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如题所述

新课程十分强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获取和建构数学知识,情境的创设就是建立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密切联系。例如,利用调查家庭用水量、汽车载重量认识“吨”;通过汽车行驶的里程数、两地距离认识“千米”等。本册许多教学内容都是在前四册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本册教学要重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例如,在笔算教学方面,本册教材减少了例题,加大了教学步伐,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笔算过程和计算算理的理解。教学中应该体现这一变化。如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教材按照不进位、进位、连续进位安排了四个例题,开始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如例1的12×3,学生可能提出用加法算、把12拆成两个数分别乘3再相加的口算方法、用竖式计算等,接着引导学生将口算过程与竖式计算过程对照,理解1与3相乘的积与乘数十位对齐的道理。这时学生可能从高位乘起,也可能从低位乘起,可不作硬性要求。在后面学习进位和连续进位乘时,学生逐步体会到从低位乘起的优越性,从而掌握从个位乘起的计算法则。计算的算理和算法只要学生理解,不要过多地让学生叙述算理和法则,更不要进行根据算理和法则填空这类的练习。再如加减法的验算,过去是在加法和减法中分别进行学习,并且是直接告诉验算的方法。现在放在加减法之后,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索验算的方法。学生从一年级就进行过一图两式和一图四式的练习,在以后学习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中对加减法的关系已有认识,可以此为基础,观察加法算式各部分关系,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加法验算方法。有了加法验算的基础,减法验算的探索就更为容易了。

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与经验、知识背景与思维方法存在差异,探索的途径及结果必然存在差异。例如,第42页长方形周长的三种计算方法:①6+4+6+4=20(厘米),是依据周长的概念得到的;②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除依据周长的概念外,还利用了长方形的特征;③(6+4)×2=20(厘米),进一步应用了乘法的分配律。三种方法反映不同的思维层次。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性特征及思维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不要把固定的模式强加给学生。在本册教材中,许多内容都体现了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四边形的分类、周长的计算、时间的计算、加减法的验算等,教师要注意加强引导。同时运用合作学习方式,适时地组织学生开展交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5
用个位数与多位数由低位向高位乘,满十进一,满二十进二,满三十进三……以此类推。
第2个回答  2013-09-25
就是用乘法口诀
第3个回答  2013-09-25
按部进行乘法运算
第4个回答  2013-09-25
先乘个位,再十位、再百位,依此类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