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外貌,主要事迹,性格特点

特征不用太仔细鲜明点就行
比如:吕布--方天画戟,赤兔马
先谢谢了 ( 有事件也行)但重点是人物啊

《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写的。章学诚在《丙辰杂记》提到演义时说「七分实三分虚」,演义里许多精彩的情结都是千古传说。
於颐和园的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壁画
放大
於颐和园的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壁画

* 桃园结义:正史并无写到三人有结拜,只提到情若兄弟。
* 名兵器:名兵器如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方天画戟、倚天剑等为虚构,用以描述人物性格。
* 张飞鞭督邮:为刘备所为。
* 曹操献七星刀:虚构故事,实是曹操认为董卓终必败,连夜遣逃回乡里。
* 陈宫捉放曹:陈宫在191年 开始跟随曹操,不是陈宫捉放曹操,应是另有其人。
*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事实上只有十六路地方军,包括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衮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和广陵太守张超,而长沙太守孙坚和曹操都不在名列之中,因为当时他们分别依附於袁术和张邈之下。陶谦当时有参加,贡献粮草金钱等。但未出兵。公孙瓒亦有参与连署,但当时正在对付乌桓而未出兵(疑派交情良好的当时知名义勇军领袖刘备‎代理)。;孔融当时正忙於对付黄巾贼;马腾当时虽尚未接受招安,但亦不支持董卓(朝庭)。
* 关羽温酒斩华雄:实是华雄死於孙坚乱军之中 。
* 三英战吕布:吕布被孙坚击退,而刘备军亦有参战。
* 连环计:《三国志》尚未记戴貂蝉之名,但吕布确与董卓婢女有染。不知是否为王允设计。而亦有不少为婢女实为王允养女,认同王允计谋并受王允之命。让王允以婢女身份上献於董卓府,挑拨董卓与吕布关系的史料记戴和说法,而史实上王允确实有挑拨董卓与吕布关系,并暗中联合吕布与诸大臣众将打败董卓。貂蝉在魏晋史上实为此婢女称号。
* 孙坚之死:不是在攻城时死去,是由於只带几名随从追击敌军,中了黄祖伏兵,中流矢死於砚山。
* 陶谦:陶谦为人与史实不符。
* 关羽张飞吕布与女性':传曹操与刘备联军围吕布於下邳,吕布手下秦宜禄关羽曾求曹操赐之妻给他,关羽也有七情六欲。
* 刘皇叔刘备:加强表达刘备是「捍卫汉室」和曹操是权臣滥权、霸朝篡国的「国贼」真象,并已有证据证明刘备和汉朝皇帝有亲戚关系。刘备为西汉皇族末流,但辈份未必比献帝高。
* 徐州诛车胄:刘备所为。
* 土山约三事:关羽是战败被擒,非有「土山约三事」。
* 赤兔马:赤兔马在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后来曹操送此马给关羽。
* 诛文丑:文丑死於曹军乱军之中。
* 孙策之死:遭刺客暗算不治,非于吉吓死孙策。
* 过五关斩六将: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没有经过五关,而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都不见史书记载 。
* 古城斩蔡阳:刘备所为。
* 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记载不多。
* 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徐庶跟随刘备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
* 火烧博望:刘备所为,当时诸葛亮并未出山。
* 长板坡七进七出:应为长坂,赵云只是护送刘备家小撤退,没有七进七出此事。
* 糜夫人跳井:正史记载,甘夫人和糜夫人在当阳皆安然无恙 。
* 怒吼长坂桥:该是张飞先断桥再大哮,曹操等人并未到场,吓死夏侯杰是夸张手法。
* 刘琮遇害:献出荆州后,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未被杀,后曹操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更迁为谏议大夫。
* 舌战群儒:虽只记载诸葛亮面见孙权,但东吴主战派、主和派相争日盛。诸葛亮出使,一为节使,二为游说。
* 周瑜智算蒋干:实蒋干之前游说周瑜不成。
* 智激周瑜:周瑜本已想战,加上曹植未作《铜雀台赋》,所谓曹操有占东吴二乔之事乃民间传闻,唐朝诗人杜牧在《赤壁》一诗中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桥(乔)。」虽是千古绝句,但其后半句来源於曹植《铜雀台赋》中「揽二乔於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的典故,事实上《三国志》裏全文记载了《铜雀台赋》,却根本没有这两句,纯系后人伪托之作。可见唐朝已有此传。
* 草船借箭:并无此事,相似事件发生在孙权於濡须坞之战。
* 苦肉计:确有黄盖诈降,但苦肉计应无。
* 庞统献连环计:连环是曹操之决策,庞统未曾参与过赤壁之战。
* 孔明求东风:纯属虚构,江东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
* 华容道:刘备有追截兵败的曹操,但是去晚了,被曹操跑掉。
* 赤壁之战:火烧曹船发生在乌林。
* 南郡之争:没有发生,是周瑜死后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
* 关羽战黄忠:刘备征荆南,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
* 孙刘联婚:孙夫人与刘备的婚事,只是政治性联姻之一,并没有男欢女爱的色彩,也没有后来的孙夫人投江。
* 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无采用周瑜之美人计。
* 周瑜心胸狭窄:史书虽记载了周瑜对同仁恢廓理智的作风。但周瑜也数度暗地里阴算刘备。
* 三气周瑜:周瑜未出征西蜀前已去逝。但周瑜一次密谋危害刘备时,曾为孔明看穿
* 周瑜之死:周瑜病死於巴丘。
* 吊周瑜:吊周瑜是庞统,不是诸葛亮。
* 周瑜与孔明: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
* 马超兴兵:马超起兵讨伐曹操,反让在许昌身为人质的父亲马腾为曹操杀害。
* 割须弃袍:战况确实很激烈,曹操也数有败仗。败走时军心溃散、诸将皆惶惧,十分落魄;但官史无戴割须弃袍。
* 张松献图:应为刘备询问张松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於是张松绘制了地图给刘备。
* 落凤坡:该为庞统进攻雒城时中箭死去。
* 马超战张飞:是马超私自写信给刘备请求投降
* 征汉中:征汉中时的总指挥是刘备,法正参谋。
* 计夺天荡山:纯粹虚构。
* 五虎大将:刘备并没有封「五虎大将」,五虎将是因为三国志中把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的传记放在同一章。后世称之蜀之五虎。传为五虎将;若称为「五虎大将」。非一人一家妄编。三国演义亦同。乃时人后世公论著也。
* 周仓、胡班:虚构人物,历史上没有记载。
* 关羽单刀会:鲁肃、关羽的一场官式会宴。
* 刮骨疗伤:此时华佗已经死了两年,是一般的军医操刀。
* 水淹七军:关羽北伐,曹操遣于禁督领七军合攻关羽,仍无法战胜关羽。时值秋天,大雨连绵,汉水暴涨,虽为天候,关羽确实善用形势时机。不但保全自军,还趁水势挟水军引兵大破用兵稳仅、无坚不陷、败乱必整,曹操深为信任,视其左右手、智勇双全的名将于禁。擒斩庞德。大胜!并率军急攻,一度几攻克樊城;魏军勇猛称著的名将曹仁也很感到畏惧,曾想弃城而逃!
* 关羽麦城拒降:历史上并未记戴明确拒降,但仅江表传有关羽以伪降谋突围之机的记戴(且江表传史料招诸多史家数疑。),其它史料记戴关羽并无伪降、投降。关羽竭力战、突围至败时,死皆未降。
* 玉泉显圣、追命吕蒙:玉泉显圣改篇至唐代玉泉寺建寺故事,且吕蒙是病死。
* 七十二疑冢:曹操葬在高陵。
* 关平:关羽之子,不是义子,随羽临军,三国志里只出现两次名字。
* 关兴:弱冠(近二十岁)就因才高任侍中、中监军,於夷陵之战后数年死去。
* 关索:只出现於野史中。
* 张苞:虽称早夭,但有留下子嗣张遵;盛年亡故亦称「早夭」(如周瑜、郭嘉等)。张遵官至尚书,随诸葛瞻到绵竹与邓艾作战战死。
* 潘璋之死:潘璋在夷陵之战中为孙权立了战功,砍杀冯习等人,死於234年
* 白帝托孤:刘备临终是托孤与诸葛亮和李严二人,但仍有谓亮曰(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主要情况雷同。
* 八阵图伏陆逊:八阵图是一种兵法。
* 七擒孟获: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只是在裴松之引注《汉晋春秋》时说了一句「七擒七纵」,具体过程没有记载。
* 六出祁山:诸葛亮伐魏五次,而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出祁山。
* 《后出师表》:多认为是后人伪托,并非诸葛亮所作。
* 司马懿与诸葛亮:诸葛亮头三次北伐时,非司马懿统领。
* 气死曹真:曹真病死於洛阳。
* 诸葛亮骂死王朗:王朗病死於228年,并未随军出战。
* 诸葛亮用兵:诸葛亮用兵的功绩不如他治理蜀国的政绩耀眼。
* 火烧上方谷:诸葛亮大破魏军於卤城,司马懿仅以身还保营。《三国志》未提用何种战法大破魏军。陜西乡野传说与演义无大异;上方谷,一说葫芦谷,疑为卤(ㄌㄨ;参声)城的浑称
* 七星灯续命:南北朝之奇门遁甲,史传为孔明所创。历史上亦有孔明亦精通《周易》、卜算、八挂、五行、天文、观星等,魏晋士人常引以为奇,传为异谈。
*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并非诸葛亮遗计,《汉晋春秋》的记载是: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悄然撤退,司马懿有所发觉,驱军追赶。两军相近时,蜀汉将军姜维和长史杨仪命蜀军反旗鸣鼓做势佯攻,司马懿不敢逼近,只好退兵,蜀军入谷然后发丧。当时在蜀中就传开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话。
* 魏延反叛,被马岱诛杀:魏延与杨仪不和,相争失败、兵败被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1-22
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写的。章学诚在《丙辰杂记》提到演义时说「七分实三分虚」,演义里许多精彩的情结都是千古传说。
於颐和园的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壁画
放大
於颐和园的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壁画

* 桃园结义:正史并无写到三人有结拜,只提到情若兄弟。
* 名兵器:名兵器如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方天画戟、倚天剑等为虚构,用以描述人物性格。
* 张飞鞭督邮:为刘备所为。
* 曹操献七星刀:虚构故事,实是曹操认为董卓终必败,连夜遣逃回乡里。
* 陈宫捉放曹:陈宫在191年 开始跟随曹操,不是陈宫捉放曹操,应是另有其人。
*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事实上只有十六路地方军,包括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衮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和广陵太守张超,而长沙太守孙坚和曹操都不在名列之中,因为当时他们分别依附於袁术和张邈之下。陶谦当时有参加,贡献粮草金钱等。但未出兵。公孙瓒亦有参与连署,但当时正在对付乌桓而未出兵(疑派交情良好的当时知名义勇军领袖刘备‎代理)。;孔融当时正忙於对付黄巾贼;马腾当时虽尚未接受招安,但亦不支持董卓(朝庭)。
* 关羽温酒斩华雄:实是华雄死於孙坚乱军之中 。
* 三英战吕布:吕布被孙坚击退,而刘备军亦有参战。
* 连环计:《三国志》尚未记戴貂蝉之名,但吕布确与董卓婢女有染。不知是否为王允设计。而亦有不少为婢女实为王允养女,认同王允计谋并受王允之命。让王允以婢女身份上献於董卓府,挑拨董卓与吕布关系的史料记戴和说法,而史实上王允确实有挑拨董卓与吕布关系,并暗中联合吕布与诸大臣众将打败董卓。貂蝉在魏晋史上实为此婢女称号。
* 孙坚之死:不是在攻城时死去,是由於只带几名随从追击敌军,中了黄祖伏兵,中流矢死於砚山。
* 陶谦:陶谦为人与史实不符。
* 关羽张飞吕布与女性':传曹操与刘备联军围吕布於下邳,吕布手下秦宜禄关羽曾求曹操赐之妻给他,关羽也有七情六欲。
* 刘皇叔刘备:加强表达刘备是「捍卫汉室」和曹操是权臣滥权、霸朝篡国的「国贼」真象,并已有证据证明刘备和汉朝皇帝有亲戚关系。刘备为西汉皇族末流,但辈份未必比献帝高。
* 徐州诛车胄:刘备所为。
* 土山约三事:关羽是战败被擒,非有「土山约三事」。
* 赤兔马:赤兔马在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后来曹操送此马给关羽。
* 诛文丑:文丑死於曹军乱军之中。
* 孙策之死:遭刺客暗算不治,非于吉吓死孙策。
* 过五关斩六将: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没有经过五关,而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都不见史书记载 。
* 古城斩蔡阳:刘备所为。
* 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记载不多。
* 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徐庶跟随刘备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
* 火烧博望:刘备所为,当时诸葛亮并未出山。
* 长板坡七进七出:应为长坂,赵云只是护送刘备家小撤退,没有七进七出此事。
* 糜夫人跳井:正史记载,甘夫人和糜夫人在当阳皆安然无恙 。
* 怒吼长坂桥:该是张飞先断桥再大哮,曹操等人并未到场,吓死夏侯杰是夸张手法。
* 刘琮遇害:献出荆州后,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未被杀,后曹操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更迁为谏议大夫。
* 舌战群儒:虽只记载诸葛亮面见孙权,但东吴主战派、主和派相争日盛。诸葛亮出使,一为节使,二为游说。
* 周瑜智算蒋干:实蒋干之前游说周瑜不成。
* 智激周瑜:周瑜本已想战,加上曹植未作《铜雀台赋》,所谓曹操有占东吴二乔之事乃民间传闻,唐朝诗人杜牧在《赤壁》一诗中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桥(乔)。」虽是千古绝句,但其后半句来源於曹植《铜雀台赋》中「揽二乔於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的典故,事实上《三国志》裏全文记载了《铜雀台赋》,却根本没有这两句,纯系后人伪托之作。可见唐朝已有此传。
* 草船借箭:并无此事,相似事件发生在孙权於濡须坞之战。
* 苦肉计:确有黄盖诈降,但苦肉计应无。
* 庞统献连环计:连环是曹操之决策,庞统未曾参与过赤壁之战。
* 孔明求东风:纯属虚构,江东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
* 华容道:刘备有追截兵败的曹操,但是去晚了,被曹操跑掉。
* 赤壁之战:火烧曹船发生在乌林。
* 南郡之争:没有发生,是周瑜死后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
* 关羽战黄忠:刘备征荆南,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
* 孙刘联婚:孙夫人与刘备的婚事,只是政治性联姻之一,并没有男欢女爱的色彩,也没有后来的孙夫人投江。
* 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无采用周瑜之美人计。
* 周瑜心胸狭窄:史书虽记载了周瑜对同仁恢廓理智的作风。但周瑜也数度暗地里阴算刘备。
* 三气周瑜:周瑜未出征西蜀前已去逝。但周瑜一次密谋危害刘备时,曾为孔明看穿
* 周瑜之死:周瑜病死於巴丘。
* 吊周瑜:吊周瑜是庞统,不是诸葛亮。
* 周瑜与孔明: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
* 马超兴兵:马超起兵讨伐曹操,反让在许昌身为人质的父亲马腾为曹操杀害。
* 割须弃袍:战况确实很激烈,曹操也数有败仗。败走时军心溃散、诸将皆惶惧,十分落魄;但官史无戴割须弃袍。
* 张松献图:应为刘备询问张松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於是张松绘制了地图给刘备。
* 落凤坡:该为庞统进攻雒城时中箭死去。
* 马超战张飞:是马超私自写信给刘备请求投降
* 征汉中:征汉中时的总指挥是刘备,法正参谋。
* 计夺天荡山:纯粹虚构。
* 五虎大将:刘备并没有封「五虎大将」,五虎将是因为三国志中把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的传记放在同一章。后世称之蜀之五虎。传为五虎将;若称为「五虎大将」。非一人一家妄编。三国演义亦同。乃时人后世公论著也。
* 周仓、胡班:虚构人物,历史上没有记载。
* 关羽单刀会:鲁肃、关羽的一场官式会宴。
* 刮骨疗伤:此时华佗已经死了两年,是一般的军医操刀。
* 水淹七军:关羽北伐,曹操遣于禁督领七军合攻关羽,仍无法战胜关羽。时值秋天,大雨连绵,汉水暴涨,虽为天候,关羽确实善用形势时机。不但保全自军,还趁水势挟水军引兵大破用兵稳仅、无坚不陷、败乱必整,曹操深为信任,视其左右手、智勇双全的名将于禁。擒斩庞德。大胜!并率军急攻,一度几攻克樊城;魏军勇猛称著的名将曹仁也很感到畏惧,曾想弃城而逃!
* 关羽麦城拒降:历史上并未记戴明确拒降,但仅江表传有关羽以伪降谋突围之机的记戴(且江表传史料招诸多史家数疑。),其它史料记戴关羽并无伪降、投降。关羽竭力战、突围至败时,死皆未降。
* 玉泉显圣、追命吕蒙:玉泉显圣改篇至唐代玉泉寺建寺故事,且吕蒙是病死。
* 七十二疑冢:曹操葬在高陵。
* 关平:关羽之子,不是义子,随羽临军,三国志里只出现两次名字。
* 关兴:弱冠(近二十岁)就因才高任侍中、中监军,於夷陵之战后数年死去。
* 关索:只出现於野史中。
* 张苞:虽称早夭,但有留下子嗣张遵;盛年亡故亦称「早夭」(如周瑜、郭嘉等)。张遵官至尚书,随诸葛瞻到绵竹与邓艾作战战死。
* 潘璋之死:潘璋在夷陵之战中为孙权立了战功,砍杀冯习等人,死於234年
* 白帝托孤:刘备临终是托孤与诸葛亮和李严二人,但仍有谓亮曰(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主要情况雷同。
* 八阵图伏陆逊:八阵图是一种兵法。
* 七擒孟获: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只是在裴松之引注《汉晋春秋》时说了一句「七擒七纵」,具体过程没有记载。
* 六出祁山:诸葛亮伐魏五次,而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出祁山。
* 《后出师表》:多认为是后人伪托,并非诸葛亮所作。
* 司马懿与诸葛亮:诸葛亮头三次北伐时,非司马懿统领。
* 气死曹真:曹真病死於洛阳。
* 诸葛亮骂死王朗:王朗病死於228年,并未随军出战。
* 诸葛亮用兵:诸葛亮用兵的功绩不如他治理蜀国的政绩耀眼。
* 火烧上方谷:诸葛亮大破魏军於卤城,司马懿仅以身还保营。《三国志》未提用何种战法大破魏军。陜西乡野传说与演义无大异;上方谷,一说葫芦谷,疑为卤(ㄌㄨ;参声)城的浑称
* 七星灯续命:南北朝之奇门遁甲,史传为孔明所创。历史上亦有孔明亦精通《周易》、卜算、八挂、五行、天文、观星等,魏晋士人常引以为奇,传为异谈。
*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并非诸葛亮遗计,《汉晋春秋》的记载是: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悄然撤退,司马懿有所发觉,驱军追赶。两军相近时,蜀汉将军姜维和长史杨仪命蜀军反旗鸣鼓做势佯攻,司马懿不敢逼近,只好退兵,蜀军入谷然后发丧。当时在蜀中就传开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话。
* 魏延反叛,被马岱诛杀:魏延与杨仪不和,相争失败、兵败被杀。
第2个回答  2008-01-30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艿拇蠼�樟迹�獍茁碇�А5�恰度��菀濉分行垂赜鹣纶�督凳毕嘣既�隆⒉懿僖匀�找恍⊙纭⑽迦找淮笱绲暮窭翊��热词亲有槲谟小W苤��凇度��菀濉分校�髡呤遣幌П誓��压赜鹂袒�伞耙逯厝缟街�恕保�蚨�湫蜗笠脖谎现氐呐で�恕?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