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如题所述

一、天人合一思想溯源
天人合一思想从我国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当时主要是指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为能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天人合一,我们首先要对自古至今的天人关系做一个大概的了解。下面是摘抄于周桂钿所著的《中国传统哲学》一文中有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演变。

1、 天命论

最初,人们观察天象变化,产生了时间观念。但许多自然现象,如星陨日食、打雷闪电、刮风下雨,都是奇异的变化,或有巨大的威力。人们对这些现象不能解释,便产生了畏惧的心理。有些思想家就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提出了天命论。天命论认为天是主宰一切的至上神。它是有无比威力的,它派它的代理人,也是它的儿子来统治人间。这就是人世间最高统治者――天子。天命论要求人民绝对服从天子,因为天代表上天的意志。谁违背了天子的命令,就是违背天意,那就要受到上天的严厉惩罚。
2、 天人相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世间真象了解逐渐深入,就意识到,并不存在天命,天行有常,不为桀存,不为纣亡,好人并不能安享天年,坏人也可以寿终正寝,于是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说,任为天人并不相干,人应努力把握自己的命运。

3 天人感应

在封建时代,帝王的权力无限的高,天人相分之后,他们就更不受什么约束了,往往胡作非为,给国家、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了能够对他们产生一些控制,西汉初期的董仲舒推出了天人感应说,其目的是告诫帝王,人间的一些灾象正是天意对他的警示,申天以屈君,达到约束帝王的目的。

4 天道自然论

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人们观察到的天象,包括日食月食,都能用盖天说来解释,从而人们认识到,天象变化是有规律的,并不会给国家带来什么灾难,而东汉时的王充就是从这里体会到天是自然无为的,从而形成了天道自然论。王充按照盖天说的观点,认为天是一块固体,在八万里的高空上不断旋转着。天是自然物,没有意识,所以也就不会跟人产生精神感应,从而明确的否定了天人感应论。

5 天人交相胜

在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认为一切物都有自己的作用,天和人一样,也有各自的作用。而天不能制订礼仪,人不能更改四季,这就是天人不相预;在自然方面,天胜过人,在社会方面,人胜过天,这就是天人交相胜。自然界要有人来治理,人又根据万物的自然本性来治理万物。因此,天人关系除了交相胜的一面,也有还相用的一面。总之,天与人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为用。

6 天人合一

天和人是怎样走到一起的呢?开始可能只是用于比喻,《易?象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说天象运转很快,君子也要相天一样,自强不息。而在《易?系辞》上更加扩大了,认为圣人在各个方面都和天相应,都效法天。为了说明天人关系,《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在这里,天地从来就有,后来派生出万物和人,人既然是天派生的,因此就要像天、则天、顺天、应天
北宋张载认为宇宙的本体是气,天地和人都是气聚而成。天人合一,一就是气。气处于安静的时候,没有形体,也无法感觉,这就是太虚,天。所以叫“无感无形”,人和物接触产生感觉,物为客形,对物的感觉为客感,张载说:“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唯尽性者一之。”天是太虚,是无法感觉的无形的气,世界万物(包括人)都是气聚而成的客形,是可以感觉的。尽性者,指透彻了解事物本性的人。也就是说不管事物能否感觉得到,只要透彻的了解了事物的本性,就会知道世界是有统一性的,万事万物都是一回事,既天人合一。

程颢说:“人与天地,一物也。”又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现代大哲学家张岱年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谓‘天人合一’,最基本含义就是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天人合一的命题是基本正确的。”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在自然界中生活,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因此,天人合一说有一定合理性。现在有全息论,认为部分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据此,一个细胞包含一个人的全部信息,一个人包含整个环境的信息,那么,人与天的合一就可能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得到证实。

以上是周桂钿先生有关于天人思想演变过程的论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通过对天的不断观察与研究与探索,从当初被天所奴役、所桎梏的天命论,再到敢于胜天,用天的思想,不断的将自己从天中解放出来。而最后人们发现,人原来与天本身就是一回事,大家都是平等的,人要想过的好,就是要与天同一。只要能完全的把握自然运动的规律,那么就可以把握自身的命运。

周桂钿先生此书著于1989年,当时的全息论还只是一种推测,15年后,以它为指导的基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人们只需撷取动物的一个细胞,就可以复制出一个活生生的动物。正如周先生所预言的那样,“使天人合一思想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得到证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19
天人观的一脉赓续与创新发展
——从“天人合一”到“天人互泰”
“天人合一”思想,是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源泉。而当代“天人互泰”理念,则是“天人合一”的一脉赓续,是中华文明的崭新绽放,其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真善美”的辩证统一。
“天人合一”之“一”,即元、始。“一画开天”、“一也者,万物之本也”。“唯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天人合一”,源于古代庄子《齐物论》中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观点。认为人与天地是同源一统的有机结合体,蕴含着人与万物同构、同体、同象、同理、同律、同心、同气……等关系。其思想核心:万物合一。而正式使用“天人合一”一词,是北宋思想家张载在其《正蒙·乾称篇》中。此外,中国古代天人观还有“天人合德”“天人之分”“天人感应”“天人交相胜”等。
“天人互泰”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即天人和谐共生关系。“天人互泰”之“泰”,即“安宁”,“泰,通也”,也作“极”、“太”。《易经》中“泰”卦,是阴阳和谐、包容一体的完整结合。“天人互泰”一词,源于当代梁缺《天人互泰》中的“与天为善,其趣无穷;与地为善,其益无穷;与人为善,其乐无穷。天人互泰,方存浩长”。其思想核心:万物互泰。
天人互泰理念,彰显人与自然关系合规律性的“真”。它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坚持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有机统一,反对人们将自然和人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要求人与自然实现“互泰”为理想目标,避免人与自然在“互害”及“征服与报复”中两败俱伤,保障人与自然在共生中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天人互泰对人与自然关系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天人观本真的最高体现。
天人互泰理念,展示人与自然关系合目的性的“善”。它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伦理关系紧密结合一起,体现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在探究人与自然关系上,以取法天道,合乎自然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倡导人们应持仁德之心,与自然万物始终保持着友好善良关系,突出了人与自然双向互动的至善境界。
天人互泰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关系合社会性的“美”。它将人与自然关系的“中和、平衡、对称、协调”之美融为一体,是一幅大自然美好画卷,是美的最高境界,反映人们对社会价值的共同追求,并给人类文明体系提供了良好条件。其理念将为人类共建地球美好家园注入精神活力。
“天人互泰”是以“天人合一”理念为基石的新构建,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脉的新发展,它着重探究“互泰”思想及“因果”循环,强调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突显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是对天人关系理论的新贡献。(文/啠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