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碗少年,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并说出理由

如题所述

    作者看了一场惊险的杂技表演,精彩绝伦,令人目不暇接;

2.作者看到的有趣的杂技表演,展现了顶碗少年顶碗的绝妙技巧;

3.作者看到的杂技表演充满了宽容,博爱和仁慈;

4.作者看到的杂技表演一开始失败了两次,最后成功了,展现了顶碗少年刻苦努力,迎难而上,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品质。

扩展资料

作品原文

顶碗少年

有些偶然遇到的事情,竟会难以忘怀,并且时时萦绕于心。因为,你也许能从中不断地得到启示,从中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杂技表演。节目很精彩,场内座无虚席。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迷了,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为每一个节目喝彩鼓掌。

一位英俊少年出场了。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掉不下来。

最后,是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站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

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10只,一只不少。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到了少年头上,紧张不安的观众终于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

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

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撼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有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

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摞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当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这位顶碗少年,当时的年龄和我相仿。我想,现在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相信他不会在艰难曲折的人生上和艺术之路上退却。我确信,他是一个强者。

参考资料 顶碗少年 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3

作者着重从三个方面写出了这是一场 惊心动魄 的表演

1 作者通过对少年表演时动作 神态的描写 说明动作难度大 技巧性强 2 具体描写了观众看表演时的反应 体现出表演的扣人心弦 3 运用拟人手法对 碗 进行描写 侧面说明了表演难度大 也烘托出了当时的紧张气氛

另外作者①看到的是惊心动魄,动作惊羡的杂技表演②作者看到的耐人寻味的杂技表演③作者看到的是充满宽容的杂技表演④作者看到的是一场刚开始两次失败,最后成功的杂技表演(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回忆二十年前发生的事,可见启迪之深.)

扩展资料:

《顶碗少年》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赵丽宏,文中讲的是在马戏团里的一个小男孩顶碗失败后不气馁,重新表演后成功的事情;主要内容是:二十年前,在上海大世界观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有一个顶碗的少年在表演时失畅了两次,但他在白发老者的鼓励下最终成功的完成了表演。

此文表现了少年经历了两次失败,但仍敢于拼搏的精神,同时也说明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他人的鼓励和支持,要敢于面对困难。表达了作者对顶碗少年乐观、勇敢、坚持不懈的精神的敬佩之情,告诫了人们在艰难困难中要敢于坚持拼搏,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顶碗少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5

1.作者看了一场惊险的杂技表演,精彩绝伦,令人目不暇接;

2.作者看到的有趣的杂技表演,展现了顶碗少年顶碗的绝妙技巧;

3.作者看到的杂技表演充满了宽容,博爱和仁慈;

4.作者看到的杂技表演一开始失败了两次,最后成功了,展现了顶碗少年刻苦努力,迎难而上,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品质。

拓展资料

《顶碗少年》是当代作家赵丽宏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记叙了一个小男孩做高难顶碗动作失败后不气馁,历经三次表演后成功的事情,表达了作者对顶碗少年坚持不懈精神的敬佩,告诫了人们在艰难困难要敢于坚持拼搏,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全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有机结合,叙事有详有略,安排得当,波澜起伏,并且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主题鲜明。

此文后被选为沪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二课课文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课课文。

参考链接:顶碗少年-360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8

这篇课文作者采用回忆的方式,详细的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

说明了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表达了作者对顶碗少年不怕挫折、承受压力、敢于拼搏的赞叹,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拓展资料 :

      《顶碗少年》是当代作家赵丽宏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记叙了一个小男孩做高难顶碗动作失败后不气馁,历经三次表演后成功的事情,表达了作者对顶碗少年坚持不懈精神的敬佩,告诫了人们在艰难困难要敢于坚持拼搏,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全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有机结合,叙事有详有略,安排得当,波澜起伏,并且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主题鲜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顶碗少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3

杂技表演写四个方面。

1,作者看到的是惊心动魄,动作惊羡的杂技表演。

从以下语句可以体现出来:
最后,是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站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

2,作者看到的耐人寻味的杂技表演。

3,作者看到的是充满宽容的杂技表演。

第一次表演失败后“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第二次失败后“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

4,作者看到的是一场刚开始两次失败,最后成功的杂技表演。

拓展资料

《顶碗少年》是当代作家赵丽宏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记叙了一个小男孩做高难顶碗动作失败后不气馁,历经三次表演后成功的事情,表达了作者对顶碗少年坚持不懈精神的敬佩,告诫了人们在艰难困难要敢于坚持拼搏,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全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有机结合,叙事有详有略,安排得当,波澜起伏,并且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主题鲜明。

此文后被选为沪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二课课文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课课文。

艺术特色

结构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篇点题,指出生活中的某些事情能让人们得到启示、悟出哲理,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到“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写顶碗少年在两次失败后不轻易退缩,最终迎来成功。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写法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正面描写是指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的描写,也叫直接描写;侧面烘托是指用周围的人物与事物来烘托、突出所要描写的对象,也称间接描写。文中对顶碗少年表演时的描属于正面描写,而台下观众的反映则是侧面烘托,两者结合,使少年的形象更加丰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这是对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时的表情、动作的描写,表现出对观众的歉意和内疚,从“微笑”“不失风度”可以看出他对表演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第二次失败,使少年信心顿失,勇气锐减。“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不知所措”这些描写将少年此时的沮丧、尴尬刻画得入木三分,跃然纸上。

    有详有略,安排得当

    文章对少年前两次的失败作了详细的描绘,而描写最后的成功却只是寥寥数语,这样安排,使文章层次更加清晰、主题更加鲜明。

    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文章先写顶碗少年出场时“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可是却遭遇了第一次的失败;再写“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可是结果“碗,又掉了下来”,面对这一结局,“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他有些不知所措了”;最后在白发老者的鼓励下,少年及时调整好心态,重新恢复了信心,终于迎来了成功。跌宕的情节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心情也随着事件的发展或陶醉或紧张。

    首尾呼应,叙议结合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这句话与课文开头的第一句相照应,突出这次杂技表演给作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句末的省略号是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耐人寻味。首尾相照,使文章结构严谨,主题鲜明。

参考资料网页链接

顶碗少年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1%B6%E7%A2%97%E5%B0%91%E5%B9%B4/10570535?fr=aladdin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