"一般包括新闻机构的归属形式和对它的干预形式两层含义。无论就哪一方面而言,比之前苏联,俄罗斯的新闻体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多元化的归属形式
  前苏联的新闻媒介在归属形式上是一元化的。具体表现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层次的党委机关报都接受所属党委的领导,各种群众团体的报刊、专业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介,也都无例外地置于党的领导或指导之下,而党通过国家政权形式实现着对新闻媒介的管理。
  苏共解体后,原有的报纸纷纷改换门庭,使俄罗斯报刊在归属形式上出现了多样化的格局。
  政府报纸。"政府报纸"是指由俄罗斯联邦政府创办并控制的报纸。《俄罗斯报》、《俄罗斯消息报》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为叶利钦政府推行改革政策的重要舆论工具,它们理所当然地得到政府的扶助,享受国家的财政补贴,经济上无后顾之忧,发行相对稳定。
  政党报纸。至1993年年底议会选举前,俄罗斯形成十几个较大的政党,其中的一些在国家杜马中取得了合法席位。为了政治宣传的需要,这些政党大都掌握并控制了自己的舆论工具。此类报刊有:《真理报》、《苏维埃俄罗斯报》、《公开性》、《俄罗斯真理报》、《斗争报》、《俄罗斯秩序报》等。各政党的资助是这类报刊的经费来源,它们经营的好坏,取决于归属政党的实力之消长。
  同仁报纸。"同仁报纸"是指由新闻工作者同仁创办的、不受政府及任何党派资助、由某一社会团体独立经营的报纸。"8·19事件"后复刊的前苏共报纸或由苏共领导的报纸,如《工人论坛报》、《莫斯科真理报》、《文化报》等即属此类。它们与苏共脱离关系后,宣称系"独立的报纸"。创办者由苏共中央改为该报新闻工作者同仁。此类报刊无固定的经费来源,常由报社同仁及社会同情者资助,经济状况远不如从前。近些年来独立出版、发行的报纸,如《独立报》(即前面提到的被开了"天窗"的报纸)等亦属此类。
  商业报纸。"商业报纸"是俄罗斯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型报刊,以提供商业信息、商务活动为宗旨。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经济实体和股东集团,具有良好的经济条件,在报业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此类报刊有《商人》、《商业家周报》、《实业世界》、《经济与生活》、《财政报》、《交易所》、《股东》、《市场》等等。
  多样化的干预形式
  前苏联一党执政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它必然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实现对新闻业的控制。苏联解体后,由于报纸的归属形式发生了改变,俄政府对新闻业实行控制的范围明显缩小,并由直接转为间接。
  首先,对那些从国家财政预算中得到补贴的、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新闻机构,如俄通社—塔斯社、奥斯坦基诺电视台、《俄罗斯报》等,政府仍通过行政手段予以控制。例如,在车臣战事中,尽管反对派的言论机关频繁发出对俄政府不利的声音,然而更加权威的舆论机关却在叶利钦的严密控制下,为他的军事决策作辩护。
  其次,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之后,政府取消了对大部分报纸的财政资助,让它们自负盈亏、自谋生路同时通过一定的财政补贴,有选择地扶持那些同情或支持政府立场的报刊。这使俄罗斯报界出现了一句很流行的话:"要想拿到钱,就得做政府的奴隶"。
  最后,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并用的同时,俄罗斯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相应的法规,强化了法制手段。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制定了自己的《新闻出版法》,又通过了一系列有关大众传播媒介的法律草案。从这些法律草案的部分条文中可以看出,俄政府试图通过对一系列具体问题的法律上的确认,来规范大众新闻传播媒介的行为。
  由此可见,俄罗斯政府对新闻业的干预形式余生了变化;由单一的正手段变为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并用。
  三、俄罗斯新闻体制变化的前景
  俄罗斯的新闻体制尚处于变化之中。一方面,它摒弃了前苏联高度集中的国家管理体制,同时又没有形成西方社会那种财团控制报业的格局。那么,它的前景如何呢?
  这里一个引人注目值得提及的动态,是俄罗斯新闻业开始出现集中化发展的趋势。政党俄罗斯报业不断向低谷滑落、以至出现生存危机之时,西方报业巨子乘隙而入。他们或买下某些报纸的股份,或与俄新闻界联手经营。
  外来资本的进入以及俄罗斯政府的重点扶持,客观上起到了缓解报业危机的作用,一些报纸被吞并、收买之后,经济状况逐渐好转,有的组成股份制企业,有的成立报业出版联合体,从而逐步形成十几家大报稳占新闻市场、平分秋色的局面。
  例如,1992年8月,《消息报》编辑部、它的各种副刊编辑部、《消息报》出版社及其所属印刷企业,联合组成了一个报业出版集团——《消息报》报业出版综合体。它掌握了《消息报》、《独立报》、《俄罗斯音乐报》等20家报刊,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
  由于经济状况得到改善,这些报纸或"报团"在报业市场竞争中尚能立足,而其他一些影响范围不大、又没有任何资金来源的报纸,只能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调节下,或勉强维持生存,或自行淘汰。这就使俄罗斯新闻界出现了集中化发展的局势。
  不过对俄罗斯来说,实行资本主义国家的报纸之业控制方法,是要经历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的。它不但要容忍外来资本的大量侵入,还可能面临由此而形成的一系列严重后果;社会动荡,民族分裂,人心涣散,这对改革中的俄罗斯是十分不利的。另一种选择是,在多种调控手段并用的同时,适当强化行政手段,实行相对集中的新闻管理。这样做有利于维持政局稳定,也有利于推行各种改革措施。从叶利钦最后一个时期采取的一些做法中可以看出,他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例如,车臣战事中,叶利钦十分重视发挥政府舆论机关的作用。
  总之,不论俄罗斯新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怎样复杂,不论俄罗斯媒介的归属形式及对其干预形式怎样变化,俄罗斯政府(包括前苏联政府)对报业的控制从总体上看经历了一个由紧到松,再由松到紧的过程。而后一个"紧",体现了俄罗斯政府对舆论问题的重新认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1)多元化的媒体归属形式:①官办报刊。②政党报刊。③同仁报刊。④商办报刊。
(2)多样化的媒体调控形式:①行政手段。②经济手段。③法律手段。俄罗斯联邦1991年12月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法》。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9-24
这问题有点意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