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人合一思想溯源
天人合一思想从我国
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当时主要是指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为能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天人合一,我们首先要对自古至今的天人关系做一个大概的了解。下面是摘抄于周桂钿所著的《中国传统哲学》一文中有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演变。
1、 天命论
最初,人们观察天象变化,产生了时间观念。但许多自然现象,如星陨
日食、打雷闪电、刮风下雨,都是奇异的变化,或有巨大的威力。人们对这些现象不能解释,便产生了畏惧的心理。有些思想家就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提出了天命论。天命论认为天是主宰一切的至上神。它是有无比威力的,它派它的代理人,也是它的儿子来统治人间。这就是
人世间最高统治者――天子。天命论要求人民绝对服从天子,因为天代表上天的意志。谁违背了天子的命令,就是违背天意,那就要受到上天的严厉惩罚。
2、 天人相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世间真象了解逐渐深入,就意识到,并不存在天命,天行有常,不为桀存,不为纣亡,好人并不能安享天年,坏人也可以寿终正寝,于是
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说,任为天人并不相干,人应努力把握自己的命运。
3 天人感应
在封建时代,帝王的权力无限的高,天人相分之后,他们就更不受什么约束了,往往胡作非为,给国家、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了能够对他们产生一些控制,西汉初期的
董仲舒推出了天人感应说,其目的是告诫帝王,人间的一些灾象正是天意对他的警示,申天以屈君,达到约束帝王的目的。
4 天道自然论
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人们观察到的天象,包括日食
月食,都能用盖天说来解释,从而人们认识到,天象变化是有规律的,并不会给国家带来什么灾难,而东汉时的
王充就是从这里体会到天是自然无为的,从而形成了天道自然论。王充按照盖天说的观点,认为天是一块固体,在八万里的高空上不断旋转着。天是自然物,没有意识,所以也就不会跟人产生精神感应,从而明确的否定了天人感应论。
5 天人交相胜
在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认为一切物都有自己的作用,天和人一样,也有各自的作用。而天不能制订礼仪,人不能更改四季,这就是天人不相预;在自然方面,天胜过人,在社会方面,人胜过天,这就是天人交相胜。自然界要有人来治理,人又根据万物的自然本性来治理万物。因此,天人关系除了交相胜的一面,也有还相用的一面。总之,天与人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为用。
6 天人合一
天和人是怎样走到一起的呢?开始可能只是用于比喻,《易?象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说天象运转很快,君子也要相天一样,自强不息。而在《易?系辞》上更加扩大了,认为圣人在各个方面都和天相应,都效法天。为了说明天人关系,《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在这里,天地从来就有,后来派生出万物和人,人既然是天派生的,因此就要像天、则天、顺天、
应天。
北宋张载认为宇宙的本体是气,天地和人都是气聚而成。天人合一,一就是气。气处于安静的时候,没有形体,也无法感觉,这就是太虚,天。所以叫“
无感无形”,人和物接触产生感觉,物为客形,对物的感觉为客感,张载说:“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唯尽性者一之。”天是太虚,是无法感觉的无形的气,世界万物(包括人)都是气聚而成的客形,是可以感觉的。尽性者,指透彻了解事物本性的人。也就是说不管事物能否感觉得到,只要透彻的了解了事物的本性,就会知道世界是有统一性的,万事万物都是一回事,既天人合一。
程颢说:“人与天地,一物也。”又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现代大哲学家张岱年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谓‘天人合一’,最基本含义就是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天人合一的命题是基本正确的。”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在自然界中生活,要受到
自然规律的制约,因此,天人合一说有一定合理性。现在有全息论,认为部分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据此,一个细胞包含一个人的全部信息,一个人包含整个环境的信息,那么,人与天的合一就可能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得到证实。
以上是周桂钿先生有关于天人思想演变过程的论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通过对天的不断观察与研究与探索,从当初被天所奴役、所桎梏的天命论,再到敢于胜天,用天的思想,不断的将自己从天中解放出来。而最后人们发现,人原来与天本身就是一回事,大家都是平等的,人要想过的好,就是要与天同一。只要能完全的把握自然运动的规律,那么就可以把握自身的命运。
周桂钿先生此书著于1989年,当时的全息论还只是一种推测,15年后,以它为指导的基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人们只需撷取动物的一个细胞,就可以复制出一个活生生的动物。正如周先生所预言的那样,“使天人合一思想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