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关于莫言的作文

如题所述

一共5篇。。。在网页复制来的。。。话说我的寒假作业也是这个。。。。。

1、谈谈莫言热
自从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整个文坛,整个中国,都沉浸在一种莫大的喜悦中,“莫言热”随之而来;莫言的书被卖断货,莫言的书又将被拍成电影,高密市将要实行“红高粱”工程……对于“莫言热”,我觉得我们应当理性看待,不应盲目跟风。
文学是一种神圣的事物,因为它不可模仿,不可界定。一本好书,不在于它是否出名,而在于它能否给予你个人精神上的启迪,给予你个人精神上的愉悦,给予你在不知不觉中的一种了悟升华,那么这本书就是有价值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审人也说了,诺奖不是评价一本书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世界上优秀的作家很多,他们只是择出他们认为最能打动他们的作品。因此,极力地追捧莫言。甚至用莫言老师的书去炒作,去发展所谓的地方经济是滑稽可笑的,同样,亦不要因为莫言老师的得奖而仅仅关注他一人,盲目跟风。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书,要广泛地去接纳不同作家的不同思想,通过他们思想的碰撞,促进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在“莫言热”的大潮里,莫言老师的从容淡静尤其让我佩服。无论是发布会也好,采访也好,莫言老师都反复强调希望公众能更多关注文学而不是关注莫名这个人,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作家最最纯朴最最可贵的一面——真。鲜少有作家能够在盛名面前做到如此的从容淡静,鲜少有作家能够在社会都处在一种狂热浮躁境界中而做到如此地璞质,如此地守好初心。有的文人拿字画赚钱,有的文人为歌手写词,还有的文人登上娱乐节目炒作自己。而在“莫言热”正兴的时候,莫言老师却为大家注射了一剂镇静剂,让大家看到一个专心写作投身文学的莫言,让大家看以一个文字的作者的坚守,让大家在“莫言热”中可以瞥见中国文学的希望。这样的文字工作者是可敬的。
对于“莫言热”,我觉得我们应该像莫言老师一样地从容淡静,不要带着任何功利心地去跟风,仅仅怀着对文字的热爱去了解去学习,在文学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和自我的提升,还文字一个安宁,还文学创作者一个纯粹的创作环境,也还自己一个交代。

2、巅峰时刻,方显本色
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已不是新闻的消息还是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各种争论像潮水般一浪又一浪打来。将莫言与历届得主比较者有之,探讨得奖值与不值者有之,论公平者有之,分析诺奖政治性者有之,高呼祖国万岁者有之,痛批恶骂者亦有之。作为这个惯于喧闹的民族的一分子,我们大约已对这种洪水猛兽式的评论习以为常了,但有人关注莫言自己的感受吗?
各派评论的出现体现了文化的多元,这当然好,但对于处聚光灯下的个体,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评价,太多了都是一种压力。这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过程其实也是对成功者本性的检验。
曹禺进入壮年时反而无法创作优秀作品,李娜拿下大满贯后频频失误,无数作家的代表作只能是其成名作甚至处女作……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爬上峰顶困难重重,而想要平稳从容地走完“巅峰期”,也决非易事。
我们从最卑微的工作中积极进取,挖掘人生意义时,不会有人关注。历尽艰苦熬过黑夜迎来曙光时,却能发现,天上那个名叫“舆论”的太阳可能让人汗流浃背、体力不支。是像夸父那样累死渴死在前进路上,还是像后羿那样用实力秒杀一切流言,又或者是像皎月那样,躲在舆论之后,独自散发清辉,我想,这是每一个成功的人都需要面对的抉择。选择没有正确错的分别,却有适合不适合的差异。能让自己在巅峰期做出更多、更大成就的,就是好的。
莫言在面对镜头时时常展现出木讷,体制化的一面,但他也有可爱的一面。被问及要怎样花奖金时,他先说“没想好”,后开玩笑道“在北京买一套120平米的房子都不够”;记者问他最大愿望是什么时,他直言“结束采访”;他谈及自己新书时的淡淡欣喜,他谈论别人为他贴各种流派的标签时理智冷静……。这些细节都打动了我。我不指望也不愿意莫言有反体制、标新立异的言辞出现,但我乐于看到他真实、质朴的一面。这至少表明,莫言还没有被各“圈”各“层”的口水打倒。
人处于巅峰的时候,暴露于舆论之下,这正是展现本色的时候,我不敢说莫言显示出了“英雄本色”,但他的真诚质朴与踏实让我看到,这是一个写作而非“卖作”的人。

3、走不尽的文化苦旅
我思,故我在。古人尚可知晓人若仍存一口气便在无止境的思考与探索中。正如一朵花的价值难道就只在它倾情绽放万人羡艳之刻吗?不,整朵花从出生至死亡都要浴血奋斗,而绽放的那一刻只是上天赐予的回报而已,凋零之泥,它仍会滋养下个春天的花开。而诺贝尔文学奖难道是一代文学奋斗的终结点吗?不,它只是外界的一种承认与认可,淡去荣耀,淡去追捧,淡去包装,莫言仍是莫言,而中国的文学之路仍要无止境地走下去,中国文学就像一块钻石,只有在不断强烈,刺激的碰撞与击打中才能有更多的棱面,散发出更多的光彩。
可敬的莫言的确是文学星空中闪亮着的一颗星,而不幸的是在获诺奖之前它却一直躲在厚重的云彩背后:许多大学图书馆在莫言获奖之前根本借阅不出去多少莫言写的书;很多人了解莫言的作品只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改编的电影,这极大说明了这个时代的青年人文学的匮乏,当一本本武侠,科幻小说充斥着我们的大脑,刺激着我们的神经时还有多少人愿意披荆斩棘掠过野草克服诱惑最终抵达文学的圣地呢?有些如莫言一般的人挥舞着文学的旗帜,而多少人又能传递呢?不得不说,大多数人只像是鲁迅笔下的看客,热衷于莫言获奖的那一刻,而又有多少人能在繁华过后聆听文学的呼唤,走上“衣带渐宽终不悔”文化之旅呢?不得不说在这条路上我们还有洒不尽的血与泪,道不完的苦与愁。
说文化之旅走不尽还有另一层原因,那就是诺贝尔奖并不是文学之路的真正价值所在。鲁迅没有获得过诺奖,但又有谁能否认他不是笔锋上的战士呢?沈从文没有获过诺奖,但又有谁没有领略过他笔下的小桥流水人家呢?巴金也没有获诺奖,但又有谁没有聆听过他激烈的三部曲呢?真正属于文学价值的只是在于精神的共鸣,对生命的感悟,是一种思想的探索,无关乎于一切外物。
少一些对文学的淡漠,多一些在文化探索之路上的坚持与拼搏;少一些故作高深的见解,多一些体味人间冷暖的温情,少一些带虚伪面具的看客,多一些真实真诚的文学之星。
走不尽的文学之路,涤荡出最激荡人心的文化精神的浪花,那才是真正的永恒。

4、一切尽在不言中
正如仓央嘉措诗中写道:“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离不弃。”莫言的成就并非空穴来风,得到诺奖前的莫言或许默默无闻,不为人们所知,而得奖后的他一下子被摆在了公众的视野,或仰慕、或非议、或不解,都铺天盖地向这位作家袭来,面对赞许,他微笑,面对非议,他接受,这就是莫言,中国的第一位世界性文学奖得主。
有人说,莫言是中国文学的代表,这话不假。作为作家,莫言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理应尊崇他,而有人说,中国文学终于可以挺胸抬头了。这我们不能苟同,中国的文学何时弯过腰?得奖前的莫言,创造了《丰乳肥臀》《红高粱》等优秀作品,还有无数其他中国作家,如今都如昨日的莫言一样默默耕耘,莫言只是他们中的代表罢了,而以他为旗帜的中国文学,还会继续焕发光彩。
我想,莫言应是那个时代中国作家的代表中,一个将灵魂、精神、爱寄洒在故乡的作家,饱含着对社会真挚的感情。他可能不会用呐喊来抒发他对这土地爱的深沉,他也可能不会用歌喉来体现他的家国情怀,他只有用文字,用最能体现中年文化的汉字来表达他的情感,莫言莫言,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只言片语又哪是能真正铭记?
可以说,莫言印象中的红高粱已不复存在,而当年的记忆又如何抹去?他的奇幻文学,正是对时空的探索与拼搏,如果不是莫言,红高粱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被后人遗忘。莫言是如今的诺贝尔奖得主,也是昔时乡村里的孩童,他是中华土地的儿女,所以他用他的方法展现了他的赤子之心。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从莫言的背后,我们更能感受到这个社会的现实,有报道说,莫言的家乡要复原当年的红高粱地,作为旅游景点供人们参访,书店里原本无人问津的他的书也变得畅销。而舆论的导向似乎也在建立莫言“宏大”的形象。这天一不体现出当年社会的功利性。莫言被这个社会推上风口浪尖,莫言面对的是无穷不尽的言论、采访、这想想似乎有些可笑,所以说,莫言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因为这个时代需要“莫言”。
一切尽在不言中。

5、千言万语,未若莫言
莫言的获奖,在中国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争相购买莫言的作品,《蛙》甚至一度畅销。这不禁激起了我们的思考:莫言的作品一直在书架上陈列着,为何一定要等到几个外国佬首肯后我们才开始疯抢呢?我们看的,到底是《蛙》还是诺贝尔奖的空头衔呢?
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大谈自信力与他信力的关系,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却仍停在这个话题中兜圈子,在我们心中,仿佛只有得到外国人的认可的,才是真正的价值的东西。别的不说,就谈当莫言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并未引发任何狂热,要知道。莫言的文章是用汉字写的,说的是中国话,有谁会比我们自己更能了解这些文字背后的韵味呢?我们没有自信力,像一个学龄前儿童,一心想获得别人的认可,而不考虑做的事情究竟有多少价值,究竟是对是错。
还有一点,便是中国人太想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存在了,不过这说到底,仍是缺乏自信力的一种表现,要知道,浮夸疯狂的背后,便是无边的空虚寂寞。中国人想向世界说,我不再是东亚病夫,我已经站起来了,而莫言便是这个扬声器。我对莫言的印象颇好,他是一个真实而谦逊的人,可悲的是这样一个潜心创作的人却被卷入了一场“世界争雄赛”中,无论对他个人,或是对中国,都是一件自毁长城的事情。大家对他的关注,也只是国内过分炒作的后果,中国想出名,却把所有的批评都丢给了莫言,这让他的“惊喜而惶恐”也就不言而喻了。我真心地希望,那些聒噪的喇叭可以减小音量,留给莫言一片净土,这才是真正保护文学的方法。
其实中国早已是站了起来的,美国、日本,哪一个强国不对我们避忌三分呢?但是中国却还是期待,并享受着那种被赞许,被人肯定的感受,渴望跻身“世界列强”中,进入他们的世界,这是大可不必的。我们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文化,不必幼稚地只知羡慕他人,如果我们真正地相信自己,那诺贝尔奖得不得又有何妨?
希望下一次中国人获得殊荣后,我们可以只是轻道一声恭喜,而不是千言万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02

    莫言1955年出生

     

第2个回答  2012-10-29
可以从竞争者入手(如果是我写的话)...和莫言竞争的是川端康成(日本人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