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意义上的创新能力由什么三要素构成

如题所述

一般意义上的创新能力由以下三要素构成:系统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

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扩展资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化就是创造性的代名词,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因此,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必须遵循个性化原则,因材施教,重在激发青少年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培养其自主的意识、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的精神。

青少年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文明的真正财富,将越来越表现为人的创造性。

(1)知识激增,需要新一代学会学习;

(2)科技革命,需要新一代革新创造;

(3)振兴中华,需要新一代开拓前进 。

二、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生产的特点所决定的。

三、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宏伟的计划需要这一事业的继承者,必须具有创新精神。

四、智力潜能,需要教育者去系统地开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创新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8-18
客观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心理“积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崇尚“中庸”之道,讲究“人道合
一”,孔夫子更强调“述而不作”。古训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民谚有“枪打出头鸟”之称。几千年代代相传,形成我们民族过于求稳趋同,不敢求异冒险的心理“积淀”。封建社会的思想虽经“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的有力冲击,但仍根深蒂固。后来“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和“两个凡是”的出笼就是其极端的表现。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在家要听家长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单位要听领导的话,于是,服从听话就成了他们做人的基本准则,缺乏一种创造的内在冲动,缺乏一种大胆质疑的批判思维。
现行应试教育模式存在严重缺陷。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传统科举教育的“现代版”,又是原苏联教育模式的“中国版”。这种教育模式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富有牺牲精神的人才,创造过无数的成功和辉煌,但也存在着严重缺陷:一是评价体系是静态的应试指标。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考核采取规范性评价方式,通过标准性、规范性的试卷来考核评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教师和学生,从而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二是教育方式采取灌输式。教师整堂课讲解,学生一字不落地速记,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不能随便提问表示异议。这种上课方式缺乏信息反馈和民主气氛,灌输有余,启发不足。三是学习方式是以记忆为主。学生对教师讲解内容的消化方式是记忆,被强迫读死书,死读书,复制有余,创新不够。同时,青少年在参加工作前基本上是在校园内度过,没有涉足真实的社会,学习和实践从根本上脱节。这种教育模式,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使我们的学生既缺乏创造性的培养,又缺乏一种与人合作的精神。
鼓励青少年创新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机制尚不完善。在美国,青少年学生三分之一的课程是在博物馆上 的,天文馆和图书馆都是他们学习的好去处,还有电脑网上教学。据报载,美国12岁以上的少儿都会操作电脑,上互联网络,被称为“网上一代”。而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尚处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业主要是在教室里由老师传授。专家估计,在基础教育手段和载体方面,我们已经落后美国至少50年。教育和知识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无疑会大大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论是政府和学校,还是社会和家庭,对青少年一代的培养都面临教育目标重新定位、教育方式重新选择,教育效果重新评估等问题。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不解决,鼓励青少年创新的激励机制和社会环境就难以形成。

社会因素
从社会系统和青少年生活的具体社会环境看,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大致可以分为社会政治上层建筑因素、社会经济基础因素、社会文化观念因素和社会环境交往因素。
社会政治上层建筑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影响。古今中外的历史早已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条不易的真理:民主、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生活环境,既是知识分子、青少年人才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的政治基础,也是社会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育、发展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本前提。如果一个社会没有“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那么它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就要落后于不断发展的时代,甚至被世界潮流所淘汰。只有政通人和,发展和保持民主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生活环境,才能为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基本的社会政治前提。
社会经济基础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影响。“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就创新活动的条件而言,经济因素在根本层次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经济基础是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社会条件和物质利益动因。
社会文化观念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影响。现代的文化观已经超越了仅仅把文化简单地看作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阶段。社会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持久性活动及其成果的灵魂和精髓,与社会经济、政治三位一体,构成社会的有机系统和基本结构,以物质资源的高消耗为基础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日益转变和以知识、科技、信息、教育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真正的文化时代的来临。具有高度凝聚力和科学创新精神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文化基质和内在精神动力。
社会文化交往环境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影响。人是社会动物,人的一切活动都不能单纯地解释为个体的活动,而是与其所生活存在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空间时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单个人的活动也反映着社会的影响,具有社会活动的意义,受到内在和外在的社会规则、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约束、激励和推动,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交互影响。人的活动是社会互动的表现形式,所以,青少年所置身其中的社会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创新素养的生长发育的现实状态,以及生活于其中的具体社会文化环境和交往情境,就成为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社会条件或制约因素。

主观因素
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给自己将来的奋斗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往往仅满足于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或是考取研究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的激发。正上学的青少年,他们几乎将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课本知识上,完全成了“为了考试而学习”,忽略了自己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相当淡薄,更谈不上创新欲望了。
缺乏创新兴趣。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而变化,对创新感兴趣的不多,更缺乏创新所需要的深度和广度,这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思维惯常定势。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的时候,就会不假思索地把它们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是思维的惯常定势。它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它的形式化结构,二是它的强大惯性。青少年虽然尚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思维最少束缚,但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和阅历的日益丰富,存在于头脑中的认知框架将逐步模式化、固定化,进而弱化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发展。正如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所说:“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对科学的崇尚意识与参与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反差。不可否认,部分青少年是具有创新动机的。他们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也希望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但他们对科学的崇尚意识与参与行为之间却存在着很大反差。一方面他们在认识上追求创新,体现出了比较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而另一方面,他们在行动上却迟迟不能落实,主动作用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一般意义上的创新能力由以下三要素构成:
  创新能力的诸多因素中存在三个基本要素:系统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