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足就是“裹小脚”,裹脚对女子有什么影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2-05
缠足,亦称裹足,粤语中俗称紥脚,是中国古代一种对女童进行足部束缚的习俗,目的是使足部骨骼变形,形成尖小的足形,行走时只能以足跟勉强支撑。自清朝末期起,缠足逐渐被普遍视为对妇女的压制手段,并开始逐渐消失。关于缠足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是始于南齐,另一种说法是南唐李煜时期的窅娘以缠足之姿献舞,宫女们纷纷效仿。然而,这些早期记载大多难以区分是对脚小女性的赞美还是对足部装饰的描写。直到宋代,缠足才开始有较明确的记载,最初在妓女之间流行,之后逐渐影响到中上阶层的妇女。明清时代,缠足更逐渐普及至一般阶层妇女,汉族各地几乎都有缠足的风俗,但也有少数例外,如客家人因妇女有采茶传统,故不实行缠足。部分少数民族也受汉族风气影响而缠足。清朝建立后,朝廷多次下令禁止民间缠足,尤其是满族人,但由于这一习俗根深蒂固,成效有限。当时,无论男女,都认为小足为美,尤其对男性而言,小脚具有性的吸引力。例如,“三寸金莲”便是用来赞美女性脚美的词汇。关于小脚的审美,清代李渔的《香莲品藻》是最著名的审美著作,从形状、尺寸、装饰、气味等角度对女性小脚进行分类品评。缠足被视为良家妇女的标志,因此未缠足的女性在婚嫁上常遇到困难。缠足不仅强化了男女有别的传统规范,也使女性因行走困难而不易自行活动外出,通常需要乘车或乘轿,这进一步强化了当时男女分工的界限。清朝末期,缠足被知识分子视为中国社会落后的象征之一,认为缠足造成中国妇女的柔弱,进而影响整个民族及国家的力量,因此开始推行反缠足运动,成立许多天足会。辛亥革命后,缠足风俗开始从沿海大城市消失,并逐渐影响到内陆地区。缠足风俗的完全消失,最晚则在1940年代至1950年代以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