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是我国古代什么朝的皇帝什么的陵墓

如题所述

兵马俑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陵的一部分,被誊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内,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修建。现已发现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近8000件。有车兵、骑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种,排列整齐有序。陶俑的形象各不相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1]
中文名
秦始皇陵兵马俑
外文名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of Qin Shihuang Mausoleum
出土时间
1974年春
荣 誉
世界第八大奇迹,世界文化遗产
目录
1出土过程
2俑坑介绍
▪ 建筑构造
▪ 分坑介绍
3陶俑形态
▪ 形态类别
▪ 文化研究
4修建背景
5保护工作
6影响成就
▪ 艺术成就
▪ 文化交流
7研究书籍

1出土过程编辑
1974年3月,在离秦始皇陵1.5公里的西杨村村南,村民杨志发、杨培彦等十几位在不长庄稼的柿林之上开始了抗旱打井的工程。当他们挖到2米深时,发现了红烧土块;3米深时,发现了陶俑的残断躯体;4-5米深时,发现了砖铺地面、铜镞、铜弩机,以及8个残破的陶俑。他们停下了工程,立即向当地主管部门汇报。随后文物考古专家赵康民一方面收集散失的文物,一方面作初步的清理。同时,新华社记者蔺安稳回到家乡临潼探亲 ,他将秦始皇陵发现大型陶俑的消息在《人民日报》内参上作了报道。李先念看到报道材料,当即批示:“建议请文物局与陕西省委一商,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好这 一重点文物。”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随即派有关专家来现场视察。
1974年7月15日,省文物局派出了秦俑考古队开赴发掘现场。随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的师生也前来支援,他们在965平方米的试掘方内清理出与真人真马相仿的陶俑500余件,陶马24匹,木质战车6乘和大批青铜兵器、车马器。通过试掘和钻探,一号兵马俑坑总面积14260平方米,内含陶俑、陶马约6000件。1976年,国务院决定在一号兵马俑坑遗址上建立展览大厅。1976年4月23日在展览大厅基建工程进行时,在一号兵马俑坑的东端北侧,又发现了二号兵马俑坑。接着 ,同年5月11日在一号兵马俑坑的西端北侧,发现了三号兵马俑坑。[2]
1986年考古专家对一号坑的中部和北部进行第二次发掘,面积也达2000平方米,后因故中途停止,原因不详,时间仅维持一年。 [3]
秦始皇陵兵马俑第三次挖掘
2009年6月13日,秦始皇陵博物院获得考古团队领队资质后,就启动了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本次发掘地点位于一号坑北侧中段,考古编号为T23方,面积400平方米。至2012年底,共出土战车2乘、陶马3组12匹、陶俑170余件、小件器物近400件(组);清理战鼓、箧(qiè)、兵器柲(bì)、弓弩、箭箙、韬等重要遗迹数十处。[4] 且在次挖掘中发现了大量彩绘的秦俑,并成功保存一部分下来。[5]

2俑坑介绍编辑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有三座,分别为一号坑、二号坑和三号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坐东向西,呈品字形排列 ,三座俑坑占地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
建筑构造
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用于墁铺俑坑底部的铺地砖,有大型条砖(长42厘米、宽19.5厘米、厚9.5厘米)、中型条砖(长41.5、宽14厘米、厚9.5厘米)、小型条砖 (长28、宽14、厚7厘米)、近似方形砖 (长29厘米、宽19.5、厚9.5厘米)、长方形子母砖(长27.4厘米、宽13.6厘米、厚7.9厘米)等,而以小型条砖的数量最多。砖多为青灰色,个别的为橘红色,表面饰细绳纹,质地坚硬,烧成温度在950℃-1000℃之间。三个俑坑用砖约为25.6万余块。大型条砖上发现有“左司空婴”、“右司空尚”、“宫水”、“都昌”等戳印文字。[1]
分坑介绍
一号坑
一号坑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坑,长230米,宽62米,四周各有五个门道。

秦始皇陵兵马俑景观(一)(20张)
坑东西两端有长廊,南北两侧各有一边廊,中间为九条东西向过洞,过洞之间以夯土墙间隔。这个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先锋。九个过洞内排列着战车与步兵的庞大主体军阵,每个过洞内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战袍,有的着铠甲,中间配有战车,每辆战车后有驭手一名,车士两名。

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俑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销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个个手执3米左右长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间隔在11条东西向的过洞里,排成38路纵队。南北两侧和两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为卫队,以防侧尾受袭。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轰动全球的奇迹。
二号坑
二号坑面积约6000平方米,由车兵、步兵和骑兵组成曲尺形军阵。

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16张)

军阵分为四个部分,曲尺形的东端:四边周廊内有172名立射武士,中间四条过洞内有160名跪射武士,为弩兵阵。曲尺形南半部,八条过洞内并排着八列战车,每列八乘,每乘车后有2-4名车士,无徒兵,为战车方阵。曲尺形中部:三条过洞内排三列战车,每列六乘,车后排列有徒兵和骑兵,是车、步、骑的混合军阵。曲尺形北部:共有三条过洞,每条过洞内有两乘战车,其后为八队骑兵,每队四列,为骑兵阵。
二号坑的四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密切联系,集各军兵种于一个阵列中。二号坑预计可出土各种武士俑1300余件,战车89乘,车马356匹,鞍马100余件。
三号坑
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呈“凸”字形状。出土战车一乘,马俑四件,武士俑68件。坑内陶俑以夹道式排列,它是秦军阵的指挥中心。1976年发现,1987年开放,规模最小,与一号坑距25米,东距二号坑约120米,三个坑呈“品”字状排列。它东西宽17.6米,南北长21.4米,平面结构“凹”字状,深5.2-5.4米,面积524平方米,仅相当于一号坑面积的3.6%,二号坑面积的6.7%。

3陶俑形态编辑
形态类别
秦俑坑中出土的陶俑可划分为四个级别:高级军吏俑、中级军吏俑、下级军吏俑、一般武 士俑。其区别主要表现在服饰冠带上。[6]
步兵俑
坑中步兵俑的数量最多,约7000件,以地位高低区分,有军吏俑和一般士兵俑两大类。军吏俑中又有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中级军吏俑和下级军吏俑的区别。一般士兵俑中又有轻装步兵和重装步兵的区别。区别上述各类俑的主要标志是冠饰、甲衣和履等。[7]
军吏俑
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军吏俑除了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更多的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
将军俑(高级军吏俑)
将军俑也叫高级军吏俑是目前所知俑坑中级别最高者。将军在战争中起举足轻重,因而秦俑坑中将军俑的发现也屈指可数。将军俑和军吏俑、一般士兵的最大区别是:将军俑头戴箸冠,军吏俑头戴版冠和云长冠,一般士卒则没有以上两种帽子,则戴介帻或束发挽髻。将军俑除具有以上特点外,还身材魁伟、高大,上身戴有领花、肩花。
  将军俑铠甲的形制基本相同,前身甲较长,下摆呈等腰的尖角形,下缘及腹下。后身较短,下缘平直,仅及腰际。铠甲似整片皮革作成,前身在胸部之下,身后在腰际嵌缀鱼鳞状的小型甲片。前胸和后背部份没有缀甲片,上面绘彩,并有几朵用彩带绾结的花结。甲衣的周围留有宽边,宽边上绘有精致的几何图案花纹,有的双肩有披膊,披膊上没有嵌缀甲片,有的双肩无披膊。
  将军俑穿的铠甲的主要特征是甲片小,制作精致,色彩艳丽。褐黑色的甲朱红色的联甲带,甲衣周围的花边在白色的底上绘着绚丽的几何形图案花纹。前胸及后背、双肩,有几朵彩色花结,华丽色彩,显示了等级的尊贵。雕塑家在塑造这种俑时,都在其额头上雕出一道道皱纹,显得这些将军是久经沙场,富有长期作战经验的将领。[8]
车士俑(驭手俑)
车士俑也叫驭手俑。车士,即战车上除御手(驾车者)这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车士,分别为车左俑(驭左俑)和车右俑(驭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右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左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战车上,除了矛御手和车左、车右俑外、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有高低之分,负有作战指挥的责职。
立射俑

秦始皇陵中各类兵马俑(12张)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登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此姿态正如《吴越春秋》上记载的“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势,与文献记载符合,说明秦始皇时代射击的技艺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种动作已形成一套规范的模式,并为后世所承袭。

跪射俑
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
武士俑
武士俑即普通士兵,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他们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阵之中。战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阵表,灵活机动;铠甲武士俑则分布于阵中。两类武士皆持实战兵器。
骑兵俑
骑兵俑出土于二号坑,有116件,多用于战时奇袭。由于兵种的特殊,骑兵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不同。他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衣服短小轻巧,一手牵马,一手持弓。二号坊出土的骑兵形象,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的骑兵实物。因而对研究当时骑兵服饰和装备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资料。
陶马
兵马俑坑中的每乘战车前都驾有四匹陶马。陶马的大小和真马相似,身长约2.10米,通高1.72米。四马的造型基本相同,均剪鬃缚尾,举颈仰首,张口作嘶呜状。中间的两匹服马双耳前耸,目光前视;两侧的骖马脖颈分别向外侧微微扭转。
秦俑坑出土的陶马,与秦始皇帝陵园内马厩坑出土的真马的体长、身高、身躯各部分的比例等基本相同,说明它们是以真马作为原型塑造的。马的主要特征是个头较小、脖颈短、头部宽阔,属于河曲(今甘肃洮河一带)马种。[9]
文官俑
秦始皇陵文官俑是兵马俑中的一个奇特种类,数量稀少。文官俑恭谦而立,低眉颔首,腰挂书刀、背背砥石,整装在岗。 文官俑位于6号陪葬坑,室内有12尊大型陶俑,其中有8尊文官俑,它们一个个头戴长冠,冠带系于颏下,带尾系成蝴蝶结。身穿长襦,腰束革带,下身着长裤,脚穿齐头方口浅履。 [10]
百戏俑
百戏俑是秦兵马俑的又一新种类,百戏俑坑位于秦陵东南部内外城间,北距石铠甲坑仅35m。截至2013年,百戏俑出土的陶俑个体在30件左右,大多还没有修复,百戏俑头部缺失,上身赤裸,腰系短裙,他的姿势也十分奇特,右手搭于左肘处,似乎正在进行娱乐表演。[11] 在2013年第三次挖掘中,新出土的五尊百戏俑中,其中3号百戏俑赤裸上身,身上缠绕着腰带;而被考古专家称作“泡钉俑”的4号百戏俑,没有俑头,举起的左臂已经折断,右手臂断裂,更为奇特的是,他的上身有序地装饰着圆形泡钉和几何纹样。[12]
文化研究
兵马俑不戴头盔
秦始皇的兵马俑有一个奇怪的共同点就是他们不戴头盔,而且铠甲也很简洁。2000多年前,秦国一位县法律秘书“喜”为探索这个谜提供了一条线索。“喜”曾经3次从军,他用竹简记录了秦军攻打邢丘时发生在部队中的案件:秦军在战前和战后,都要大量饮酒。酒使士兵有一种奋勇杀敌、建功立业冲动。而过于沉重的头盔和护甲妨碍了他们杀敌晋爵。[13]
兵马俑身涂紫色
在一个2017年之久的墓地里发现的8000个形态各异的兵马俑都是彩绘兵马俑,且大多数都有一种罕见的亮紫色。据科研人员结果发现,这是一种还未在自然界中发现的紫色颜料——硅酸铜钡,秦俑是最早使用它的实物,因此被称作中国紫。为了找出中国紫的真正来源,科研人员对此进行了研究,根据他们的研究表明,研究人员认为它很有可能是秦代道士们制作玻璃假玉时得到的一种“副产品”。
兵马俑手里无兵器
泥塑制陶工兵马俑一号坑先后出土了2000多件陶俑,步兵、战车等,形成了一个威武的军阵。但这些威武的士兵全都赤手空拳,手里并没有兵器。有专家分析表示,在秦末,与农民战争有关,不能说是项羽本人,但跟他是有关系的。再一个兵器历来被认为是国之重器,这些金属兵器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些兵俑手持的都是可以用于实战的兵器,而金属当时属于一种贵重而稀缺的资源,因此考古人员推断,当年盗掘兵马俑的人,在破坏了兵马俑后,把大部分兵器都拿走了。只剩下了一些青铜箭头和少量青铜剑以及部分铁质兵器,而兵器中的木质部分,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后,早已经腐坏。在第三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还在一号坑内发现了疑似的盗洞,这为曾经有人进入兵马俑坑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现场还发现了大量的木条、麻绳等物件焚烧过后留下的炭迹,这证明焚烧时间距离秦俑坑建成并不是太久,因为如果时间长,麻绳、木条等都会化为灰烬,难以成炭。根据诸多线索,有“秦俑之父”之称的袁仲一大胆推断:焚毁兵马俑的人是项羽。[14]

4修建背景编辑
秦始皇帝陵自赢政初即位时(公元前246年)便开始修筑,至完工历时约40年,用工达70余万人次。秦始皇帝陵主要由地宫、封土、城垣与门阙,各种陪葬坑、陪葬墓,各种附属建筑以及陵邑等部分组成。整个陵园设计缜密、规模宏伟、埋藏丰富。陵园整体布局,在继承前代传统葬制的基础上,又有许多创新。
秦始皇帝陵的修筑汇聚了当时众多能工巧匠,陵区内已出土的兵马俑、铜车马、青铜水禽、石铠甲、百戏俑等,均被视为那个时代的缩影。[15]
世界遗产证书和秦始皇像

5保护工作编辑
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秦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吴永祺说,兵马俑的保护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俑坑的保护,二是兵马俑彩绘的保护。
通体彩绘的秦兵马俑原来彩色已经大部分脱落,仅存留下局部的颜色残迹,而出土后这些颜色残迹对环境行为十分敏感极易起翘、剥落的情况。兵马俑彩绘损坏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经过2000多年埋藏以后,因长期遭受重土覆压和自然侵蚀,陶俑表面的漆层发生卷曲导致彩绘层脱落;还有一点就是,表面的原料层里所加的胶质,如动物胶、植物胶,出土后被氧化,也都迅速流失或老化,于是出现掉粉色情况。
针对这一问题,秦始皇陵博物院研究得出了两种方法,其中一种是在陶俑出土
秦俑保护修复工作一览表
的4分半钟之内,剥离泥层进行加固处理;然后,将陶俑迅速移到恒温恒湿环境,专业人员用很小的手术刀和极细的毛笔将彩绘表面的泥土一粒一粒地剥离。这样的话,为一只陶俑做完彩绘保护,需要整整一年的时间。运用这种方法,科研人员对10件新出土的武士俑实施了彩绘保护。经过近两年的观察,实施彩绘保护的这些陶俑彩绘色调稳定、自然,颜色鲜艳,效果良好。据此,中国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认定,这一科技成果在彩绘陶质文物保护领域中,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另一种办法则给那些色彩已经脱落的陶俑恢复颜色。古时秦人为了给陶俑着色,在陶俑身体和颜料之间涂有一层粘合剂,但经历了2000多年,粘合剂脱水破碎,附在上面的颜料也随着脱落。针对这一点,中外考古专家试用一种现代粘合剂涂在脱落的彩绘残片上,再用高能电子束辐射,使保护膜固化在陶俑身上,试验品经过数年的观察,彩绘色仍很稳定,视觉效果较好。[16]
此外,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及秦始皇陵周边地区,博物馆管理人员通过征地、搬迁居民等方式,建立起了3000亩左右的植被缓冲区,但是一些距离不是太远的工业企业所排放的废气等污染物,严重威胁着兵马俑的安全,经多方交涉之后,问题仍然存在。此外,长期以来,在兵马俑文物区内,存在部分游客乱扔矿泉水瓶、随地吐痰、胡乱触摸等不文明现象也是一大威胁所在。[17]

6影响成就编辑
艺术成就
这些陶人陶马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掩埋了20多个世纪,出土后,仍然保持了色泽纯、密度大、硬度高特点,以手敲击,金声玉韵,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当代的制陶工艺大师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至今仅能仿造一些简单的陶人。他们想要复制陶马,反复试验无一成功。秦代这种杰出的泥塑工艺和制陶工艺,使后人佩服得五体投地。[18]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它是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在艺术的殿堂里,秦俑以其庞大阵容——7000多名军人,600多匹战马,两万多平方米的面积,所闻名于世,如此巨大而又围绕着一个主题展现的艺术群雕,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秦俑不但注重整体艺术的渲染,而且更加注重个体形象的艺术刻画,注重写实艺术。它们当中有将军、士兵、驭手等各种军人形象。平均身高1米80,个个体魄健壮,容貌、性格、神态各具特色。但是由于匠技师夫们技艺高低不齐,秦俑中也存在少量表情呆滞、愁眉苦脸的形象,甚至身手比例失调的这种秦俑。
秦代艺术家这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秦国军队的强大威严,而且还证明了中国的雕塑艺术早在两千二百多年以前就已经成熟了。[19]
文化交流
自1976年3月起,兵马俑等一批文物随着各种专题的“中国文物交流展览”到世界各地巡回展览,截至2013年10月已参加81次展览。[20]
自1979年10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以来,截至2006年已接待中外游客5000多万人次,兵马俑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
下面简单列举一些名人留言:
1976年5月6日,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曾赞美秦兵马俑到:“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1978年9月法国总理希拉克曾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1987年9月5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参观完兵马俑后曾说:“能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1988年12月22日,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曾说:“来到了伟大的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历史文明地,我完全被感动了。在此地——西安,开始了中国和印度的友好交往,向你们伟大的国家和伟大的人民致敬。”
1995年10月05日,阿根廷总统卡洛斯·萨沃·梅内姆曾说:“这个陶制的兵马俑代表了中国,代表了具有悠久历史国家的巨大文化遗产,感谢中国人民为人类留下这份遗产。”
2004年02月26日,波兰参议院副议长达涅拉克参观完后,留言道:“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这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这是我在世界上所看过的最珍贵的文物。非常感谢你们能够给我们创造一个来参观的机会。祝万事如意。”2008年8月18号,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说:“二十年前来过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这次来到北京感受的是中国的现代文明,而来到兵马俑是感受中国的古代文明,这两种感受融合到一起,是非常有意义的。谢谢!”[21]

7研究书籍编辑

书籍
作者
出版社

《秦兵马俑》 袁仲一 三联出版社
《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 袁仲一 文物出版社

《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发掘报告(第一分册)》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编著 科学出版社出版

《文物巡展的实践与探索——“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实录》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著 科学出版社出版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上下)》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秦俑研究文集》 武伯伦、张文立 上海人民出版社
《秦俑研究文集》 袁仲一、张占民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辞典》 袁仲一 文汇出版社
《秦俑艺术论集》 田静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秦俑学研究》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秦俑学》 张文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秦陵兵马俑》 何宏 陕西旅游出版社
《秦俑百题》 孟剑明 陕西旅游出版社
《秦兵马俑坑》 袁仲一 三联出版社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秦兵马俑》 不详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1——2003》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22

    秦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秦朝的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的兵马俑坑内。

    历史沿革: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惯例开始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9年之久,兵马俑是修筑秦陵的同时制作并埋入随葬坑内。

    秦子婴元年(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难。据《史记·高祖本纪》、《汉书·卷一·高帝纪第一上》、《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等史籍记载,项羽攻入关中后,大规模破坏秦始皇陵,地面建筑毁于一旦,并挖掘了帝陵,兵马俑在这场浩劫中也损毁严重。考古发掘情况表明,一号俑坑和二号俑坑有黑色木炭遗迹,说明一、二号俑坑的塌陷都是因为被火焚烧后造成的。

    1974年3月,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农民,在陵东1.5公里的地方打井时,发现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经陕西省考古队勘探和试掘,兵马俑重见天日。

    1974年7月,考古工作者开始对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的秦代兵马俑坑进行发掘工作。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9年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开始第三次大规模发掘。

第2个回答  2015-04-21
兵马俑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陵墓,
第3个回答  2018-11-08
吉加油,吉,体积可以,了25年5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