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在《山东法制报》上读过一篇关于辜鸿铭的文章,那时对这个清末怪杰,没有什么印象,知道了他那著名的“小辫子”和 “茶杯茶壶理论”,只作为饭后谈资一笑了之。后来,在读林语堂先生《圣哲的智慧》的智慧一书时,偶尔读到林语堂先生讲《大学》一篇文章引言中,关于“大学”的英语译文时,林语堂先生以十分佩服赞成的口气引用了辜鸿铭先生对于大学的英语译法,猛然间,又想起了他的小辫子和茶杯茶壶理论,觉得这和外语天才风马牛不相及啊!不由惊异辜鸿铭先生的博学,自感自己的鄙陋和无知。
由此和辜鸿铭先生结缘。一天,在新华书店的书目中,看到国学大师丛书,一套28本,内有《国学大师——辜鸿铭评传》,我不顾囊中羞涩,拆移挪用先购得14本,后在网上续购其他评传14本,终于国学大师丛书安家在我的书隅,成为我巨大的精神食粮。近日,我用一月之工作业余时间,读完这本由孔庆茂先生著作完成的《国学大师——辜鸿铭评传》,读后感慨良多,觉得辜先生不仅学问博大,经历非常,而且人格非常、见解非常,真不愧为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代国学大师。
一、先生非常的经历,为其铺就了一条可以学贯中西的为学之路。辜鸿铭先生1856年出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一个华侨家庭,其祖籍是福建泉州同安县,1867年,辜鸿铭先生跟随其义父布朗夫妇到了英国,辜鸿铭先生在英国接受了正统、全面的欧洲教育,在欧洲学习11年,游学英、法、德三国,熟练掌握了西方数国语言,获得13个西洋学位。从此经历看出,先生接受了地地道道的西方文化,在当时西学东渐的学术氛围里,完全有资本向东方宣扬西方文化,像陈友仁一样,成为一个令当时国人羡慕的有留洋经历的人。然而,先生确听从马建忠的劝告,毅然回到祖国,从此改变了一生,成为一地地道道中国人。1884年7月,应晚清名臣张之洞只邀,辜鸿铭先生开始了其二十余年的文襄幕府生涯,接触到当时大儒沈曾植等人,苦学中华典籍20年,终于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师。
先生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不仅是学习西方语言、文化,还是归国后,学习我中华文化典籍,莫不孜孜以求,终始不辍。正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本书,就像历史的铜镜,透过它我看见了先生那发奋读书的身影,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就会激励着我坚持学习。
二、先生非常的人格,造就了其不同于时代的非常见解。谈到人格一词,应是“为人的品格,为人的尊严”,人格来源于性格,性格可以有好坏,人格却不能以好坏区分,人格只有贵贱之别。辜鸿铭先生“非常人格”就是其性格怪异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寻常的国格,其热爱中华文明之心,如赤子之心,其宣传中华文明之情,如赤子之情。先生留学西洋,西学基础深厚,先生以西方知识认识到了中华文化价值,先生有一句名言:“我不知西人之学,亦不知吾周孔之道大且极矣”。自从其认识感触到中华文化的价值,其积极向西方宣传东方文化,利用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先后翻译《论语》、《孟子》《中庸》等书,写作了《春秋大义》、《中国牛津运动故事》等书为欧美国家认识中国,认识中国文化,也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这正是其不同于其他大师之处。先生之非常见解表现在:他在“洋务运动”、“改良运动”、以及后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中,都站在了“西化”的对立面,不仅是政治上的反对,更是文化上的反对。先生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证明了西方文明的彻底失败,过分的物质欲望是导致战争的直接原因,能够拯救世界的文化正是东方文明。近于冥顽不化地捍卫国学,捍卫东方文明。在当时,先生的呼吁,声音微小的却像秋天的一片落叶一样,静静的飘落在历史的风雨中。
先生以西方知识认识到了中华文化价值,为我们这些没有地地道道学习过西方文化的国人,为我们这些没有亲身到过欧美的一些国人来说,让我们认识到了,体悟到了,中华文化才是我们的根本。西方先进的科技力量、物质方面的成功经验,是我们一定要学习和超过的,但是西方的所谓文明,我们也要辩证的接受和看待,只有和我们的中华文明相融合,才能利于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而今,先生去世八十二年了,西化的声音还是很强,一味的跟随欧美的发展而发展,道路只会越来越窄,危机时刻存在!百年来,我们的物质文明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回头看看,我们却失去了很多可贵的东西。
回望历史深处,有个生音还在坚强的呼吁。。。。。。。
让我们记住这个倔强的历史老人——辜鸿铭!让我们记住这段百年的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