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宋元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名族发展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科举制中央集权和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如题所述

1.科举制:
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度有积极意义: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科举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但到了明清时期,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文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2.中央集权: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在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
(1)自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经过历朝的完善、加强,明清时期极大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明初为加强君主专制,大力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取消丞相制度,制定《大明律》,设立内阁和特务机构,改设五军都督府。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实行八股取士。
(2)清代沿袭明制,后来增设军机处,成为权力中枢;大兴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这一系列举措,使封建专制统治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3.对外开放:
隋唐时期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成为周边国家乃至于亚非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所以汉唐元 各朝基本采取了对外开放的政策. 中外关系以互通使节,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主.
明清时期由开放到闭关自守.
原因: (1)明清时期中国的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腐朽. (2)外因是倭寇侵略我国东南沿海,西方殖民者的到来.
后果: 阻碍了我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几乎脱离了世界发展的 潮流,落后于西方,从而进一步受到西方的侵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11
隋文帝时废九品中正制,设进士科举人,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诞生。
唐太宗、高宗、武则天、玄宗逐步完善,考进士、明经诸科,武则天始设武举,唐朝为科举发展时期。
宋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宋代为科举全盛时期。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废进士、明经诸科,以八股取士,科举制度逐渐走向绝路。清朝更是变本加厉。 (科举制的变化)

趋势 皇权集中越来越强。隋 废周礼 三省六部
唐 三省六部 设刺史 检查百官
宋 集军权(设枢密院 练兵调兵分开) 集政权(三省三司 设通判 通判职能同刺史) 制钱谷(各州郡县交很多钱给朝廷 知自己留少量) 严格的考试选官
元 一省制 (累死皇帝)
明 废丞相 皇帝大权独揽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八股进士 东厂锦衣卫的设立
清 皇帝亲管“上三旗” 立南书房 设立军机处 (中央集权的变化)

、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前。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5、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对外政策的变化)
第2个回答  2012-07-11
科举制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科举制度完备: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
科举制度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科举中落与创新时期:
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宋代,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科举分为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相对较简单。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相对较严格。乡试、会试考获名单俱按种族分配。
鼎盛时期: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科举制度中的进士卷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第3个回答  2012-07-11
科举制:随创立,唐分设进士与明经,武则天开武举,宋发展,元分汉蒙而考,明八股开始,清沿袭。

中央集权:隋有三省雏形,唐三省六部,宋二府三司,元只留中书省,明设内阁,清设军机处。
总之是隋到宋不断加强,元稍弱,明清空前强化。

对外政策:隋唐开明开放,宋偏安但海上贸易繁荣,元兼容并包,明中叶实行海禁,清中期闭关锁国。大致越来越封闭。

唔,纯手打,不知道与你的问题是否相符。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7-11
科举制转成八股取士
外交又开放转为闭关锁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