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歌》帮忙解释一下!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篷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 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 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谁可以帮我每句都做一个解释?说一个例子?说的满意另有加分

第1个回答  2018-07-26

《好了歌》作者:曹雪芹(清代)

【翻译】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当年高官显贵们摆着满床笏板的华屋大宅,如今已变成破屋空堂。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曾经歌舞升平的欢娱场,现在已是萧条冷清,草木枯黄。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篷窗上——豪宅雕着精美图案的房梁结满了蜘蛛网,绿绿的藤蔓和苔藓又爬满了华美的窗。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说什么国色天香,沉鱼落雁,如今不还是随岁月老去两鬓苍苍?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说什么情深意长,昨日才去黄土坡为爱人埋起白骨,今天却又喜气洋洋另结新欢,早已将情分相忘。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金银满箱,腰缠万贯,数不尽的家财转眼间散尽,沦为乞丐被众人指责毁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正在悲叹着别人命短,谁知道轮到自己把命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教育再得当,又有谁能知道日后会不会变成强盗暴徒的模样。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大家都希望嫁入豪门,享尽荣华,谁愿意流落到妓院风月场。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做了官还不知足嫌职位低,却被治了罪把枷锁戴在身上。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过去穿破衣烂袄害怕严寒侵袭,如今发达了却又嫌官服太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世间瞬息万变,昨日你败落了今日我风光,真是分不清轻重,反而把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妻妾儿孙这些身外之事当作人生根本梦想。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荒唐至极,做了那么多到头来还不是一样一无所有两茫茫。

【释义】

    陋室——简陋的屋子。笏满床——形容家里人做大官的多。笏,古时礼制君臣朝见时臣子拿的用以指画或记事的板子。事出《旧唐书·崔义元传》:神庆的儿子琳、珪、瑶等都做大官,每年家宴时“以一榻置笏重迭于其上”。后来俗传误为郭子仪事,并编有《满床笏》剧,小说中曾写到。这两句说,如今的空堂陋室,就是当年高官显贵们摆着满床笏板的华屋大宅。

    雕梁——雕过花的屋梁,指代豪华的房屋。

    ——指责、毁谤。

    强梁——强横凶暴。这里是指强盗、暴徒。

    择膏梁——选择富贵人家子弟为婚姻对象。膏梁,本指精美的食品。膏,肥肉;梁,美谷。引申为富贵之家。

    烟花巷——妓院。烟花,旧时娼妓的代称。

    纱帽——古时候的官吏所戴的帽子,这里是官职的代称。

    锁枷——旧时囚系罪人的刑具。

    紫蟒——紫色的蟒袍,古代贵官所穿的公服。

    反认他乡是故乡——比喻把功名富贵、妻妾儿孙等等误当作人生的根本。

    为他人作嫁衣裳——比喻为别人做事自己没得到好处。唐代秦韬玉《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

【作品出处】

《好了歌》及《好了歌注》均为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经典诗词。这两首歌出现在《红楼梦》的第一回中。甄士隐家业破败后,夫妻俩到乡下田庄里生活。又赶上“水旱不收,鼠盗蜂起”,不得安身,只好变卖了田产,投奔到岳父家。其岳父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真正走投无路了。一天,他拄着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见一个“疯癫落拓、麻履鹑衣”的跛足道人走过来,叨念出这首歌。甄士隐听后,诵出了《好了歌》。

百度百科---好了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7-17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别看眼前到处是简陋颓败、人迹罕至的灰屋旧瓦、断壁残垣,谁能说当年不曾是床席满铺、人丁兴旺、生机勃勃?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破败的房屋周围,杂草丛生、枯杨残柳,又有谁能说这里未曾有过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的昔日辉煌?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雕梁画栋上,昨天还积满了尘土和蛛丝,一派荒凉凄楚的景像;今天,却又迎来了新的主人,洒扫庭除、张灯结彩;莺歌燕语中,有谁还能想到昨天的衰落和苍凉?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且莫沉醉于正值青春少年时,涂脂抹粉、荣光焕发,人皆因羡慕而侧目相觑。。。不经意之间,会发现秋霜早已悄悄地染白了双鬓,一副迟暮之年、苟延残喘的龙钟老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昨天,悲痛欲绝中才送走逝者的魂灵,凄凉韮露、黄沙扑面,漫漫黄泉不归路上,何日是仙乡?今晚,红烛罗帐中,重又是新婚燕尔、卿卿我我、耳鬓厮磨、共享鱼水之欢。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富有吗?“富不过三代”的古训早已把人间前生后世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别看今天还金银满柜,挥金如土,仿佛用之不竭;转眼间,也许就会沦为乞丐、沿街乞讨,人人都抛来鄙夷的目光,不屑地嗤之以鼻。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哀乐声声中,刚刚还在叹息又一个熟悉的亲朋好友黯然辞世;天有不测风云,有谁又能肯定,自己不正是下一个被他人叹息的对象呢?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然而,无论是费尽心血、或者神童再世,谁能保证,若干年之后,不会堕落成为打家劫舍、四处通缉、人人诅咒的强盗?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今天还是千金小姐、掌上明珠,吃饭是挑肥拣瘦,穿衣是朝“秦”暮“楚”;谁又能想象,最终却沦落风尘,成为烟花女子,终日倚门卖笑、以泪洗面?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做官的谁不希望步步高升、飞黄腾达?然而仕途险恶、宦海浮沉;所谓“伴君如伴虎”,也许就因为小小的失误,不仅断送了前程,反招得杀身之祸、满门抄斩、诛连九族!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昨天还是穷酸寒儒,潦倒街头,为衣食奔走求告;今天却一登龙门、身价百倍,连穿在身上的官服都总看着不称心顺眼,不是这儿长了就是那儿短了。难道不知道“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的教训?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在这个物欲横流、纸迷金醉的大舞台上,人们竞相做着表演:沉溺于追逐功名利禄、贪图于酒色财气;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相互倾轧、患得患失;渐渐地丧亡了人类的良知、迷失了自我。还管它什么是为人之本?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价值?这里所说的“它乡”、“故乡”,大概应该指的是这个。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一曲《好了歌》,早已为这句话做了入木三分的注解。人,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奔忙一生,再赤条条离去;尘寰万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无论是曾经显贵、或曾经富有,到头来一切还不都是别人的?功名、神仙、爱情、亲情尚且如此,又有什么东西还值得去你争我抢、难以割舍呢?

拓展资料:

《好了歌》和《好了歌注》,形象地刻画了人类社会的人情冷暖,世事无常。在这个传统的“人治”社会中,伦理道德变得虚伪、败坏,人们普遍丧失了对古典人文主义的信仰,人性恶劣的方面开始扩张,又加上政治环境的动荡、变幻,人们对现存秩序的深刻怀疑、失望都表现得十分清楚。这种“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景象。

是传统中国社会内部兴衰荣枯转递变化过程大为加速的反映,因为小农经济基础已经日渐腐朽,但终究是上层建筑首先开始腐朽、堕落,这主要来自于人内心的贪欲与傲慢,是上层核心人物因为权力的过分集中、扩张、膨胀,而变得肆无忌惮、物欲横流。

导致这些统治者们严重败坏了社会的整体道德风气和公平正义,表现出封建礼教等统治秩序已经无法维系,封建社会上层建筑正在解体,这些征兆都具有时代的典型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好了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7-22

《好了歌》,是跛足道人给封建社会唱的一首挽歌。它揭示了地主阶级的全部生活理想,“功名”、“金银”、“姣妻”、“儿孙”的彻底破灭,预告了整个封建社会末日的即将来临,这是它的积极意义。但歌中流露了浓厚的消极厌世的虚无主义思想和宗教色彩,是应该批判的。

这首歌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家业破败后,夫妻俩到乡下田庄里生活。又赶上“水旱不收,鼠盗蜂起”,不得安身,只好变卖了田产,投奔到岳父家。其岳父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直正走投无路了。一天,他拄着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见一个“疯癫落脱、麻履鹑衣”的破足道人走过来,叨念出这首歌。

《好了歌》宣扬了一种逃避现实的虚无主义思想。从宗教的观点看,人们活在世上,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全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觉悟”的缘故。这首歌就是用通俗浅近的语言来说明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跛足道人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又把“好”和“了”的涵义引申一层,说只有和这个世界斩断一切联系,也就是说只有彻底的“了”,才是彻底的“好”。所以他这首歌就叫《好了歌》。  

《好了歌》的消极色彩是十分明显的,但是我们还不能简单地把它视为糟粕抛弃它。因为作者拟作这首《好了歌》,是对他所厌恶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尽管是一种消极的批判,也有它的价值。作者出身于一个上层的封建世家,亲自观察了这个阶级的腐朽、堕落,亲身体验了贵族阶级由兴盛到衰败的苦痛,进行了半生深沉的思索,激起他强烈的愤感,他要痛骂,他要诅咒,《好了歌》便是痛骂的歌、诅咒的歌。

拓展内容: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是《红楼梦》中经典诗词,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愤懑和失望,表现了作者现实主义和宗教思想。“好了歌”本身的主旨大概在“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大概也应了佛家的“色即是空”、道家的“有即是无”、曹家的“假作真时真亦假”,跟《红楼梦》、跟和尚道士的角色是很契合的。

“好了歌”的作用是暗示了《红楼梦》结局的方向:
世人都要“好”
望一日蟾宫折桂是好;
望复兴宁荣二府是好;
望金玉木石之情是好;
望天下无不散筵是好。
但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脂批共出现了三次“悬崖撒手”
第一回
“走罢”二字真悬崖撒手,若个能行?
第二十一回
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
第二十五回
叹不得见玉兄“悬崖撒手”文字为恨。
宝玉最后的结局大概也与甄士隐无异吧,可知无论你承望他出将入相的好、承望他金玉姻缘的好、承望他木石前盟的好,承望他孝悌忠义的好,最后想要的好,却终是了。

参考资料:中国诗词网中国诗词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7-18

解释: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简陋的房屋空空荡荡,想当年这里挤满了达官贵人。草木枯黄,曾经是一处热闹的歌舞场。

厅堂里,雕梁画栋上结满了蜘蛛网,今天又用绿纱糊在窗户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说什么胭脂正浓、粉正香,到如今两鬓怎么又变成斑白如霜?昨天还在黄土坡的坟边埋下丈夫的白骨,今天夜里就另找新欢,在红绡帐底同床共枕。)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曾经是金子、银子装满了箱子,转眼之间一落千丈,成了沿街乞讨的乞丐,谁见了都讥笑说:大富翁变成乞丐了。刚刚还感叹别人年纪轻轻就走了,哪晓得自己回来就一命呜呼。)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对儿子教导有方,希望他长大了做个君子,但也保不定他日后变得性情刚强。本想女儿嫁给富裕人家,这一生有好日子过,谁料到她沦落在烟花巷里,卖身作了妓女。)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因为嫌官职太小,努力地往上爬,没想到最后披枷戴锁,成了阶下囚。以前还可怜自己命苦,寒冬腊月穿着破破烂烂的棉袄,到如今做了高官,却嫌蟒袍太长,穿了太累赘。)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些妙语有很深的意味在里面。“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是比喻现象的替换,就是一个现象隐没了,另一个现象又登场了。上面讲细无常时,抉择到身心世界是许多个他体的刹那显现,前前灭了,后后出现,用文学来表达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样旧的没有了,新的又出现,不断地被换掉,这里面有什么实义呢?佛法的道理随处可以体会到比如电视就在说无常法,观察电视,一个画面灭了,又出新的画面;一个节目结束,又演新的节目,乱哄哄的,前面哭,后面笑;前面生,后面死;前面团圆,后面分手……在在都在显示什么叫做人生无常。



参考资料:

《好了歌》和《好了歌注》,形象地勾画了传统社会末期,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集团、家族及其成员之间为权势利欲剧烈争夺,兴衰荣辱迅速转递的历史图景。

在这个传统的“人治”社会中,伦理道德变得虚伪、败坏,人们普遍丧失了对古典人文主义的信仰,人性恶劣的方面开始扩张,又加上政治环境的动荡、变幻,人们对现存秩序的深刻怀疑、失望都表现得十分清楚。

这种“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景象,是传统中国社会内部兴衰荣枯转递变化过程大为加速的反映,因为小农经济基础已经日渐腐朽,但终究是上层建筑首先开始腐朽、堕落,这主要来自于人内心的贪欲与傲慢,是上层核心人物因为权力的过分集中、扩张、膨胀,而变得肆无忌惮、物欲横流,并且又因为“法制”精神约束的缺失,导致这些统治者们严重败坏了社会的整体道德风气和公平正义,导致国家趋向崩溃,这些征兆都具有时代的典型性。

作为艺术家的曹雪芹是伟大的,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极其生动的封建末世社会的讽刺画。

当他尝试着对这些世态加以解说、并试图向陷入“迷津”的人们指明出路的时候,他走向了超越之路,走向了哲学与宗教形式上真正的“大自在”解脱。

他善于借助机智的语言,去揭示那些人生无常、万境归空的超越性智慧和断绝俗缘(所谓“了”)便得解脱(所谓“好”)的透彻观照式的、古典却又精辟的宣传,借此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究竟真理的向往。

这样,他自然地就使自己开创出了新的哲学性思维和创作思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5个回答  2018-07-20

                                       《好了歌》解

作品原文: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至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出自《红楼梦》第一回。)

解释:

富贵的突然贫贱了,贫贱的又突然富贵了;年轻的突然衰老了,活着的又突然死掉了——人世无常,一切都是虚幻。想教训儿子光宗耀祖,可他偏偏去当强盗;想使女儿当个贵妇,可她偏偏沦为娼妓;想在官阶上越爬越高,可是偏偏成了囚徒——命运难以捉摸,谁也逃脱不了它的摆布。

可是世上的人们仍不醒悟,还在你争我夺,像个乱哄哄的戏台,闹个没完。这就是《好了歌》解注的基本思想。它同《好了歌》一样,同属愤世嫉俗的产物。

由于它处处作鲜明、形象的对比,忽阴忽晴,骤热骤冷,时笑时骂,有歌有哭,加上通俗流畅,迭富有致,就使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对于当时封建社会名利场中的人物,无异于一盆透顶醒心的冷水;对于今天的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腐败黑暗,也有某种认识意义。

赏析

在《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中,跛足道人为超度士隐念了一首《好了歌》,传达出“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的思想,为后世称奇。

然《好了歌》本身更加优美精致,与作品情节对应性更强的,则是甄士隐顿悟后为《好了歌》所作的注解。

宁荣府第和大观园的后来面貌,红楼诸儿女的终身结果都藏在这首注解中。脂批也有一些说明,我们姑且将脂批作为参考,用自己的眼光来看看这首念词。


“笏满床”的典故来源于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说的是郭子仪六十大寿时,七子八婿皆来祝寿,由于他们都是朝廷里的高官,手中皆有笏板,拜寿时把笏板放满床头。这个主题被画成画,编成戏剧,写入小说,在民间广泛流传。至明清两代,《满床笏》成了从官场到民间的重头戏。

这一典故后来被用来借喻家门福禄昌盛、富贵寿考。 这句话改成一般叙述顺序是:当年笏满床的昌盛门庭如今已成为陋室空堂。说的不只是荣宁二府,而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江南甄家乃至“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这些曾经的公侯世家鼎盛之时何尝不都是“笏满床”,可惜一旦作为政治势力败落,无数的亭台楼阁都成为“陋室空堂”。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改成一般叙述顺序是:曾为歌舞场的地方如今长满了衰草枯杨。这些大家世族曾经过着多么豪奢的生活,日日歌舞升平,那些戏台、耍百戏打十番儿的舞台,那些觥筹交错曲水流觞,那些粉白黛绿嬉笑怒骂都已物是人非,化作一片寒烟衰草败柳枯杨。

有趣的是,这两句明是将衰写在前,荣写在后,而表达的含义却恰恰相反。这种忽荣忽枯、忽丽忽朽的巨变也正是对全书所有家族、人物兴衰际遇的概括。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这两句有点特殊。前句延续上文的今昔对比荣枯巨变,后句则不同,绿纱糊上蓬窗,“蓬窗”事实在前,“绿纱”新糊在后,加一个“又”字,写的是一种由枯复荣的状态。

据此可以有推测,一是类似高鹗续书的“赐还抄家”,二是贾兰等人考取功名重振家声。但我们应该相信,无论哪一种,都只是短暂的复兴,因为《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关于毁灭的故事,一切事物的最终走向必定是一败涂地的悲剧。

脂批说“蛛丝儿结满雕梁为潇湘馆、紫(绛)芸轩等处。”若此批属实, 我们据此可以领略到的是宝黛之情的凋零和宝玉重回故园的伤悼。以潇湘馆、绛云轩(宝玉搬进大观园之前的旧居)两处最能见证二人恋情的场所遍布蛛丝,体现花落人亡阴阳永隔的凄惨遭际。
至于“蓬窗”换作“绿纱”的,脂砚斋批语说是“雨村一干新荣暴发之家” ,窃以为这是错误的,既为“新荣暴发”,何来“又”字一说?

“两鬓成霜”的应该是指府中没有亡故的女子们,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的是生活的急转直下、岁月的倏然而逝令那些曾经脂浓粉香的贵族女性们白了头发、枯了脸颊,她们是湘云宝钗、是邢岫烟、是李纹李琦、是尤氏,是红楼中一个个幸存苟活的女子,从中得到红颜如枯骨的启迪。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绡帐里卧鸳鸯”字面上写的是昨天还在为故去的旧人送葬,今天就再次迎娶新人。也许这一段故事当属八十回后未及传世的部分了。但是前八十回中是否有所体现呢?我认为也是有的。贾珍与秦可卿的“扒灰”之实几乎是不容质疑的,他似乎对秦氏也十分有情,秦氏新丧之时,贾珍悲痛欲绝,“恨不能代秦氏之死”,然而伤痛只是一时的,过后贾珍又与尤家二姐三姐不清不楚,二姐三姐死后他也另有新欢,更不用提佩凤文花等妾侍,何尝不是夜夜“芙蓉帐暖度春宵”。

可见天下男子之心不过朝三暮四,曾经沧海的痴情始终难得。若要把“红绡帐”据实理解为“喜帐”,便可以推测成黛玉死后宝玉娶宝钗的悲剧,甚至是宝钗去后宝玉娶湘云的结局。这样一种人世变更亲疏轮回的哀痛,实非亲历不可体察。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前句两句说的岂止是凤姐,后一句,说的岂止是宝玉甄玉。脂批将其分为两截,其实应该连起来看,开头金银满箱富贵荣华,结尾街头沦落受尽冷眼,说的是凤姐,是贾宝玉甄宝玉,也是所有由盛至衰的更迭。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丧”字有两种读音,一为平声,一为去声,平声释义为丧事,去声释义为死亡。这里应该读去声,理解为死亡。关于这一句,脂批并无注解。我们依据前八十回探佚到的是,这一句可以是指贾家与甄家。

第七十四回,祸奸馋抄检大观园中,探春说了这样一段话:“……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盼着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可见此时甄家已经遭遇抄家,而贾府抄家的下场虽然不曾由原作者写出,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实。所谓正感叹评说别人抄家罹祸,转眼自己便家破人亡。若将“他人”和“自己”理解成确切的一两个人物,则前八十回中不便明察,亦有失于狭隘。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脂批说是指柳湘莲,我认为并无根据。通篇仅在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 冷郎君惧祸走他乡中提到柳湘莲的身世,说他“原是世家子弟,读书不成,父母早丧,素性爽侠,不拘细事,酷好耍枪舞剑,赌博吃酒,以至眠花卧柳,吹笛弹筝,无所不为。”

此等情形,何谈“训有方”。“做强梁”从此人物性格特征和后文搭救薛蟠的情节来看,似乎并无不可,但缺了“训有方”,仍然不应理解为指柳湘莲。反过来看,全文中最符合“训有方”的不是别人,恰是贾兰,但他的结局是走入仕途,与“做强梁”相去甚远,也不符合。因此这一句的对应人物还有待考察。

“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这一句首先令人联想到的无疑是巧姐。她作为王熙凤的女儿,从小娇生惯养,如果不是家族败落,他日之东床必定需从王公贵胄中择选。而实际遭遇却是被卖到花街柳巷,所幸后被刘姥姥赎回。若参考史湘云于后来也沦落风尘的探佚,则此句也可适用。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脂批写指贾雨村、贾赦等人,“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指是贾兰、贾菌等人,应该没有错误。贾雨村之流沉浮宦海苦苦钻营,终因此获罪。贾兰之属昨日还在穷困潦倒,今日便已身穿紫蟒荣登高位,犹自不足。

体现了人心永无餍足的贪婪卑琐终将遭致祸患。
命运是如此地生动具体,如此地冷峭无情。富贵的突然贫贱了,贫贱的突然富贵了;青春恍然衰老,鲜活瞬间死去;想教育儿孙光宗耀祖他偏偏做了强盗,想使女儿嫁入豪门她偏偏沦为娼妓;追名逐利妄图高位,却始终难以满足,最终空陷牢笼——命途如此多舛,无人能够挣扎出它的束缚,可是世上诸多痴儿却绝难醒悟,在你争我夺中一个个粉墨登场又迅速跌落,人生像一台乱哄哄的戏,红尘中的你我都无法参透他乡与故乡的分别,再积极再全力以赴都只不过是哄闹一场,为他人作嫁,这便是《好了歌》注解的基本思想。

跛足道人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只有斩断同这个世界的一切联系,才能彻底的“了”,从而实现彻底的“好”。但是古今中外能够看破红尘、淡泊人生、断绝功利的又有几人呢?《好了歌》注解以其鲜明形象的对比、忽隐忽晴的变化、骤冷骤热的氛围、时歌时哭的情感表现了浮生若梦,富贵如浮云的真谛。

《满床笏》终究是《南柯记》,《莺莺传》必盖过《牡丹亭》,这对于红尘俗世名利欢场中的人物,无异于一盆透顶的凉水,将欲念邪妄之火瞬息浇灭。
世人所追求的不过是想在有生之年过上一段好光景,然而什么是好光景呢。袁枚说:“胸中没有未了事,便是人间好光景。”想要的都得到了,想办的事情都办好了,人生在世再无放不下的牵绊,这便是“好”,也即是“了”。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世外法,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佛法中蕴含的超脱的世界观和出世的人生态度正与红楼梦不谋而合,这种家亡人散的沉痛,这种历尽世事的顿悟,都已化作一点一滴的文字融汇进这部惊世巨著的字里行间。

扩展资料:

《好了歌解》是《红楼梦》中的经典诗词,小说中为甄士隐所做,表现了作者现实主义和宗教思想。诗歌内容隐射小说情节,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愤懑和失望之情。

这首歌出现《红楼梦》在第一回接近末尾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