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真的“没关系”吗?

如题所述

案例背景:在幼儿园里,孩子之间发生一些事故在所难免,很多孩子对自己造成的事故都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口头上的一句对不起就足够了,不用承担错误行为的后果。于是道歉过后没多久,事故又会重演。那么对不起真的没关系吗?如何才能使孩子们学会对自己的错误负责呢?案例描述:镜头一:一次午睡,我带着孩子下楼梯。突然从楼梯后面传来了孩子们的一阵尖叫,我吓了一跳赶紧回头,眼看着文文从楼梯上连摔了好几层。幸亏有惊无险,没造成严重的后果。当大家被这一情景惊呆的时候,范琪玥从队伍中钻了出来,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声对不起。原来范琪玥嫌前面的文文楼梯走得太慢,自己想走到前面去,于是就把文文拉下来了。
回到教室,我就和孩子们讨论起了刚才的事情:刚才范琪玥和文文说了对不起,这样做对不对?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对!孩子们的回答在我的预料之中,平时我们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做了错事要向别人道歉。这时有一个小朋友说了一句:对不起有什么用啊!于是我就继续问:对不起没有用,那你们说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孩子们也好像明白了什么,有几个声音说:应该帮帮文文,把他扶起来,再说对不起。
镜头二:在晨间桌面游戏时,孩子们正在认真而愉快的玩着,突然啊的一声引起了我的注意,循声望去,原来是同同,于是我走过去了解情况,我问周围的孩子:谁来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了?瑾瑾说:岩岩抢同同的玩具,同同没给,岩岩就推了同同,同同撞在了桌上,他她就哭了起来。我看向岩岩:是不是你抢她的东西并推了同同。我只是想拿她红色的雪花片用一下,我不小心弄到她了。岩岩说。我说:既然是你推了同同,你应该跟她说什么?对不起岩岩说。我看着同同说:岩岩跟你说对不起了,你应该怎么样啊?有关系,我不原谅他。同同大声的说了一声,我一惊,有关系,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回答,真是有点傻眼。思考了一下,我对同同说:刚刚岩岩拿你东西,又推你是不对,但他已经跟你道歉了,我们都是好朋友,应该学会宽容,给做错事的朋友一个改正的机会,不是吗?可不能小气哦!我们一起来原谅岩岩,帮助他改正,好吗?老师最喜欢懂得宽容的小朋友咯!又对岩岩说:我们要有诚意的对同同说对不起,同同。同同看了看我,我用鼓励的眼神看了看他,终于同同说:没关系。于是我拉着他们两个坐到位置上,让他们继续游戏。
案例分析:对不起,没关系这句话在幼儿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在幼儿园的生活中,经常发生把对不起三个字挂嘴边的现象,幼儿认为虽然我无意冒犯了别人,但是我已经说了对不起了,两个人就扯平了。有的幼儿把对不起变成自己远离批评或惩罚最好的挡箭牌和避难所,对不起自然也就变了味。镜头一使我明白,如今的孩子们对待自己的错误总是习惯于用一句简单的对不起打发了事,他们很少从意识上深刻地认识自己的错误,至于从行动上对自己的错误负责那就更加少见。
而 对不起,有关系真的是我第一次听到,在处理这问题时,自己有点急噪,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显得有点棘手,不知道用何种方法解决,于是就想让幼儿在这一事件中学习宽容,于是对同同加以引导,让他学会宽容,虽然最后,同同说了没关系,当时我也觉得达到了自己的教育目的。但是事后深入思考了一番,在这两事件中,我的教育目的真的如我所愿的达到了吗?其实不然,反而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虽然,我们都知道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但从各种现实事件中发现,要想做到真正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是很不容易的。从自己解决的这件事中,同同不肯原谅岩岩,这本来是个人的权利,每个人都有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利,但深入看自己解决事情的过程,并没有顾及同同的权利,而是不断的给予教导使他屈服,当时我认为应该由此事让幼儿形成宽容的品质,但这种方式真能让幼儿形成宽容的品质吗?本来属于自己的权利被剥夺了,在老师的权威下屈服,不能维护好自己的权利,事实上两个幼儿间存在着不公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来谈宽容,也许只会使幼儿曲解宽容的含义,认为是无条件的原谅他人,只要别人说对不起,自己就得接受,这样容易使幼儿形成被动接受,而不敢主动争取、维护自己的权利。而另一个幼儿很可能会利用对不起作为避免做错事受罚的手段,从而变得自私,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利用老师教的一些道德规则来要求他人,而满足自己的私欲。这样我们老师本来的教育目的非但没达到,反而会引发更多的问题,这是得不偿失的。
第二:忽视了幼儿的认识发展水平。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存在着强烈的自我中心,他们的认识水平属于缺失性、尚未成熟的,他只会考虑自我满足的需要。同同由于自己被岩岩伤害,而且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雪花片,她会不理解自己为什么要原谅岩岩。文文虽然接受了范琪玥的道歉,但在事后很多幼儿还是说了道歉有什么用之类的话。说实话,在此时,我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认识水平有限,没有给其足够的时间思考和选择,只是给予我认为的引导,急于让他们达成我所设定的宽容的品质,因为这是对他们的发展有利的,而正因为自己的考虑不周,片面强调所谓的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隐藏的更深的问题。
案例反思:分析幼儿的年龄特征,我发现幼儿说对不起的变味与幼儿的道德认知水平、成人引导不当相关,因为幼儿的道德认识水平有限,常常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没有感觉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已经对别人造成了不便或伤害。当幼儿犯错误,尤其是打了人骂了人时,成人常常不管孩子是否真正感到内疚,是否真正觉得自己错了,是否真正想改正,就让他向别人道歉,说对不起。因此他们能够像背唐诗、儿歌一样背下来,对不起自然也就变了味。这种现象非但不利于幼儿道德认知的发展,而且对幼儿的人格发展不利,因此必须对其给予关注。
幼儿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是我们教师任重到远的艰巨工作,要让道德规则真正成为儿童行为的启明灯,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一、引导幼儿化解冲突
  幼儿道德认知水平是在与成人、同伴的交往中不断发展自己的,纷争与矛盾是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契机,引导幼儿自己解决纷争,有助于幼儿去自我中心。特别是游戏时幼儿经常会发生冲突,我们不要马上介入,而是观察孩子间的反应,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相信他们可以自行解决。如果真的很难自我化解,则启发性地向孩子建议几种解决的办法,而后让他们自己选择,在不断地解决纷争、处理矛盾、对立又和好的过程中,幼儿会逐渐接受不同的观点,了解他人的立场。
二、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幼儿之所以未能认识到对不起的真正含义,许多时候是因为缺乏移情能力。通过移情训练,幼儿可以想象某一行为可能给他人带来的后果,产生对自己行为的愧疚感,进而将对不起的真正含义内化,成为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抑制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攻击性行为,从而有效地激发亲善行为。具体方法可以通过故事、角色扮演、实际操作等来进行。如:当爱打人的岩岩摔了一跤或是受到伤害时,我就及时对他进行移情教育,并让经常被他冒犯的朋友帮助他擦眼泪、涂万花油等,让岩岩真心的感受朋友间的友好。
三、让孩子用行动道歉。
我们班有一项规定:孩子之间发生了对不起现象,犯错者必须为班级或者受害者做一件好事来进行弥补。根据所犯类似错误的次数以及事件的严重程度来选择所做好事的难易程度,让他们真正的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四、成人的榜样示范
教师和家长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教师和家长自身道德风范,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通过家长会,网络文章等多种途径和家长交谈交流,达成一致。让家长首先树立起对不起有关系的教育观念,以此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要让家长认识到,一个人的责任意识需要从幼儿开始培养,不能让孩子依赖简单的对不起。
另外,我们还应注意让孩子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景中持之以恒地、大量地、反复地练习,并采用用各种教育手段来巩固和强化那些积极的交往行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