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经济的问题求救

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限500字)

  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兼论IT革命的地位和作用
  科技革命的概念及阶段划分
  1.科技革命的概念.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科学革命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手段和方法的重大发明和突破,即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上质的飞跃.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在时间上往往是交错展开的,社会发展中产生技术突破的需要,人们便会利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进行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和实践活动有能极大的推进科学的发展.二者的互动关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日益明显,为了研究上的便利,便将两个概念合起来称为科技革命.
  按照欧洲中心论者的观点,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内生地发源,发生于西方世界.这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什么是科学和技术 古代中国有没有科学和技术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算什么 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有没有贡献
  科学是建立在事实检验基础上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改造自然的手段和方法.按照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的观点,中国灿烂的文明中有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当然不乏具有革命性的科学和技术.中国在十六世纪以前已具有了较完备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沈括在1086年完成的《梦溪笔谈》有五分之三的篇幅记述了当时的科学成就,自然科学有数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冶金学,建筑学,生物学,农艺学,医药学等学科,人文科学有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可见科技知识之丰富.
  依附理论代表人物之一的贡得·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用大量的史实说明十五至十八世纪,中国及印度的技术和科学思想传播到了西方,并构成了西方世界兴起的重要原因.这需要我们重新认识世界经济史和科技革命的问题.
  2.科技革命的阶段划分.考虑到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在时间上的不同步,科技革命阶段的划分便以技术革命是否发生为标准,因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科学革命的成果仍要通过技术革命来体现.以16~18世纪西方世界的兴起为界,科技革命大体上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古代农业文明的科技革命和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科技革命.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扬弃,二者之间是继承和发扬的关系.根据李约瑟的研究,公元1世纪到18世纪,至少有26大项超前约十个世纪的技术发明由中国传到西方,而同时西方传到中国的技术发明只有4大项.这足以说明近代以来的科技革命是站在古代东方先进科技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
  古代科技革命由于本身零散的特点和缺乏资料,很难细分出阶段来.我国朱宁等学者在《变乱的文明》一书中提出,古代文明中有三个技术性标志:炼铁,造纸和印刷术.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古代科技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凝聚了古人的实践和智慧,并且构成了近代以来科技革命的重要基础.
  近代以来科技革命按传统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次科技革命,又称为产业革命或工业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前后开始,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从20世纪40 年代开始,以电子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
  科技革命影响世界经济的范式和规律
  1.技术—经济范式(tech-economic paradigm).范式(paradigm)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科学学专家托马斯·库恩在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本意是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演进方式.1982年技术创新经济学家G·多西将这个概念引入技术创新研究之中,提出了技术范式的概念.1983年,C·佩雷兹(C. Perez)在发表于《未来》杂志的论文《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结构变迁与新技术吸收》中提出了技术—经济范式这一概念.1988年,技术创新经济学家弗里曼与佩雷斯在合作发表的《结构调整危机:经济周期与投资行为》又发展了这一概念,认为其重要特征是"具有在整个经济中的渗透效应,即它不仅导致产品,服务,系统和产业依据自己的权利产生新的范围;它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济的几乎每个其它领域,即它是一个'亚模式'".我国学者王春法(2001)将技术—经济范式定义为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主导技术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生产的范围,规模和水平.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以相互关联的各种技术所组成的一个或者几个主导技术群构成了不同时代经济增长的技术基础;其二,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方式,轨道和规模也随着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一国乃至世界技术—经济增长范式的更迭.技术—经济范式变迁的过程就是打破常规和建立新范式的过程,而技术创新是技术—经济范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技术—经济范式的结构图标如下:
  图中的关键要素概念是由克 弗里曼等率先提出,并且有三个重要特征:其一,成本较低并且相对成本迅速下降;其二,在长期内几乎无限的供应能力;其三,在整个经济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关键因素即是所在技术—经济范式中科技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又决定着该技术—经济范式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因而在各种不同的技术—经济范式中居于核心地位.
  2.技术—经济—社会范式
  技术—经济范式有助于解释科学技术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但是局限之处在于只讨论了技术与经济两个范畴,而对社会变革没有涉及.这可能是因为在西方经济学家眼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是不会变化的.所以这一范式不能揭示技术,经济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可能揭示技术变革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深远影响.笔者在技术—经济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的技术—经济—社会范式.结构图标示如下页:
  这种范式可以解释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如果承认农业文明中有科学技术进步, 就应该说明科技革命如何使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说明这其中的变革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3.科技革命影响经济活动的深层规律
  经济活动是指人们以较低成本获得较高收入的生产和交换活动.技术进步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围绕人类自身的解放而展开的,这与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相一致的.首先是人类从自然界奴役的状态下解放出来,畜牧技术,农耕技术,医药知识,天文地理知识等使人类步入了农业文明,保证了人类的生存繁衍,并有了可以交换的剩余产品.其次是人的身体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解放.这个过程在农业文明时期便已开始,如轮子的发明使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极大地节省了人力;各种金属工具,刀具,机械的发明都使人类从笨拙的体力劳动转向技巧性劳动.在近代工业文明来临的前夜,人类的
  科学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人力也得到了很大的解放.近代以来的三次科技革命使这一进程加速.各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使人类掌握了超过自身无数倍的动力,实现了历史上无法创造出的经济奇迹.电的发明和应用不仅是一场能源革命,而且是一场控制技术革命的开始,微电子技术使生产可以达到自动化控制.如果说能源动力革命是人的体力的解放,控制技术革命则是人的神经指挥系统的解放.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的大脑的搜索和储存信息功能也会部分地得到解放,人们便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把精力集中与大脑的思考和创造发明,这将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随着每一层次的人的解放,便会兴起一个新的产业,经济便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农业,工业社会莫不如此.世界经济的萌芽,形成和发展也是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人的解放而逐步展开的.
  4.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
  1925年,前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在其著作《长波周期》中,研究了资本主义140年中36种价格,价值额和产品生产量指标的时间序列,提出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半世纪左右的长期波动, 从1780年到1920年共分为两个半长周期, 20年代正处于长波的下降波.这一理论被后来的30年代大危机所验证.他认为,经济长波的产生是因为主要固定资本产品更新换代在经济生活中所引起的长期平衡周期.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循环》中第一次提出,技术革新是资本主义经济长期波动的主要起因.他用技术革新来解释经济长期波动的理论被后人称为长波技术论.
  以熊彼特的长波技术论为基础,以西欧现代长波技术论为主体,由包括西欧大部分长波学者和美国一些长波学者形成了三大西方长波学派之首的现代长波技术论学派.这一流派高度强调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政府科技政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在这一流派中,英国克·弗里曼的劳工就业长波论,美国格·门施的长波变形模式论,荷兰冯·丹因的创新寿命周期长波论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长波理论.他们都把基础技术创新看作制动长期波动的主要杠杆和最根本原因.
  关于长波理论仍有很大争论,谁是谁非有待事实去验证.我的看法是,技术创新是经济长周期波动的首要原因.我的技术—经济—社会范式有助于说明这一点.
  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1.科技革命引起生产力诸要素变革
  (1)劳动资料的变革.劳动资料(主要包括工具,机器和设备)是人类劳动经验,技能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结晶.劳动资料的水平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显示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资料的性质,结构,功能等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以前的机器只包括工具机,传动机和动力机三个部分.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由于控制论,信息论和微电子学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机器系统的结构发生了质变,增加了控制机部分,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利用电子计算机还可以实现对生产运行的全程监控.另外,工业机器人进一步扩展了人类劳动的职能和范围.劳动资料变革的趋势是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
  (2)劳动对象的变革.由天然材料到各种金属材料,再到橡胶,树脂,塑料和化学纤维等新型材料.每一种材料的变革都能带来相关产业的兴起.例如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等.由于量子化学,结构化学和固体物理学的发展,人们对材料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微观层次.纳米技术将创造很多新兴的材料.劳动对象变革的趋势是日益人工化,合成化和微观化.
  (3)劳动者素质的变革.随着人类自身从体力到脑力的解放,对劳动者素质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靠体力和熟练劳动已不适应生产力进步的需要."蓝领"人数相对下降,"白领"人数相对上升的趋势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以适应更加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劳动者素质变革的趋势是日益专业化和智力化.
  (4)组织与管理的变革.组织与管理是一切具有一定规模的共同劳动的机构所具有的职能,它也是一种生产劳动,属于生产力系统的运筹性要素.现代化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发展到了很高水平,组织管理的科学化成为决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和管理中计算机及网络的使用,使管理可实现全球范围的高效运作.
  2.科技革命引起生产力内在结构的变革
  在生产力系统内部,科技,教育,信息,组织管理等非实体性要素的作用日益增大,而实体性要素的作用在相对减小.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也主要地依靠非实体性要素的改善和提高.科学技术已经成了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科技革命带来产业结构的变革
  产业结构是生产力的组织形式,是一个经济体所拥有的资源在各产业间的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
  各产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关系.产业结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其变化的基本特征,就是产业结构重心的转移.这种转移一般在两个层次上进行,即产业内部结构重心的转移和产业部门之间结构重心的转移.
  农业结构的进化
  农业中分化出了手工业,后来发展成现代工业,而农业本身也在科技革命和工业化的推动下发生
  着持续的结构性变革.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出现了农业全盘机械化,化学化,良种化和工业化的趋势,使农产品产量,质量以及品种数量等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畜牧业由于更适于高科技的规模化生产,其发展明显快于种植业,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肉蛋奶等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面向农业的服务业,农用加工制造业,石化工业,生化育种等行业蓬勃兴起,也大大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随着农业结构的进化,农业就业结构也发生着变化,农牧业人口不断下降,并向服务业和工业部门转移.
  工业结构的进化
  随着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工业结构也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第一次是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工业化,
  生产的纺织品主要是满足广大农业世界对衣着的需求;第二次是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主要是由于机器生产在轻工业中的扩展,推动着机械工业及为其提供原材料和动力的钢铁,煤炭,石油等重化工业的新技术群和产业群的兴起,有效克服了重化工业对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并推动了工业产业的高科技化.总的趋势是以轻纺工业到重化工业,再到高科技工业,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工业转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科技投资和治理投入大幅度提高,整个工业结构向自动化,高科技化,智能化发展.
  三大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
  在原始社会末期形成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和可以说是近代三大产业的雏形.历史上产业重心发
  生了两次大转移.第一次是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也就是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从原始社会末期到产业革命前期,农业一直是主导产业,产业革命后,工业产值和就业人口比重上升,上升为主导产业部门.第二次是由工业向服务业的转移,也就是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从战前起开始,并由于战后科技革命而大大加速.其基本特点是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急剧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由停止转为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迅速上升.这一过程以科技革命带来人的逐步解放的进程是相一致的.
  科技革命与生产关系的互动
  按照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科技革命与生产关系或制度之间仍然存在这
  样一种辩证关系.
  三次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三次调整.
  科技革命首先是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变革必然引起新兴产业部门的兴起,产业结构也随之发
  生变化,陈旧的产业及其生产关系的地位必然衰落,而新兴部门及其生产关系会占据主导地位,因而也必然到来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革.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机器大工业战胜了工场手工业,工业资本主义得到确立和发展;第二次科技革命是重化工业,飞机汽车制造业,电力通讯,军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群兴起,由于产业本身发展的需要,加速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第三次科技革命则促使高技术产业的崛起,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大量跨国公司的出现,同时大量拥有高技术的中小企业涌现,风险投资业蓬勃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呈现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中小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并存的局面,一方面通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传统产业推行全球化战略寻找市场,另一方面又保证了科技领先的产业的发展.
  制度对科技革命的重要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22
很好 很强大 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革命 促进了专业化 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工与合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