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连横说秦惠王》中苏秦向秦王语言特色

如题所述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诸侯国之间关系错
综复杂,争城夺地的战争频繁发生,社会极为动荡不
安的时代。随着各诸侯国内部国力的消长和国与国
之间利益关系的演变,各国都在不断调整其外交战
略,以便巧妙地利用这种变化着的形势稳固和壮大
自己的势力,最终谋取“七国之尊”的位置“, 并天下,
凌万乘”。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 地势形便”的秦国
后起变法以致富强,打破六国均势局面。从此以后,
秦国以新兴力量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海
内,引起各国间更为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在这种七
国争雄,战乱不断的时势下,诸侯间的胜负在很大程
度上决定于武力,但也决定于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
横势力的消长。所谓“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
谋士(纵横家或策士) 这种特殊的知识阶层便应运而
生,一大批期望通过劝说国君采纳自己的施政谋略,
进而实现政治主张,达到功成名就目的的谋士们(也
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 便穿梭游说于各诸
侯国之间。或主张“连横”,即秦齐联横以各个击破
他国;或主张“合纵”,即东方六国纵向联合以共同抗
击秦国。许多谋士不辞辛苦,纵横捭阖,最终实现了
自己的政治主张,功成名就。苏秦便是其中最具典
型性和代表性的一个。《苏秦始将连横》一文中的苏
秦形象,既集中反映了战国时代谋士这一特殊阶层
人物的共同特点,但又因其坚毅、足智多谋、能言善
辩而表现得与众不同,是个性鲜明的“这一个”,对后
世知识分子阶层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影响。
首先,苏秦这一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战国时代
谋士们苦心孤诣、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虽然诸侯
国动荡纷争的时势为谋士们实现宏图大略创造了客
观条件,但由于谋士们大多出身寒微,地位低下,要
真正实现其宏图大略绝非一帆风顺,而是历经坎坷,
苏秦也不例外。他是东周洛阳人,曾在东方的齐国
拜师求学,跟随鬼谷子先生习艺,在外游历许多年。
可是他走了好多地方,人家却不肯用他。他先去请
求周显王,说明自己学过一些治国的本领,表示自己
一定全心为朝廷效力,并且在楚军经东西二周借道
去进攻韩国和魏国时巧妙地献上一计,请周王派人
替楚军加宽道路,结果暴露了楚国的军事企图,造成
威胁各国利益的局面,引起了楚与齐、秦两个大国之
间的矛盾,促使西周在军事上对抗,从而保护了二周
的安全。周王本想要留用他,可是周王身边的那些
大臣都嫌他出身贫寒,瞧不起他。苏秦只好离开周
王的朝廷。后来,苏秦到了秦国,那时秦孝公早已去
世,商鞅也被反对变法的贵族车裂了。秦、齐两个
“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双方力量
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秦齐两国都需要凭借他国力
量而暂时稳固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这种形势下,苏
秦抓住时机劝说秦王采纳“连横”的主张,可惜“黑貂
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连续十多次修书劝
说秦王而终未说服,只好“去秦而归”。秦王拒绝采
纳他的主张,不肯任用他的原因十分简单:不喜欢任
用外来的客卿。此后,他又在外游说两年多,去了好
多地方,衣服穿得破旧不堪,仍没有一处肯任用他,
只好硬着头皮回到家中。家人的种种表现,极为真
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世态炎凉。进了家门,妻子
仍坐在织布机上织布,嫂嫂不给他做饭,父母亲不愿
和他说话,甚至连侍妾都暗自讥笑他。但苏秦毕竟
是一个有抱负的谋士,面对家人羞辱的窘迫,他只怨
自己没用,不能使秦国接受他“连横”的主张,于是下
定决心发奋苦读,想通过努力学习,钻研兵书,丰富
学识,增强本领,重新寻求施展谋略的途径。为此,
他日夜攻读,甚至“头悬梁,锥刺骨”,经过一年多时
间,不仅通读了姜太公的兵书,而且读了一些医农经
济、古代法令、诏诰等典籍方面的书。同时,对各国
的山川、河流和物产等情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着
意揣摩天下大势,忽然一日豁然开朗,想出了“合纵
之策”。这是苏秦取得成功的一个转折点。可以说,
他身处逆境仍锲而不舍,潜心研读兵书、历史、地理
以求被任用的顽强奋斗过程是战国时代谋士们锐意
进取精神的集中反映,在古代和今天都具有积极意
义。
其次,苏秦形象既表现了谋士们审时度势、随机
应变的灵活策略,也反映了他们朝秦暮楚、立场不
定、追求功名富贵的庸俗心态。在苏秦这一人物身
上表现出对时势的洞悉和灵活机智的劝说技巧。他
凭借自己出众的辩才、广博的知识以及对各国国情
的洞悉熟知,在游说中从各国山川地形的险隘情况、
兵马物产的贮备状况出发,分析各国国势的优劣强
弱,帮助国君正确分析本国的综合国力,掌握国与国
之间形势的变化,看清由于秦国日益强盛对各国统
治构成的威胁局势,从而使六国国君能接受他“合纵
以抗西秦”的战略主张。进而又提出联合抗秦的具
体措施,终于逐个说服了六国君主,使各国结成抗秦
的“统一战线”。
值得注意的是,苏秦的政治主张一开始是“连
横”,即说服秦国采取联齐策略,以便各个击破其余
五国。在这一主张得不到采纳的情况下经过潜心研
读兵书,分析各国地形国力,又形成了联合东方六国
以抗击西秦的政治主张。这种前后矛盾的政治主张
从表面上看是苏秦个人主张的转变,实际上是六国
之间关系发生变化的必然选择。在“战国七雄”刚刚
形成之时,秦国凭借商鞅变法,国力明显强于东方六
国,国势日渐强大的秦国每时每刻都在企图吞并东
方六国,而函谷关以东的六国中可与秦国相抗衡的
只有国势相对较强且距秦国最远的齐国。从齐国利
益来讲,通过连横战略与秦国结成联盟,可以仗秦国
之势,使其他五国不敢轻易进攻本国。而从秦国来
讲,也可以通过齐国使其他五国受到牵制,便于一一
击破。因此两国都有“连横”的形势与意图,只可惜
秦王一意孤行而失去“连横”的时机。嗣后,东方六
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实力及在七雄中所处的位
置,越来越感到联合抗秦以免受其侵扰的必要性,从
而使苏秦的“合纵”之说具备了客观条件与实施的可
能性。做为一名洞悉时势的纵横家,苏秦当然要选
择最能实现自己主张的谋略。因此,这种前后截然
不同的政治主张表现在一个谋士的身上并先后付诸
实施就是合乎情理的。按照这种灵活机动、随机应
变的谋士策略,苏秦先后说服了燕文侯、赵王、韩宣
王、魏襄王、齐宣王和楚王,六国南北联合,将力量并
集在一起抵抗秦国。自然,苏秦便成了这个“合纵”
盟约的领导人,同时成为六国的宰相,挂六国相印而
位极人臣,权倾一时。六国之间的南北军事联盟确
实增强了抵御力量,秦国看到这种形势,有15 年之
久不敢窥视函谷关。应该说,面对强秦东侵的形势,
苏秦极力主张并实施联合抗秦的策略不失为明智过
人之举。
最后,苏秦在事业上的成败得失正是战国时代
政治局势演变、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生动折射。苏
秦在失意穷困潦倒之时,连自己最亲的父母、妻子、
嫂嫂、妹妹等都十分鄙视他,别人对他的冷遇和下视
也便可想而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他掌六
国相印,身名显赫之时,这些人物的趋炎附势。有一
次,苏秦回到北方的赵国向赵王复命,途中经过洛
阳,随行的车骑满载累累的军粮什物及贵重物品。
诸侯们各自都派来送行的使者,人数之多、阵势之
大,简直让人怀疑是帝王出行! 路过家乡时,他的兄
弟、妻子、嫂嫂都侧着眼,不敢抬头正视,弯腰伏地,
很恭敬地服侍他进食。苏秦笑着问嫂嫂:“为什么你
以前对我那样傲慢,现在却对我这样恭敬呢?”他的
嫂嫂急忙伏到地上象蛇一样以脸贴地,匍匐到他面
前向他请罪。这些生动真实的刻画正是封建社会人
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形象反映。透过这些前后对比
极为强烈的人物处境与形态刻画,就不难使我们想
象到战国时代众多谋士们如何在功名利禄的吸引下
苦心孤诣、殚尽竭虑地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而见
机而动、上下求索,极尽游说之能事。
虽然苏秦的政治主张几经磨难,费尽周折终于
实现,功名显赫一时,但他的命运最终还是随着六国
之间的政治利益的改变而发生逆转。苏秦想在六国
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其实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据史料记载,他奉燕王之命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
齐疲于对外战争,以便攻齐复仇。秦昭王约齐王并
称东西帝,他劝说齐王取消帝号,和越国李兑一起约
五国攻秦,赵封他为武安君。五国合纵攻秦,迫使秦
废帝号,归还了部分魏国和赵国的土地。齐国便乘
机攻取宋国。后来燕国大将乐毅联合五国大举攻
齐,他的反间活动暴露,被车裂而死。在诸侯国之间
关系不断发生变化,而六国各有其主、各怀政治目标
的情况下“, 合纵”虽然能缓解各国一时的生存与发
展危机,但终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六国与秦国之间
以及六国之间此消彼长、日益剧烈的政治危机。从
这个意义上讲,苏秦这一人物的悲剧性结局便是历
史的必然。
总之,对苏秦这一谋士形象的评析应该从战国
时代的特定政治、文化背景出发,结合现实的社会环
境,辩证地唯物地分析研究。既要看到他在政治谋
略上审时度势、善于调查研究、尊重客观事实的智慧
以及奋发有为、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对后代知识分
子的影响等积极方面,也要看到他为追求功名富贵
等个人目的而朝秦暮楚、不择手段、不惜代价的功利
主义倾向等消极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研究
苏秦这一特定时代的特殊人物,对其作出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在对各类历史人物的评价中
获得某种教育和启示,发掘其现实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26
苏秦是战国时期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
他这个人既集中反映了战国时代谋士这一特殊阶层人物的共同特点,但又因其坚毅、足智多谋、能言善辩而表现得与众不同,是个性鲜明的“这一个”,对后世知识分子阶层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影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