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阐述的具体例子

如题所述

《平衡》编导阐述(作者:彭辉)
我在《平衡》里没有片面地把"西部野牦牛队"塑造成完美的英雄,因为我与他们相处了三年,因为我是一名记者,是一名以事实说话的纪录片工作者。
许多人把"西部野牦牛队"神话了,甚至成了"西部工作委员会"的代名词。事实上,"西部工作委员会"才是这个环保组织的正式名称,是经中共青海玉树州委批准成立的基层组织。"西部野牦牛队"只是该委员会的一个赋有民间特色的称号。
可可西里是我国最大的无人区和最佳原始状态的自然区,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常年高寒冷,绝大部分属常年积雪的永冻区,年平均气温在零下四度以下,冬季最冷可达零下40度!环境极端恶劣,是我国著名的"生命禁区"。 然而,恶劣的气候却进化出了藏羚羊等一批珍贵野生动物,但在利益驱使下,藏羚羊又成为了盗猎分子疯狂捕杀的对象。 为了保护可可西里地区矿产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经中共玉树州委批准,治多县于1992年决定成立中共治多县西部工作委员会,索南达杰被任命为书记。
1994年,索南达杰牺牲。第二年,时任玉树州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的扎巴多杰主动要求辞职,重新组建了西部工委,他把巡逻队叫作"西部野牦牛队",他希望队员们像野牦牛一样成为其它动物的好朋友,在遇到盗猎分子时又异常勇猛、顽强、耐劳。
"西部工作委员会"所属的治多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财政极其困难,全县干部职工的工资都无法保证按时发放,更不可能给经济十分窘迫的巡逻队多少经费。而每次进山巡逻都要四、五万!1997年5月,青海省野生动物保护办公室解决了办公经费1万元。 1998年5月,国家林业局濒危动物管理办公室解决了7万元的活动经费。即使如此,队员们少得可怜的一点工资也经常是一拖再拖。
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队员文化素质偏低,加上地域相对封闭等客观因素,使巡逻队在勇敢、敬业的同时,也缺乏一定的科学管理,让我感觉他们刚毅、顽强,有激情,又不太规范。我想,在那样的地域环境和工作条件下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也没有成为我片面创作的理由。在《平衡》里,我采用了"真实电影"的创作手法,不用一句解说词,把我捕捉到的情节尽可能地保持原貌,客观地呈现给观众,让观众看到这支名扬国内外的武装巡逻队的真实。
需要我们注意到的是,在可可西里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在队员们每人每月只有200多元工资的情况下,"西部工作委员会"的成绩是显赫的,受到中央有关部委领导,以及国内外环保组织的的高度肯定。据我初步了解,西部工委在1995年9月至1998年9月的三年中,共破获58起盗猎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250名。其中,因武装拒捕当场击毙3人,缴获各种枪支60余支,子弹20余万发!缴获藏羚羊皮3307张,!
"西部工作委员会"先后在"青海省野生动物管理会议"和"西北五省区野生动物管理工作会议"上被评为先进集体;受到原国家林业部公安局通令嘉奖,并荣立集体三等功。
《平衡》应该是一个试图寻找生态平衡、人文平衡的过程,是在尊重历史的客观原则上的一次真实记录。历史会证明一切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