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跳动起来身体发生的变化进行观察、研讨、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以得出除了呼吸加快外(上节课内容),心脏比平静时也加快。教学设计是以“探究、开放、自主、合作”为指导思想来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思想和方法。 二、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生命科学以生命为研究对象,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为主旨,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热爱自然,形成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等观念。《跳动起来会怎样(二)》是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中的第四课。本单元属于生命世界领域的教学内容。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身体的结构”和“骨骼、关节和肌肉”在人体中的作用、跳动起来呼吸加快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的,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并建立保护心脏的意识,为后续学习“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身体内部的各种活动和变化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个暗箱,学生能够感受到但不能直接观察,当学生发现身体在工作中的协调工作特点之后,将会感受到人体那种精密、和谐之美。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提出问题——推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表达与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同时还运用演示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实验法、游戏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经过将近一年半的科学学习,他们对科学课的实验很感兴趣,而且人体结构的奥秘也特别有好奇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表明:学生他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已有接触,已有感受,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的前概念,但这种前概念往往是模糊的,与形成科学概念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知识经验,根据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概念。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需要的氧气又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到心脏工作强度和工作量。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体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五、教学重、难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六、教学准备:吸耳球、水槽2个、水、心脏模型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导入: 马拉松赛是一项长跑比赛项目,距离为42.193千米。这个比赛项目的距离为什么不是整数呢?这要从公元前490年发生的一场战役讲起: 这场战役是波斯人和雅典人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海边发生的,雅典人经过奋战最终获得了反侵略的胜利。为了让故乡人民尽快知道胜利的喜讯,统帅米勒狄派一个叫菲迪皮得斯的士兵回去报信。菲迪皮得斯为了让故乡人早知道好消息,他一个劲地快跑,当他跑到雅典时,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倒在地上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菲迪皮得斯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呢?小结: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所以说我们的生命在于运动。今天我们来研究《跳动起来会怎样(二)》(课件出示课题) (二)激活已有经验,提出探究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跳动起来呼吸会加快,回顾:跳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2.那跳动起来人体除了呼吸加快外,还会有哪些变化?(流汗、心跳加快等) 3.师:心跳加快这只是我们的感受,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过实验来证明。 (三)探究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变化 1.测试跳动前的心跳次数 (1)认识心脏和心跳 ①(出示心脏模型)了解人的心脏是什么样子的,讲解心脏的位置和大小。 ② 看书了解心脏不停跳动是在干什么。 ③(播放课件)讲解:我们的心跳就是心脏在跳动,也就是心脏在收缩和舒张。心脏收缩和舒张一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跳一次。 ④(播放视频)讲解: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出体外。(板书:血液循环) (2)心脏跳动可有规律了,你们知道平静时自己每分钟心跳中国次? (3)交流:你有什么方法能测试自己的心脏一分钟跳动中国次。(摸脉搏、摸颈动脉……) (4)强调测试时注意事项。 (5)学生测平静时心跳次数并做好记录。 (6)汇报并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心跳次数在70-90次左右。 2.测试跳动后的心跳次数 (1)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2)强调跳动时注意事项后,进行运动,测试跳动2分钟后的心跳的次数并做好记录。 (3)汇报交流:跳动后的心跳次数。 (4)对比跳动前后心跳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5)发现:跳动后人体的心跳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跳动心跳加快) (6)提出问题:心跳为什么会加快呢? (四)探究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1.模拟心脏的工作 (1)现在我们来做模拟心脏跳动的实验。师介绍实验器材、实验要领(先慢慢挤压十次,再较快速度挤压十次) (2)学生分组实验。 (3)师问:这个实验与心脏输送血液有什么相同?相同的地方各代表什么? (洗耳球相当于心脏的心房、心室,塑料管相当于血管,输送的水相当于血液,手的捏力相当于心脏收缩。) (4)师问:实验过程中你们的手有什么感觉?(手感觉特别酸……)做了几次就会有劳累感? (5)师生共同小结:人运动所需要的氧气是靠血液的运送,而血液必须靠心脏的跳动来推动它前进,心脏好像一个泵,它把含氧丰富的新鲜血液送到全身,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出体外。那么,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发生了什么变化?(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 2.感受心脏一天的工作量: 师:人每时每刻都要有氧气,并且必须依靠心脏的输送,那么心脏必须每时每刻进行跳动,我们现在估算一下,一天心脏要跳中国次呢? (70次×60分×24小时﹦100800次) (90次×60分×24小时﹦129600次) 师:心脏的工作量怎样?(繁重)。实验时你们刚做了几次就劳累了,而心脏每天不停地跳动十几万次,心脏的工作辛苦吗?(非常辛苦) (五)保护我们的心脏 1.合理休息与良好的睡眠,会让心脏更好地工作。 心脏无时无刻地进行这样繁重的工作,它会不会疲劳呢?读课本73页黑体字,再回答上面的问题。(在正常情况下不会疲劳,合理的休息与良好的睡眠,会让心脏更好地工作,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2.运动可以增强我们心肺功能,使我们身体更健康。 (1)出示情境:春季运动会上400米赛跑,赛后有的同学气喘吁吁,而有的同学呼吸却没多大的变化?讨论:这种差别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交流汇报:400米赛跑获得第一名的同学休息一会儿后基本恢复到平静时正常心跳。后几名的同学同样休息一会儿,心跳数字还很大,说明这几名同学要恢复到正常心跳还需要一段时间。那么这几名同学与第一名的同学相比,谁的心脏功能更强呢? (3)有什么办法能使我们的心脏更有力、更持久的工作? (4)讨论并交流。 (5)谈话: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我们心肺功能,身体更健康。(板书:增强心肺功能 有利健康) (6)你能分析今天上课时故事中的菲迪皮得斯的死因了吗?心跳和呼吸有关系吗? (六)总结评价,体验收获 1.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哪些知识? (氧气和血液必须依靠心脏来推动,心脏工作繁重) 2.我们应该怎样做?说说你平时做得怎样? 让我们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 让我们的心肺功能更强健,成为身心健康、学习优秀的好学生。 八、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回答问题答案进行评价,对小组的合作探究进行评价,在组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收集数据的认真程度进行评价及科学态度的评价,为教学顺利实施提供保障。除此之外,还特别注重小组间的评价,生生评价,激励学生保护心脏的健康。 九、设计特色简介: 本课采用历史故事引入,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也体现历史与科学学科的整合。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进行引导,由学生自主探究。科学教学最重要的是证据或数据,通过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数据的比较,理解心跳为什么会加快,体验心脏的辛苦工作。课堂中充分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在科学课上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具有科学课的学科特点,从人体的基本特征和需求出发,以最接近学生的感受或体验为基础,促使学生领悟到健康的重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