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六欲是指哪七情哪六欲

如题所述

1、七情指的是:一般人所具有的七种感情:喜、怒、哀、乐、惧、爱、恶。

最初,古人只说人有四种感情,就是在《中庸》里出现过的“喜、怒、哀、乐”。后人解释说,人遇到所喜好的就会“喜”,遇到所厌恶的就“怒”,得到所爱的就“乐”,失去所爱的就“哀”。

“怒”因为“恶”而产生,“乐”因为“爱”而产生,所以在“喜、怒、哀、乐”之外,加上了“恶”与“爱”,情感就从四种细分为六种了。

2、六欲: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即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

六欲最初是来自《吕氏春秋》。其中说:“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这话的意思就是,“全生”的人,“六欲”都是得到了适当的满足的。所谓“全生”,是人修养身心的最高境界。这里古人没有指出“六欲”都包括什么,后来有人注释说,是“生、死、耳、目、口、鼻”,就是泛指人的各种欲望。

扩展资料:

中医应用

一、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情志活动由脏腑精气应答外在环境因素的作用所产生,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产生的内在生理学基础。由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故情志活动与五脏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五脏藏精,精化为气,气的运动应答外界环境而产生情志活动。因而五脏精气可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五脏精气的盛衰及其藏泄运动的协调,气血运行的通畅,在情志的产生变化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若五脏精气阴阳出现虚实变化及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调,则可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如《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另一方面,外在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又可导致脏腑精气阴阳的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失调。如大喜大惊伤心,大怒郁怒伤肝,过度思虑伤脾,过度恐惧伤肾等。

在情志活动的产生和变化中,心与肝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心藏神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和调控着机体的一切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各种情志活动的产生,都是在心神的统帅下,各脏腑精气阴阳协调作用的结果。

各种环境因素作用于人体,能影响脏腑精气及其功能的,也可影响心神而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如《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

正常情志活动的产生依赖于五脏精气充盛及气血运行的畅达,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和调节气血运行,因而在调节情志活动,保持心情舒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七情的治病特点

七情外发,首先扰乱气机:外因刺激诱发情志病变,首先扰乱五脏气机,导致气机逆乱, 发生病变。

七情内发,精气先虚:内因发生情志病变,以脏、精、气、血、阴 、阳亏虚,神气失藏,或郁邪内扰神气,发生病变。

七情发病,首伤属脏:情志发病,首伤属脏或属脏先伤发病。临床上,不同的惰绪刺激,可影响不同的神脏。

七情发病 有反复性:情志病在临床上有较强的反复性,如忧郁情绪(精神抑郁证),稍不如意,病即复发。

七情发病,有兼夹性:七情的各项致病因素在发病过程中往往都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情绪纠合在一起发病。

七情发病,有周期性:七情致病,有较强的周期性,如男性在八八之年,女性在七七之年(更年期),肝肾精气亏耗,易出现情志病变。

七情发病,与气候相关:自然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人体情绪,发生病变。

七情发病,有传变规律:七情发病,每种情绪在传变上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大怒伤肝,肝怒传子,《灵枢·本神
》说:“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肝怒传母,《灵枢·本神》 说:“肾盛怒不止则伤志。”肝怒乘土,《
素问·玉机真脏》说:“怒则肝气乘矣。”肝怒侮金,《 素问·宣明五气》
说:“精气并于肺则悲。”因此《素问·玉机真脏》说:“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指出了情志病的传变规律。

七情发病 淫情交错:七情致病与六淫致病往往有很密切的联系。

七情发病,郁情不离:七情发病与郁证关系非常密切,在情绪不快时,往往导致气机郁滞发病;而在气机郁滞(气、血、痰、火、食、湿)时,亦易扰乱五脏,导致五神不宁,发生情志病变;七情亦可与郁证同时发病为患。故陈无择说:“郁不离七情”。

七情发病极其广泛;还可以加重痼疾;七情之间可相互转化。

参考资料:七情六欲——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2

1、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不同学派对七情六欲内容的描述有所不同。

2、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按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而医家的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

3、《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4、《三字经》:“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5、中医理论中,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6、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也有说法是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

7、《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后人将六欲概括为: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

8、《大智度论》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扩展资料:

所谓七情,也是心理学上讲的情绪。在我们的认知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够被人为改变。而事实上并不是如此,人是一种很主观的动物,无时无刻不受到情绪的影响。

有人会认为自己非常理智,其实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在心理学上有一句话说得很意思,人的思想只是他人的复制。人是有社会属性的,他的一切都来自他人,理智部分占据很少。

心理学上认为,人的痛苦来源于他的情绪,也就是七情。想要减轻痛苦,关键不在于外在物质的多少,而是他能够消除内心的负面情绪,让自己的心态保持平和。

同理,六欲也是有心理学解释的,指的是感觉引起的欲望,它的基础是需要感受器官。因为欲望的存在,人才会有心理动机,才会有所行动。在原始社会,人类因为有了食欲,才会有动力去捕猎,填饱自己肚子。

而食欲满足之后,就会有性欲,人类才会有繁衍后代的动力。可想而知,欲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不过欲望也会它的弊端,过多的欲望,会超出人类的承受限度,最终导致痛苦。

总之,在当今崇尚科学的社会,很多人以为摆脱了宗教,就是一个懂科学的人。仔细想想,宗教的发展已经有数千年,到现在依然存在,说明它确实有其合理的成分。而这些标榜自己已经摆脱宗教的人,就像当年抵制科学的宗教徒一样,愚昧无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七情六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1-18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4

不同学派对七情六欲内容的描述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是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

1、七情

按照儒家的说法,《礼记·礼运》中记载:“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三字经》中也有:“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中医理论中,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

2、六欲

《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后人将六欲概括为: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即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

扩展资料:

“七情”按佛教的说法是喜、怒、忧、惧、爱、憎、欲。《大智度论》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六欲还有种说法是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比较像是今人的解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七情六欲(心理反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28
所谓七情,就是指人的七种感情。哪七种呢?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
至于“六欲”的说法,比较简单了,最初是来自《吕氏春秋》。其中说:“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这话的意思就是,“全生”的人,“六欲”都是得到了适当的满足的。所谓“全生”,是人修养身心的最高境界。这里古人没有指出“六欲”都包括什么,后来有人注释说,是“生、死、耳、目、口、鼻”,就是泛指人的各种欲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