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和中道思想一样吗

如题所述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执中”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

中庸强调“诚”的重要,诚即是《大学》中所述说的“诚意”。“诚”被说成是人先天的本性,而所谓“不诚无物”,至诚的人才能充分的发挥本性与感化人群,进而成为人们的最高典范。
中庸之道是很难达到的完美境界。孔子曾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宋明理学传统阐述中庸的字面意思是:“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宋明理学传统对于中庸的阐释有所错误。他们认为先秦“中庸”一词所谓的“中”乃是指“心中内在”的修持功夫,而非是指“不偏不倚处于中间”的行持处事。再参照《大学》:“此谓诚于中行于外。”二者其实兼而有之,“心中内在”的修持工夫若不失其正,其行止自然“不偏不倚处于中间”。

中道是一种极求完善之学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本理念,即适中。一种观点认为认为“中国”亦由“中道”而名。

孔子曰:“舜其大知也与!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所以为舜乎!”《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求中道,要避免“过于”和“不及”。张其昀论中道,析“中”五义:一中正,二中和,三中庸,四中行,五时中。

在佛教中,中道简单而言是不苦不乐(不追求痛苦、不追求快乐)的修行方法。中道的最初灵感,是佛陀在长期苦行苦修后却觉得一无所获,而在近河的地方打坐时,听到河船上的人唱着:“琴弦太松、太紧都无法弹出悦耳的声音。”佛陀以此进行推思,凡夫俗子追求欲望、快乐,死后将坠入地狱,而苦行僧的森林苦行虽可在死后生为天人,得到比人世间更好的快乐,但福报用尽也依然要离开天界,再次轮回,因此认为不该在苦乐中计较,以不追求痛苦、不追求快乐的方式修行,才有可能摆脱生老病死与六道轮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10
中庸之道乃中国儒家传统思想,讲求过犹不及,中道学说则是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但却又有些许不同。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19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执中”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