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以及成熟的标志

如题所述

今天太晚了,明天如果此题还没有沉,再来回答。

刚才的回答居然被吃了,岂有此理?

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以及成熟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
在前期是以各种上古舞蹈的形式出现,大致有这么几种:
(1)原始部落的歌舞。那是古人在狩猎或部落间战争结束时为表达喜悦、满足、愉快的活动。
(2)上古时代的傩舞。那是原始人驱鬼逐疫的一种舞蹈。
(3)巫觋的宗教祭祀舞蹈。商汤时有《大舞》(武舞)和《韶舞》(文舞),以宣扬统治者的“文治武功”。
(4)到西周末年出现“优”,是专司声色之娱的职业艺人。倡优指女性演员,徘优指男性员。
后期出现了先秦的宫廷歌舞、汉代百戏,所谓百戏,是泛指各种表演形式,例如扛鼎、寻幢(爬竿)、冲狭(类似钻刀圈)、燕跃(跳高)、跳丸(抛小球)、走索、吞刀、吐火、振童(小孩翻斤斗)、幻术。百戏的演出是为了供人娱乐,这与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发展关系极大。
隋朝是中国戏剧形成的转折点,除了百戏兴盛外,还出现了“九部伎”,并且至唐代演变为“十部伎”
2、形成阶段
主要表现为唐代歌舞与参军戏。
(1)唐代歌舞。唐代音乐歌曲的形式已经较为完整。如“大曲”,已经有散板、慢板、中板而转为快板。有了大曲,就可以配上故事,于是戏曲的雏形便形成了。加之唐代出现了变文与传奇小说,为后来形成戏曲艺术的演出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变文是通俗小说,又名“俗讲”,是讲唱艺术,流行于民间。传奇小说是在以前的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发展成熟起来。
(2)参军戏。“参军”原为一种官职的名称,始自汉末。舞台上两位打扮成参军的演员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表演,称为参军戏,盛行于唐代,是以滑稽问答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参军戏起初主要表演嘲讽赃官的种种情状。后来情节逐渐发生变化,成为经常表演的戏剧形式、仍然称为参军戏。
3、成熟阶段
中国戏曲的成熟阶段经历了宋杂剧、宋元南戏和元杂剧的漫长岁月。
(1)宋杂剧。 宋杂剧是继承唐代参军戏的传统,并吸收表演、歌唱的技艺,进一步综合而成的戏曲。
宋杂剧已经出现了“末泥”“副净”“副末”的分工。“末泥”是戏的主角;“副净”是挨打的;“副末”是打浑的角色,专管逗乐。还可添一人,名为“装孤”(装官),还有“装旦”。
宋杂剧有强烈的人民性与战斗性,以滑稽戏的形式出现,针对当时的社会矛盾,尽情揭露,批评非常尖锐。对封建王
朝统治的不合理现象以及官吏的腐败无能,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对人民生活的困苦有所反映。
宋杂剧分为两大类:滑稽戏和歌舞戏杂剧。
(2)南戏的形成。在金人人侵、宋室南渡之际,汁梁的杂剧分为以燕京为中心的北戏和以临安为中心的南戏。南戏是以浙、闽里巷歌谣歌唱民间小戏为基础,吸收北来的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和民间的说唱伎艺,以表演故事情节为主,亦称“戏文”。期间出现了四大南戏 《荆钗记》、《拜月亭记》、《白兔记》、《杀狗记》。其中《拜月亭记》被簇称为南戏的最高成果,后人评论它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枝永不凋谢的花朵。
南戏的形成,不但确立了我国戏剧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而且它把各种表现手段(如大曲、诸宫调、歌舞、滑稽戏等要素,并在演出结构和塑造人物方面受宋杂剧、平话、说唱艺术和傀儡戏的影响)综合在一起开创了我国戏曲舞台艺术独有的表现原则与表现方式。
第一,南戏已经有了时间与空间的灵活性,即歌舞艺术的虚拟表演。演员扮演人物外,没有固定的舞台装置,无论是打坐官邸、古庙,还是爬山越岭、长途跋涉,都由人物自述或表演来表现。俗称“唱一段慢板五更天,走一个圆场百十里”,时间、空间不固定。同时,剧本上有了“分场”结构。大场、小场交错,低潮场与高潮场、悲苦场与欢乐场、紧张场与轻松场、简场与繁场等有机结合,有了所谓转场、圆场、过场等形式。
第二,南戏初步形成综合性艺术,歌、舞、白成为剧本的三要素。宋杂剧是一人主唱,南戏则是各角色都可以唱。唱又分为独唱、接唱、同唱、合唱等多种形式。介与白都很重要。
第三,各种艺术手段运用的程式性,如定场引子、诗、自报家门、剧本的结构、场次的安排、曲调的连缀、念白与唱词的格律、行当的划分,都有了一定的程式。
第四,行当,宋杂剧已有副净、副末两个主要行当。两个角色都善于滑稽表演,所谓“副净发乔”“副末打浑”。到南戏里则有了生、旦、外、贴、净、丑、末等七个角色。生、旦二行当的形成是南戏发展的新成就,生、旦概括生活中男女两种性别的主要人物,副净·副末保留其插科打浑的特色。
南戏的发展尚不完善,分场过于琐碎,多次重复交代人物身份等。
第五,南戏的演出很少有布景,演出条件十分简陋。
第六,南戏的化妆,对旦角已有浓妆、淡妆,打扮已经十分浓艳。脸谱已经初步出现。丑角画“乌嘴”、“白鹿”。
南戏在元统一后,又受昆山腔一的影响,唱法进一步丰富。在剧本结构上,也开始确立了分场的形式,各角色都能充分发挥作用,表演也加强了 舞蹈性,运用曲牌比较灵活自由。
(3)元杂剧。蒙古族建立元朝后,南北戏大规模交流,形成元杂剧。
元杂剧的代表剧目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玉镜台》;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石君宝的《秋胡戏妻));康进之的《李逵负荆》。
至此,中国戏曲走向成熟。
以后,又经过了明清时代的传奇、昆曲和京剧的形成,使中国戏曲走向了巅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03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西汉(汉武帝)时期,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百戏”。“百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