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份《金砖之国》观后感,有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5-24
这个片拍的非常好,一拍出来我们都在看。我看今天从高校来的不是特别多,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搞国官的人都在看。
  我其实看是从这个歌开始的,《天地鉴》,听到这个歌的时候感觉到非常强烈的历史感,用一种非常宏大的沧桑感,所以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大家来看这个电视片,看了以后的感觉和看《大国崛起》,这两个片子在国官学界看的都很多。有着相似的感触,觉得很震撼。我们也在一起谈论,说为什么这两个都很吸引人,《金砖之国》这个片子大家也觉得拍的非常好,我们也和学生们一块讨论。最后,大家都有一个体会,就是它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
  我们再想一想,它怎么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呢?大家在讨论,我在这儿代表他们说一说,它很真实。说实在话,现在国内各个行业假的东西都不少,而这个片子给人第一个印象,它真实的、客观的讲述了这些国家的发展,他们的崛起。这个发展的原因、崛起的原因,带来的痛苦,面临的问题。它立刻于它的真实抓住了观众,所以不仅仅是一般老百姓看,我想在学界很多人也在看。
  第二个,大家觉得它很理性。中国现在发展到这个阶段,金砖国家发展到这个阶段,应该说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我们需要对我们的发展进行理性、睿智的分析。这个分析在学界可能是更枯燥的学术语言,更冷峻,而这部电视片反映出来的是由深到浅,深刻的分析支撑着一个委婉的故事,所以这一点是很受大家赞赏的。在这些分析之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阶层都在谈论着自己国家发展的历史,比较着发展的历程,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能够抓住人心。所以这种睿智的分析,从《大国崛起》到现在《金砖之国》都反映出来了。现在我们确实非常缺乏好的纪录片,不是说只有娱乐片大家看,而是因为纪录片满足不了大家,很多纪录片非常之平庸,抓不住人的眼球,更抓不住人心。
  第三个,在里面有道理。我们在说到、讨论到《金砖之国》电视片的时候,大家觉得最深感受的是两个道理,一个是金砖之国的发展有高度的共性。其中有几个我没有看,因为到荷兰参加一个项目研究,这个项目研究是荷兰人发起的,但是专门请了金砖国家,每个国家一个代表。很有意思,不像一般的研讨会设议程,什么议程都没有,也就是大家讨论我们要讨论什么。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巴西、中国、印度、南非、俄罗斯,还有印尼,金砖五国再加印尼,也是发展中国家,大家想到的很多问题非常一致,不是说具体问题,这些国家都有很大的分歧,但在整个理念上很一致。这是这些国家的共性,他们发展的阶段、面临的问题都反映了这些东西。但同时,这些国家的发展模式绝对不是一样的。我们看到这个片子里面,谈印度,一般发展中国家开始发展是从低端起步的,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制造业等等,但印度恰恰是从IT产业开始的,INFOSYS这样大的公司,和中国发展道路不一样,它也成功了,所以立刻给人展现出经济发展模式背后的道理。当今世界是多元的,这是道理,要接受多元,承认多元,发挥多元的优势,这是我们看到的。片子后面告诉大家的道理,虽然是在讲一个很吸引人的故事,但这个故事时刻推动着你在思考。
  最后,这个片子给人一种很亲切的感觉,没有很强的教化意识,没有很强的宣传色彩,采访的人,从国家领导人到部长们,也到平民百姓,我们看到南非,刚才播了一段是莱恩的例子,非常有说服力。大家都知道《肤色》的电影也是很有感染力的电影,很亲近,一下子让人觉得不是一个在教育我的东西,这是一个在和我对话的东西。
  所以从这几个方面,我感觉到这部片子确实是非常成功的一个片子。我从内心,对所有参与人表示祝贺,中央台有外交学院不少学生,财经频道也有我们学院不少的学生,我也为他们和大家共同的努力感到高兴,也感到骄傲。谢谢大家!

央视2台记录片《金砖之国》的印度篇这两天看了,整体上感觉它像一个艺术品。好久没有看到这样新颖的电视片了,它多方位地展示印度的历史和现况,让许多故事浓缩在一小时中。解说员低沉柔和的声音似钟声掠过古老的大地,主题曲的旋律从容飘然,镜头有时拉到500米的高度,观众乘歌声的翅膀纵横天地间。
对尼赫鲁、甘地等人的配图解说,让我对人物接近了解--- 此前我对印度的了解基本来自道听途说。“不可思议”是该篇1的题目,自然让观众发现了该国的不可思议之处——节约和信仰自由好像是人的灵魂的基本要求。
河流污染现在在整个亚洲比较明显,印度也不例外,我们看到他们的圣水恒河上泛起的黄色污染带---无论是好是坏,节目就像父亲给孩子讲的故事那样真实、娓娓道来。
就国土面积而言,印度的人口实在是太密集了(12亿),而且好像集中在沿河地带;想象中,如果到印度旅游,会否产生水泄不通和拥挤的感觉。印度人以素食为主——这样我觉得蛮好的,这样翔实的介绍让人对该国产生了亲切感。虽然记忆中60年代印度在中国边境搞冲突袭扰----但千百年的沧桑时光里中印关系总体是平和的,这也许是由于喜马拉雅山的阻隔,或因历史上印度自身一直没有完全地统一过(这点影片有提示)。
种姓制度是愚昧落后的,在外国留学过的部分印度人意识到了这点,而现代化又使种姓制度有所淡化——听到这种介绍让人感觉到社会还是会进步的。电视介绍了印度人心目中低种姓的英雄----那个名字比较难记,不过给人印象深刻。无论是种姓制度,还是家族世袭,亚洲各国大多保留着一些封建的东西。
昨晚的又一集从另一个侧面介绍了印度,就是新的国策和经济建设,印度全球化的魄力和发展程度,超过了一般人的想象。它国际化强的企业主要是IT业。而中国的制造业更强,比如机械、纺织、矿山、汽车家电等,也许中国人觉得制造业更有分量吧。
《金砖之国》的摄影艺术好,摄影是有文化底蕴的;该片插曲《天地鉴》是著名剧作家喻江作曲填词——灵动好听!《金砖之国》的风格很有特色,它在轻松的介绍中,实际的掂量了一些我们应该取舍的东西,让我们像幽灵似的进入这些金砖之国,触摸它们宝贵的东西,看历史风云画下的色彩之笔。

没有看该记录片之前,我只懂“金砖五国”包括了中国、俄罗斯、印度、南非和巴西,但是对其成员的历史和国情等方面都了解不多。《金砖之国》让我认识了“金砖”,读懂了“金砖”,深刻地感受到世界各角落正在发生的巨变。
这部纪录片分为九集,每集45分钟,分别详细地介绍了除中国外其他四国的概况(我也很纳闷为什么没有拍中国),可谓“浓缩就是精华”啊。它是央视继《大国崛起》、《复兴之路》、《公司的力量》、《华尔街》之后的第五部力作,历时15个月才完成。片中那洋溢着异域风情、壮阔优美的画面,那散文诗般凝练的解说词,那令人扼腕慨叹的历史沧桑,那崛起的经济,那悦耳的背景音乐和豪迈的主题词,无一不令人震撼。它兼具纪实性、开创性、可视性和全面性,是一部连接历史与未来,体现现在,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思考的鸿篇巨制。由于“金砖国家”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不长,对于金砖现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这部片给我们提供了了很好的材料。可以说这是中国观众深入了解金砖国家和世界发展动态的“一扇窗”。该片通过对金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民生民情、历史变迁和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方面的介绍,系统地阐释了金砖国家在全球化、区域经济化背景下参与国际分工及其所扮演的角色。该片的描述很客观、理性、全面,资料丰富又详实。它生动地展示了当今世界格局演变过程中,金砖国家崛起的历史脉络、经历的过的困难和低迷期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资料中我们不难发现,金砖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说:都有巨大的人口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及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潜力;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都有过一段被殖民的历史;在历史的艰难时期都有伟大的领袖挺身而出,肩负重任,大胆创新地实行改革,如中国的邓小平爷爷,南非的曼德拉总统,巴西的卢拉总统和卡多佐总统,还有俄罗斯的普京和梅德韦杰夫总统;各国都致力于打造一个“硅谷”:中国的中关村,印度的班加罗尔,俄罗斯的斯科尔科沃,巴西的坎皮纳斯。
“金砖五国”的国土面积总和占了世界的28.8%,人口占了世界的42.88% 。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2014年时,金砖之国在世界经济增量中的比例将达到61%。这个团体在全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着国际秩序朝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金砖各国应求同存异,优势互补,互相借鉴,加强合作,这样才能实现共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正如该记录片的总顾问 陈雨露先生所说:“金砖之国更贴近之国。”是的,透过该片,我们更好的了解了世界,也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和借鉴他国的成功之道,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使我国屹立于世界而不倒。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应如此,了解他人,取长补短,剖析自我,反省自己,关注国内外最新态势,把握个人发展机遇。《金砖之国》启迪我们如何将自己打造成“金砖”,如何更好地体现我们的含金量。是金子定要发光,“用年华赋春秋卷”,希望每个人都可以书写自己最绚烂的人生。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