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我的目的并不是真的想提问,只是现代化程度的发展太快了,有很多人都把过年当成了娱乐的理由而已;我想让大家都出点点子,还原一下曾经的乐趣。

你的家里有哪些过年的习俗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30

民俗二三事

详情
    官方电话
第2个回答  2008-01-30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进了腊月就是年”,这句话本身就是对于民众年节意识的提醒。集市上的烟花爆竹,熙熙攘攘的人群,各家户宰羊杀猪的操办……通过这些活动,年味越来越浓。到了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的时候,年节就算正式到了。
从除夕开始,是以家族为单位的祭祖活动。祭祖请神,还要用木棍把孤魂野鬼挡在外面,以免干扰人、神、祖先“团圆”过年的喜庆。俗话说,“接神越晚越好,送神越早越好”。接神越晚越好,实际上是要在大年三十晚上熬夜到子时,夜深人静更显真诚,而此际又是新的一年的最早一刻。在初二的大清早,就要把神送走。为什么说送神越早越好呢?这当然有一定的家族意识和迷信色彩。主要是怕嫁出去的女儿领着外甥等“外人”来走亲戚时,把“财运”带走了。这就是对家族和外亲的区分。
初二送神以后,实际上是宣告进入走亲戚的阶段。在我们山东普遍有“初二姥娘初三姑,初四初五看舅母”的讲究,这也意味着,在初五之前还是一个近亲之间的礼尚往来。
在老济南,初五是各家店铺开业的时候。虽然说俗话说“正月都是年”,但对商家来说,初五就要开始营业。因而也称“破五”,宣告自由自在的年节生活已经告一段落。从初五开始的整个正月里,一般只上半天班,是象征性的开业,但有象征性的意义,重要的人事去留就在这天决定。老板一定要在这天请雇员们吃一顿晚饭,而对其中某些店伙计来讲,就是名副其实的“最后的晚餐”。晚餐是很丰盛的,有酒有肴,肯定还要上饺子。如果老板夹起饺子往哪个店伙计碗里放,就意味着他明天不要来上班了。饺子过去又叫包子,人们便将初五晚上的这顿饺子戏称“滚蛋包”。在这一天,伙计们其实都非常紧张。
初五在传统节日中也是标志性的一天,又叫“送穷”。传说姜子牙早期很穷的时候,他的媳妇因为嫌弃而离他而去,后来听说姜子牙有封神之权,就要求姜子牙看在夫妻一场的面子上,给她封个神。姜子牙略带调侃地给她封了个“穷神”。“穷神”当然就有个穷习惯,只要看到破烂零碎的东西,就要不顾一切地走进这家来尽数拿走。所以人们在初五这天要把烟花爆竹这种碎屑打扫干净,以免“穷神”闯入家门。
过了初五之后,就是更广泛的社会关系之间的往来了,到了元宵节就是社区狂欢的时段。人们不再以家族为单位,而是如干姐妹、好哥们的三五成群地外出参加观灯、赏月、猜谜、走街、嬉耍等社区性的活动。很有点狂欢节的意味了。
第3个回答  2008-01-29
“进了腊月就是年”,这句话本身就是对于民众年节意识的提醒。集市上的烟花爆竹,熙熙攘攘的人群,各家户宰羊杀猪的操办……通过这些活动,年味越来越浓。到了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的时候,年节就算正式到了。
从除夕开始,是以家族为单位的祭祖活动。祭祖请神,还要用木棍把孤魂野鬼挡在外面,以免干扰人、神、祖先“团圆”过年的喜庆。俗话说,“接神越晚越好,送神越早越好”。接神越晚越好,实际上是要在大年三十晚上熬夜到子时,夜深人静更显真诚,而此际又是新的一年的最早一刻。在初二的大清早,就要把神送走。为什么说送神越早越好呢?这当然有一定的家族意识和迷信色彩。主要是怕嫁出去的女儿领着外甥等“外人”来走亲戚时,把“财运”带走了。这就是对家族和外亲的区分。
初二送神以后,实际上是宣告进入走亲戚的阶段。在我们山东普遍有“初二姥娘初三姑,初四初五看舅母”的讲究,这也意味着,在初五之前还是一个近亲之间的礼尚往来。
在老济南,初五是各家店铺开业的时候。虽然说俗话说“正月都是年”,但对商家来说,初五就要开始营业。因而也称“破五”,宣告自由自在的年节生活已经告一段落。从初五开始的整个正月里,一般只上半天班,是象征性的开业,但有象征性的意义,重要的人事去留就在这天决定。老板一定要在这天请雇员们吃一顿晚饭,而对其中某些店伙计来讲,就是名副其实的“最后的晚餐”。晚餐是很丰盛的,有酒有肴,肯定还要上饺子。如果老板夹起饺子往哪个店伙计碗里放,就意味着他明天不要来上班了。饺子过去又叫包子,人们便将初五晚上的这顿饺子戏称“滚蛋包”。在这一天,伙计们其实都非常紧张。
初五在传统节日中也是标志性的一天,又叫“送穷”。传说姜子牙早期很穷的时候,他的媳妇因为嫌弃而离他而去,后来听说姜子牙有封神之权,就要求姜子牙看在夫妻一场的面子上,给她封个神。姜子牙略带调侃地给她封了个“穷神”。“穷神”当然就有个穷习惯,只要看到破烂零碎的东西,就要不顾一切地走进这家来尽数拿走。所以人们在初五这天要把烟花爆竹这种碎屑打扫干净,以免“穷神”闯入家门。
过了初五之后,就是更广泛的社会关系之间的往来了,到了元宵节就是社区狂欢的时段。人们不再以家族为单位,而是如干姐妹、好哥们的三五成群地外出参加观灯、赏月、猜谜、走街、嬉耍等社区性的活动。很有点狂欢节的意味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8-02-01
过年由来- -

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压岁钱

贴春联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年画

守岁

爆竹

拜年

掸新

一般都在年底二十日或祭灶前后,家家选吉利日子,打扫门庭,上至椽瓦,下迄沟渎,所有屋角、栋边,都要用长竿扎上扫把,处处刷过,并洗涤所以用具,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也叫“掸新”。旧时,在苍南,长工回 家过年,故有“长年不吃二十四饭”之说。现在,每年农历二十四前后,仍沿袭腊月“掸新”风俗,全城开展以扫尘迎新为中心的清洁卫生运动。

吃分岁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至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称“分岁酒”。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吃时最讲究吉祥。一般席上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菜,叫“十全”。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落花生(谓结子)、柑桔(谓大吉)、鲤鱼(谓跳龙门)、豆腐(谓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的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此外,中间上的大菜中,决不能少了“芋”和“鱼”。温州方言,芋的谐音为“余”和“裕”,意思是说,吃了芋头,会使人明年家庭收支有余,逐步富裕。吃鱼,也是象征“年年有余”之意。席上第一个菜一定要是年糕,表示“年年高”(现在也有用“面条”,表示“长寿”),而最后一道菜必是“八宝饭”,象征“发财进宝”。

打开门炮、关门炮

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洪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如云锦,行程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

每年除夕入夜,家家户户也要放鞭炮,这叫“打关门炮”。

拜年的纸蓬包

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50年代以前,礼品比较简单,大都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故称“纸蓬包”,又名“高包”、“红包”。没包装礼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则根据所走的亲戚情况所定,旧时的南货店,每逢春节,买红包的人特多。从十二月二十起,没晚9时后,店员们就忙着包红包到深夜,每人还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当夜餐。生意好的话,要包到元宵节之后。有的店在一个红包内只装二十多个红枣。说来可笑,经过东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后,包破了,包中红枣被孩子们挖个洞摸着吃了,有时只剩一个,还在送来送去。

广州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以种花为业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更成为广州的一大民俗。每年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景,各大公园都在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扎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花市,售花赏花,人潮涌动,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广州新年派发"利是" 广州新春风俗,在人际交往中,必备"利是"。当然,所谓"利是",即为红包,亲朋相见,大人要给小孩"利是"。广州市民中,市民阶层十分讲究,要给双封,而内包多少纸币则不拘,但没有"利是"即为无礼,所以春节期间到广州人家里做客,要多带几个红包为好,免得麻烦。甚至商场门口,也会在金桔树上挂满"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亨崇说,早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君之前,福州人便开始为新年而忙碌。按福州人传统,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后便不杀生,所以正月要食用的肉类就得在这之前准备。家中妇女把杀好的鸡和猪吊在天花板上,等晾干后炖熟,放在瓮内用酒及多种配料腌制。

侯亨崇说,这样一瓮食品,不仅是团圆饭桌上的佳肴,往往还可以一直吃到正月底。

到了除夕,吃团圆饭前,福州人都要先祭祖,在众多祭品中侯亨崇对马蹄和年糕的印象最深刻。马蹄长在田地里,生命力很强,以马蹄祭祖,有希望祖先保佑有关人家后继有人的含义。

福州人的年糕跟本地市场常见的年糕不同,它的大小犹如一个托盘,口味也不一样,所以每年福州会馆都会替会员订制年糕,好让乡亲能品尝到别具福州风味的年糕。

祭祖时年糕得切片油煎,然后盛在盘里摆上供桌。福州人很重视年糕,除了祭祖,年糕也是团圆饭桌上的一道饭后甜品,即使不吃,饭桌上也少不了它。此外,红糟鸡、福州鱼丸和肉燕也是福州人团圆饭桌上的美味食品。

福州人还有一个颇有趣的年俗。吃过团圆饭后,父母都要用卫生纸替小孩抹嘴,意思是童言无忌,若小孩说错了什么话,希望神明不会怪罪于他。

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门拜年之前,必须先祭天,竹篾饭是必备的祭品。饭是盛在一个竹篾编的容器中,当中要插一朵纸红花,周围则插上筷子,有向天祈福之意。

根据传统这天福州人还要吃一碗太平面。那是用红糟鸡鸡汤泡的面线,面里还要加两个鸡蛋,现在也有人以鹌鹑蛋取代。顾名思义,太平面是吃平安的。

侯亨崇记得,福州人的元宵节也很热闹。游神是一大节庆,响彻云霄的鼓乐声,簇拥的群众,此起彼落的爆竹声,把喜庆的气氛推向最高潮。

古时候的书写方式是从右至左,竖写;如果写横幅,则是从右至左,横写。所以,按照传统,春联的张贴方法当然应该是当你面向对联时,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横批自然是贴在上面,注意,此时横批是从右至左,横写的。
上下联按照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声来区分,上联是以仄声(即第三或第四声)收尾,下联是以平声(即第一或第二声)收尾。但是,现在的书写方法改为从左至右,横写。所以,现在贴对联,先看平仄,再看横批。通过平仄判断上、下联之后,将上联贴在横批首字一方。如:横批为“风调雨顺”(左起),上联就应贴在左边;横批为“门临福五”(右起),上联就要贴在右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