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丧事是怎么办

如题所述

因地而异,农村办事一般比城市复杂。以我们这里为例,死前后辈们会守孝,去世后立即通知邻居,尽可能快为老人更衣梳妆。然后支一个板床,方向要根据太岁方位推算,万万不可冲撞太岁。然后,差遣村里人去给亲戚报丧,丧事一般拉扯大,沾亲带故,子女的亲家都要派人来,先是吊丧,其实可能应该叫悼丧,吊丧这几天亲戚都来悼念,给死者上香,邻里开始筹划办事流程,哪些人去挖墓,哪些人负责墓地需要的转头水泥,水,沙子等。谁去联络厨师,谁去联络板凳桌子(待客用,农村是请厨师来家里做,摆几十桌,客人一次上不完就轮流就餐),谁去买食材,谁去联络乐队、戏子等等。
主要的是,按照风水先生看的日期去安排,按照他看的墓地的位置和方向去挖墓坑。如果明天安葬,今天就要搭好帐蓬,摆好桌椅,所有邻居以及自家家族的人过来接受工作分配。随后厨师和妇女们加工食材,男人们准备迎接客人,这个环节叫“迎情”,也就是客人逐个表示自己来为老人送行的仪式,这个仪式,不是说随随便便祭奠就完了,很累人。具体过程就是,在村里另一个位置设个点。办事方专门安排的人,抬着一个桌子,上面用白纸黑字写的一个大大的“奠”字挂在桌子前面,桌子上有香烛,桌边站两个为客人递香烛的人。逝者子孙们要跪在路两边,客人从中间上前到桌上点香,然后退三步作揖、磕三个头,逝者子子孙孙在路两边陪着磕头,磕三个头后再向桌子作揖,然后向左边的两个侍者作揖,这就是“迎请”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这一众人步行到家门口的灵台前,快到的时候,乐队会开始奏乐,然后再来一遍第一步。这两步完成了,算是把一个客人的情谊迎接完了。但……客人起止这么一个?几十号上百号呢!一个一个来回跑“迎请”还没完,逝者的这一群子孙的腿就站不直了……
“迎请”这个忙完了基本就吃晚饭了,子子孙孙,尤其是男性后代要狼吞虎咽迅速吃饭,后面更累人。先是转移灵位,把灵位转移到外面搭建的台子上。然后,子子孙孙按照年龄和地位分别“献饭”。“献饭”跟“迎请”差不多,但这次的主角不是客人,而是逝者的子孙、女儿、孙女、儿媳等等,也是按照备份和年龄一个一个来。主角站在最前,痛哭流涕,后面所有子孙跟在其身后,也都痛哭流涕(有的人是真心难过,也有的人是为了表现,反正哭声震天,一个个哭的眼泪鼻涕糊了一身)每个子孙旁边两个人扶着,如果搀扶者不够,就先以最前面辈分高、年长的为主。这虽然是形式,但是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人,已经被熏陶,因为,这是子孙们最后一次孝敬逝者的机会了,一种老人再也看不见的孝敬,同时也是一种永别啊,所以经常有子孙后辈嚎啕大哭,哭的站不起来,哭的看者伤心,听者落泪。每个人献饭,都是从院子开始,一众子孙跪倒一片,献饭的主角举着双手大哭着接过“工作人员”递过来的饭,然后起身,从院子哭道外面的灵台前,献饭者跪在灵台前,其他人跪在两边。这时灵台前两旁的逝者会用话筒宣告献饭者和死者的关系,然后两个侍者恭敬的结果献礼,放在灵台前,这都是有规矩的,不是乱摆,类似于政务上的排座位。然后,侍者点好香给献饭者,献饭者这时候已经哭的要趴下了……旁人搀扶下,磕头、作揖,每一步都有侍者用话筒庄重、缓慢的筒喊话“一——叩——首! ”……“再——叩——首!”……“三——叩——首!”……孝子谢旨!——。但这时候,一众子孙有的直接跪着趴在地上哭瘫了,哪里管得上一二三……但这种趴着哭比一二三更显得感情深。献饭者轮流完了。那就是奠礼。跟下午的迎请一样,只不过这次不用再去村里那个点来回跑了,和“献饭”一样,陪着每个奠礼的人,从院子里走到门外的灵台即可。来来回回陪玩了所有来客,奠礼就算完了。
然后就是歇一下,然后烧东西,冥币,纸糊的衣物等等,期间任何人不许发出声音。然后就结束了,叫了戏子的开始唱戏,没叫的那就安排一下第二天的事,然后睡觉的睡觉,娱乐的娱乐。这里办丧要暖丧,邻居亲戚要彻夜娱乐,扛不住就休息有人顶替呢。这种时候打麻将打扑克都手痒痒呢。子孙有人负责端茶倒水点烟。午夜再吃一顿饭继续娱乐。第二天的事情简单,先是早饭。然后启丧,就是把棺材放上丧车,子孙哭着一人一条白布在车头上,子孙做着向前拉的样子,其实车是发动的,女儿孙女媳妇之类的坐在车上围着棺材哭,车慢慢的往前走。到了野外就有人劝着别哭了,然后就不哭了,太累了。车就稍微快点,到了墓地,准备好工具,把棺材轻轻放进去,然后子孙中下去几个人把棺材推进墓室,然后封上墓室门。然后就是埋葬,所有子子孙孙女儿孙女之类的跪在坟前哭,村里人有没有关系的基本都来送行,带着自家的铁锹把人埋葬好,再把前一天客人亲戚买来的继续全烧掉。然后子子孙孙提前去村口跪在路两边,等下坟头的事做完了村里人会纷纷回来,子孙们磕头谢过。然后回家,把长孝服换成短的,长的头巾也换成圈状的,然后吃午饭,送客,子孙下午再去坟地,把长头巾烧了,顺便给坟头做个香炉,结束。
期间,还有“打怕怕”,就是去世第三天晚上,家族里的一个有头有脸的人带着鸡,子孙中的一部分站在其后,,而且,这一行人每个人万万不可以回头,抱着鸡的人一边走一边轻轻拍打鸡,鸡就会叫,不叫就使点劲,一直走到坟头,绕三圈,然后再回家,全程不许说话不许回头。这个行为的意思就是,逝者去看坟地,然后再回家等着安葬,回来时,魂魄会挑一个人的背趴上去让这个人背着回家。对此有个神奇的事情,很多家庭做这个仪式回来以后,这个队伍中有一个人满头大汗。这很神奇。
然后每七天一次烧纸钱,一共七次。然后,一周年小小的搞几桌菜,有直系血缘后带回来祭拜,烧纸钱。二周年依旧,但没第一周年郑重,可以“请假”。第三周年浓重,除了那些仪式之外,要来的客人和安葬基本一样,但没那么郑重,亲戚不去的话也不得罪人。
但是,每个仪式环节中所有的等待时刻,“孝子”们都是跪着哭的。“孝子”在办丧事期间,泛指所有的子孙、女儿、孙女以及曾孙等等,家族里所有的后辈人等。每当客人作揖,上香,磕头,磕头的时候,子子孙孙都要陪着作揖、磕头。追答

每一个头一群都要陪着磕头

但这有时候会出现尴尬的事情,第一种就是有人在磕头,却有人冲上来恶搞,掐住脖子使劲按下去说磕头磕头,惹得围观的邻居一整哄笑。也有其他恶搞,往往很粗糙。第二种,那就是传说中的三十六和七十二拜,是两种当地民间祭拜礼仪,一般的祭拜就是作揖上香磕三个头再作揖,然后和旁边负责接待礼物的人相互作揖。前后一分钟。但整个仪式,乐队必须卖力吹奏,子子孙孙必必须在两旁跪着大哭,接待者会喊叩首,提示子孙们陪着磕头。如同李白前后一分钟足矣。

但是,三十六拜和七十二拜,有走位,姿态,磕一个头或者三个头,就会变换一个位置,然后再次下跪,下跪有动作要求,先是弯腰,右手压住左手按在左膝盖,暂停,注视灵位,然后右膝盖跪下,暂停,接着双膝跪地,暂停,然后磕头……每个动作都要极度缓慢,以表示沉痛,很形式化,但这就是民间的礼仪讲究,就好比和女士握手要轻一样纯属礼节。走位很复杂,很多人记不住。也很少有人用,因为,乐队要一直卖力吹,子子孙孙要一直鼓着腮帮子哭,一个个都哭头疼了,加上这几天的劳累,所以这种三十六拜和七十二拜这样的老一辈人的礼仪,现在往往不被赞成。甚至被看成拍马屁或者对子孙有意见,不给子孙面子。

然后就是歇一下,然后烧东西,冥币,纸糊的衣物等等,期间任何人不许发出声音。然后就结束了,叫了戏子的开始唱戏,没叫的那就安排一下第二天的事,然后睡觉的睡觉,娱乐的娱乐。这里办丧要暖丧,邻居亲戚要彻夜娱乐,扛不住就休息有人顶替呢。这种时候打麻将打扑克都手痒痒呢。子孙有人负责端茶倒水点烟。午夜再吃一顿饭继续娱乐。第二天的事情简单,先是早饭。然后启丧,就是把棺材放上丧车,子孙哭着一人一条白布在车头上,子孙做着向前拉的样子,其实车是发动的,女儿孙女媳妇之类的坐在车上围着棺材哭,车慢慢的往前走。到了野外就有人劝着别哭了,然后就不哭了,太累了。车就稍微快点,到了墓地,准备好工具,把棺材轻轻放进去,然后子孙中下去几个人把棺材推进墓室,然后封上墓室门。然后就是埋葬,所有子子孙孙女儿孙女之类的跪在坟前哭,村里人有没有关系的基本都来送行,带着自家的铁锹把人埋葬好,再把前一天客人亲戚买来的继续全烧掉。然后子子孙孙提前去村口跪在路两边,等下坟头的事做完了村里人会纷纷回来,子孙们磕头谢过。然后回家,把长孝服换成短的,长的头巾也换成圈状的,然后吃午饭,送客,子孙下午再去坟地,把长头巾烧了,顺便给坟头做个香炉,结束。

追答以整理在上面内容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2

    办理死亡手续:当亲人去世后,死者家属或单位必须开取的死亡证明:正常死亡的,由医疗卫生机构出具医学死亡证明;非正常死亡的,由区、县以上公安、司法部门出具死亡证明。

    注销户口:死者家属持死亡证明书到驻地派出所注销户口。

    联系火化:1)打电话或派人前往殡仪馆或殡葬服务站联系火化,登记死者姓名、住址、年龄、性别、死亡原因、死亡时间、遗体所在地、死者户口所在地;2)登记家属姓名、住址、电话、与死者关系等;3)预定服务项目,服务时间。

    接运遗体:按预定时间,家属持死亡证明在指定地点等候灵车接运遗体。

    遗体火化:1)遗体运送到殡仪馆;2)遗体整容;3)遗体告别;4)遗体火化,选购骨灰盒、领取火化证明;5)领取骨灰。

    骨灰安放:按选定方式安放骨灰,并领取骨灰存放证。此后,家属持此证明来公墓祭扫。

第2个回答  2017-02-19
半夜12点放三个炮,然后通知亲戚。过来哭一阵子,然后守灵,再然后火花。然后埋葬。然后回家翻一翻刀。然后回家
第3个回答  2017-02-19
各个地方的风俗不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