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生怎样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由于班上吵闹让自己无法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看书自己也没有自学能力所以想求救大家帮忙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人类新知识、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要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就得不断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建设者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对新一代人才素质水平的提高都是十分重要的。 1972年,我开始研究改进阅读教学、培养自学能力这一课题,经过十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逐渐认识到改进教学、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是端正教学思想,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旧的教学思想是以教师为中心,只重知识的传授,不重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这反映在教学方法上,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其结果是压抑和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不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改进教学就要把教学的着眼点移到学生方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只有在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实践中,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形成能力。老师的主导作用是外因,外因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因才会起作用。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主观上的需要,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认真地进行学习。但是学生年龄小,知识少,能力低,离开教师的引导与培养,是不可能自发形成学习能力的。教师的指导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由少知到多知,由不会自学到初步具有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上述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读书方法,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学生使用工具书 在小学语文各项基本功的训练中,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学生会不会使用工具书,有没有用工具书的习惯,关系到他们一生自学的效果和水平。因此,我把教学生使用工具书作为培养自学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 首先是教学生熟练地使用字典。在低年级,学生学过了音序和部首两种查字法,已经具备使用字典的基本能力,但这还很不够,还应当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句子的意思正确选择词义的能力,教给他们处理生字生词、生字熟词、熟字生词的方法。随着年级的升高,能力的加强,还要指导学生学习字典中的“凡例”,了解字典的编法、内容以及各种符号等有关查字典的知识,提高使用字典的能力,减少查字的困难。到高年级,在条件许可下,要教学生学查词典,使他们能更广泛地理解词义,积累词汇。 其次,为了深入理解一篇课文,为了扩大知识面,我注意教学生查找参考资料的方法,这也是自学时必不可少的能力。如学习《我和狮子》,指导学生看《野生的爱尔莎》一书;学《黄河象》,查看了考古书中黄河象骨架的插图;学《威尼斯的小艇》,查看地理书、地图和旅游杂志等。经常这样查看有关的书籍、资料和图片,能使学生初步知道哪类课文可以查找哪方面的书籍和资料。这样既培养了能力,又能激起学生更浓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生掌握阅读步骤 学生阅读,往往东看一点,西看一点,没有顺序,缺乏条理性;或是看一遍就认为读懂了,不会逐步深入学习,所以教他们有步骤地学习就很重要。在一般情况下,我要求学生先通读一遍课文,有不懂的生字生词查字典解决;接着朗读或默读几遍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大体知道先写的什么,后写的什么;然后再引导学生逐字、逐句、逐段地阅读,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分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最后再返回头来统观全文,划分段落,总结中心思想,掌握表达形式上的特点等。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钻进去逐层深入地学,又能跳出来看到文章的整体,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这些阅读步骤,可以因课文不同而有所不同。当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了,自学能力提高了,还可以变更或简化,但在打基础期间这样的学习是必要的。 当学生初步掌握以上阅读步骤后,为了进一步提高理解文章的能力,我又教他们有步骤地思考有关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方面的问题,理清作者的思路。比如提出文中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黄河象》一课,写假想黄河象来历的一段,开始写的是“热”,怎么写的,思考为什么这样写,使他们认识到这样写是要说明黄河象干渴的原因。下一层写“渴”,文中形象地描写了它们迫切想喝到水的情景,为什么这样写?经过思考,学生知道因为老象迫切地要喝到水,才导致落水下陷。带着这三个问题去阅读,学生感到步骤比较清楚,也能逐步深入理解课文。 上述的教学步骤,不但使学生初步掌握逐层深入的学习方法,而且使学生初步懂得认识事物既要看整体,又要看局部,还要看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生对不同的课文用不同的方法阅读 不同的文章,作者思路不同,表达方法不同,重点不同。教给学生抓住各类文章的特点,用不同方法去学习,能节省时间,又能扩大效果。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教一点有关文章的知识。当然,这些知识的讲授不是外加的,是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给的。比如读《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游记,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一些游记写作的基本知识,如必须交待清楚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去游览,要注意按游览的顺序,抓住不同地点的风光特点记叙,还要注意交待方位等等。学生懂得了这些,读游记的文章,就能较快地理清文章的脉络。又如常识性的课文多是对某一事物的形状、特征,以及生活习性的说明,一般具有语言简洁,层次清楚,段落分明的特点。阅读时可从结构分析入手,让学生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说明的,并且可以边学边列提纲,用以训练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教材中还有不少描写景物的文章,这类课文语言优美,感染力强,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学习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关于写人的记叙文,作者要通过一件或几件具体事反映人物的精神、品德,要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教学生阅读时,用分析重点词句的方法学懂课文,深入理解中心思想并使他们受到熏陶感染。有的课文比较难,可以先提出问题,把对文章的分析与问题的解答紧密结合起来。 不同课文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一方面能对某种技能作深入的训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训练学生逐步学会根据教材实际抓重点、抓特点地进行分析,使他们在自学时能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 此外,在教学生分析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来理解文章内容时,我指导学生采用划重点、写体会的方法进行研读,这些方法除了可以深入理解内容之外,还能使学生逐步理解到:一定的思想内容要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好的形式能更好地表达思想内容,从而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学好语言文字,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 四、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生的学习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都离不开思维。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他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想像等能力,使他们既爱动脑,又会动脑,这就为他们独立学习创造了条件。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促进了语文能力的发展。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 1 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在联系,寻找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主次关系等,教学生思考问题要循着一定的顺序。 前面讲的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学习步骤,既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也培养了学生步步深入,有条不紊的思维习惯。在细读课文中,我根据教材的实际,注意教学生用找前因后果的方法,理清作者的思路。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就会懂得阅读课文时不能间断、跳跃,这对有条理的思考问题是很有帮助的。我还常常引导学生考虑文章中的一些对理解因果关系有着重要意义,但不被他们重视的细节。如对《跳水》的阅读,学生只满足于知道了猴子把帽子挂在最高横木的一头这一事实,而不去仔细分析作者是怎样写猴子挂帽子的,为什么要具体写出“猴子把身子尽量伸直,用后脚钩住绳子”这一细节,这和孩子必须放开桅杆,走上横木取帽有什么关系。如果不提醒学生仔细阅读思考这一细节,学生对孩子取帽的困难就会理解不深。此外,对有些次要内容的分析也不能忽视。如《黄河象》一课中,有一处叙述众象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吓得四散逃跑的情景,只有两句话,一个小段。学生在阅读时,往往会忽略。我启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小段,和下文有什么关系?经过思考,学生明白了,一是要交待清楚其他象的下落,一是说明为什么只发掘出一头大象骨架的原因。注意引导学生细致分析这类问题对养成思维的严谨性很有好处。 2 教学生在阅读中运用联想的方法,把新知识同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这样做,比较易于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新知识一般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获取。学生没有相应的知识,就无法进行思考。因此,我注意指导学生自觉地从多方面联系已有的知识,思考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新旧知识的接触点越多,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在字词方面,我常要求学生用已经学会的词语来理解概括新课文的内容。当学生从他们头脑中储存的词汇中寻找到正确的、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某一思路时,就在进行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当联系已有知识进行思考,逐渐成为他们的自觉活动时,他们会认识到积累知识的重要,就会积极地记忆和储存知识,从而提高了自学的积极性。此外,还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感知与文章的内容挂起钩来。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思考,能减少他们不知从何想起,从何学起的困难。 3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 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对事物的好奇心引起的。当他们对未知的事物感兴趣,产生了求知欲时,便会开动脑筋提出问题,再去解决问题。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稳定的,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要靠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在教学中,老师的提问对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践,体会到最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是:第一,当学生认为对文章内容理解得差不多了,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提出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第二,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提出能起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如《老水牛爷爷》一文中,学生不懂为什么要写老人酷爱养狗。我没有直接解答,而是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有这一段与没有这一段表现人物性格上有什么不同。在这一指点下,学生用比较的方法,理解了作者安排这一内容的意图。第三,当学生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提出能引起争辩的问题,可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第四,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我从另一个角度提出学生没有想到的问题,使他们感到有兴趣而积极思维。 五、加强预习和课外阅读指导,把课前、课上、课后连贯起来成为连续不断的教学链条 在语文教学中要抓好“双基”,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巩固、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就必须使学生有相当的独立实践机会。预习和课外阅读就是很好的机会。 每学习一篇新课前,我先提出一些问题和要求,让学生去预习。预习结束后,他们会提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再带着自己的问题,在老师引导下去解决。这样,就能较好地做到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教师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 为了使学生在阅读课外书时能保持浓厚和持久的兴趣,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我首先教育学生认识阅读课外书的重要性,同时教给他们一些有关的知识,提出一些要求。比如关于一本书的知识,构成一本书有哪些部分,各有什么用处。读时要使用工具书,要注意看书中的注释;关于时代背景、地理环境有不理解的可查看有关的参考书等,培养学生有认真阅读的良好习惯。 以课堂教学为主,把课前预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体现了学生认识过程的两个转化,即由不知转化到知(或由旧知转化为新知),再由知转化为用。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在这种“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坚持不懈地研究教学,改进教学,认真地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求得一些科学的结论,教学质量才能较快地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30
自学能力都是培养的 不懂的都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中专里面的学习气氛是不怎么好 所以得自己自励 课后多自习 多去图书馆看书学习 或者在外面报些培训班 这样可以 培训班里面都是想学习点东西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