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如题所述

  一.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自然、社会历史背景
  自然背景:我国南方地区从地理上来说是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也就是说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水热条件好,有利于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全年生长。
  社会背景:两宋时期我国南方人口的增加,这就使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足,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加之辽宋、宋夏特别是宋金作战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这更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又一大批充足的劳动力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
  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宽松的环境。同时,宋朝与少数民族的作战中,屡屡失利,因此统治者都很重视内部实力的加强,部分地区减轻了农民的剥削和压迫,重视农业的发展。

  二.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1. 农业
  两宋时期,由于水土气候的便利因素,南方地区最适宜种植水稻。南方的农业以种植以水稻为主。这一时期,南方在水稻的耕作技术和方法上也有新的变化,即从直插发转变为移植法,也就是秧插水稻。改变过去那种直接把稻种撒播在田里的做法,先把稻种在秧田上加以培育,然后移植到大田上栽培。也就是这种方法提高了稻苗的存活率,为水稻的稳产高产提供了条件,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除了水稻外,其他农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北宋末南宋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面食的习惯,也带来了种麦的丰富经验,小麦种植在南方便有了更大的发展。小麦的普遍种植,改变了这一时期我国南方地区过去单一种稻的耕作制度,确立了稻麦轮种的先进耕作制度。这标志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随着粮食生产的增加,两宋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及福建南部普遍种植,之后又向北推广到江西、两浙等南方各省份。这一时期,水果的生产发展很快,两浙的柑橘,越州的杨梅,苏州的梨,福建的荔枝、甘蔗。茶树在两宋时期几乎全在地区种植。
  总之,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时,我国南方的农业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明显的标志便是“苏湖熟,天下足”格局的形成,这说明当时的南方已经成为全国粮食的主要仰给地。
  2. 手工业
  采矿和冶铁。在两宋时期南方是以铜、锡、银等有色金属为优势。先进的冶铜技术应用,大大提高了铜的产量,经济效益也随之增加。南方冶铁技术以广西、福建最为先进,梧州发明了铜铁合金,福建则是南方重要的冶铁基地。
  南方的丝织业经过唐、五代这样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到两宋时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两浙和四川成为丝织业的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宋代的丝织品有罗、绫、绢、绸、粗绸、丝棉六种。当时南方的南京制造的云锦、苏州的宋棉、杭州的绒背棉、越州的赵罗棉、成都的蜀锦都是文明全世界的丝织品,由此也成为南方丝织业的中心。
  宋代是我国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江西景德镇是宋代具有独特风格的瓷窑,所产的瓷器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有白,白中带青,因此成为青白瓷。
  造船业。南方是宋朝造船业的主要基地。对于宋朝来说,漕运是保证京师粮食供应的最重要的船运部门。漕运所需的船大多是淮南、两浙等地打造,也就促使了制作技术的提高。
  3. 商业
  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需要扩大他们的交换市场。北宋的同意和水陆交通的开辟,则为商品交换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刺激了南方地区的经济进一步发展,从而使这是的商业活动也空前活跃起来。
  (1)城市商业的繁荣
  北宋定都汴京,南宋定都临安,由于农业、手工业的进步,南方城市的商业活动盛极一时。
  (2) 市镇与集市贸易的发展
  北宋时,商品交换已日趋频繁。无论是城乡之间,或者村与村之间都要依靠市场贸易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因此,南方的城市周围及农村的交通要道附近,就成了集市贸易的好地方。
  (3)纸币的推广和使用
  商业的繁荣,必然带来货币需求量和流通量的扩大。北宋的金属货币主要有铜钱和鉄钱两种。随着经济发展的增快,虽然铜钱制造逐年增加,但数量上仍是供不应求,流通和交换出现短缺,还有金属货币笨重、携带困难、容易磨损,这就给货币和商品流通带来很大的麻烦。这种情况下,四川、重庆地区首先使用了纸币(交子)。在南宋时纸币进一步推广,推行于南方的纸币主要有东南会子,通行于东南地区,两淮会子,也叫淮交通行于淮东、淮西及长江南岸的太平、常州、江阴等地。
  纸币的推广,解决了金属货币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商业的发展。纸币的正式使用,在货币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两宋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一个重要表现。
  所以,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南宋时全面实现。这一时期,我国南方经济的发展,既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08
1. 农业
两宋时期,由于水土气候的便利因素,南方地区最适宜种植水稻.南方的农业以种植以水稻为主.这一时期,南方在水稻的耕作技术和方法上也有新的变化,即从直插发转变为移植法,也就是秧插水稻.改变过去那种直接把稻种撒播在田里的做法,先把稻种在秧田上加以培育,然后移植到大田上栽培.也就是这种方法提高了稻苗的存活率,为水稻的稳产高产提供了条件,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除了水稻外,其他农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北宋末南宋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面食的习惯,也带来了种麦的丰富经验,小麦种植在南方便有了更大的发展.小麦的普遍种植,改变了这一时期我国南方地区过去单一种稻的耕作制度,确立了稻麦轮种的先进耕作制度.这标志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随着粮食生产的增加,两宋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及福建南部普遍种植,之后又向北推广到江西、两浙等南方各省份.这一时期,水果的生产发展很快,两浙的柑橘,越州的杨梅,苏州的梨,福建的荔枝、甘蔗.茶树在两宋时期几乎全在地区种植.
总之,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时,我国南方的农业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明显的标志便是“苏湖熟,天下足”格局的形成,这说明当时的南方已经成为全国粮食的主要仰给地.
2. 手工业
采矿和冶铁.在两宋时期南方是以铜、锡、银等有色金属为优势.先进的冶铜技术应用,大大提高了铜的产量,经济效益也随之增加.南方冶铁技术以广西、福建最为先进,梧州发明了铜铁合金,福建则是南方重要的冶铁基地.
南方的丝织业经过唐、五代这样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到两宋时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两浙和四川成为丝织业的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宋代的丝织品有罗、绫、绢、绸、粗绸、丝棉六种.当时南方的南京制造的云锦、苏州的宋棉、杭州的绒背棉、越州的赵罗棉、成都的蜀锦都是文明全世界的丝织品,由此也成为南方丝织业的中心.
宋代是我国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江西景德镇是宋代具有独特风格的瓷窑,所产的瓷器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有白,白中带青,因此成为青白瓷.
造船业.南方是宋朝造船业的主要基地.对于宋朝来说,漕运是保证京师粮食供应的最重要的船运部门.漕运所需的船大多是淮南、两浙等地打造,也就促使了制作技术的提高.
3. 商业
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需要扩大他们的交换市场.北宋的同意和水陆交通的开辟,则为商品交换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刺激了南方地区的经济进一步发展,从而使这是的商业活动也空前活跃起来.
(1)城市商业的繁荣
北宋定都汴京,南宋定都临安,由于农业、手工业的进步,南方城市的商业活动盛极一时.
(2) 市镇与集市贸易的发展
北宋时,商品交换已日趋频繁.无论是城乡之间,或者村与村之间都要依靠市场贸易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因此,南方的城市周围及农村的交通要道附近,就成了集市贸易的好地方.
(3)纸币的推广和使用
商业的繁荣,必然带来货币需求量和流通量的扩大.北宋的金属货币主要有铜钱和鉄钱两种.随着经济发展的增快,虽然铜钱制造逐年增加,但数量上仍是供不应求,流通和交换出现短缺,还有金属货币笨重、携带困难、容易磨损,这就给货币和商品流通带来很大的麻烦.这种情况下,四川、重庆地区首先使用了纸币(交子).在南宋时纸币进一步推广,推行于南方的纸币主要有东南会子,通行于东南地区,两淮会子,也叫淮交通行于淮东、淮西及长江南岸的太平、常州、江阴等地.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7-08
一.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自然、社会历史背景
自然背景:我国南方地区从地理上来说是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也就是说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水热条件好,有利于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全年生长.
社会背景:两宋时期我国南方人口的增加,这就使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足,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加之辽宋、宋夏特别是宋金作战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这更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又一大批充足的劳动力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
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宽松的环境.同时,宋朝与少数民族的作战中,屡屡失利,因此统治者都很重视内部实力的加强,部分地区减轻了农民的剥削和压迫,重视农业的发展.
二.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1.农业
两宋时期,由于水土气候的便利因素,南方地区最适宜种植水稻.南方的农业以种植以水稻为主.这一时期,南方在水稻的耕作技术和方法上也有新的变化,即从直插发转变为移植法,也就是秧插水稻.改变过去那种直接把稻种撒播在田里的做法,先把稻种在秧田上加以培育,然后移植到大田上栽培.也就是这种方法提高了稻苗的存活率,为水稻的稳产高产提供了条件,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除了水稻外,其他农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北宋末南宋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面食的习惯,也带来了种麦的丰富经验,小麦种植在南方便有了更大的发展.小麦的普遍种植,改变了这一时期我国南方地区过去单一种稻的耕作制度,确立了稻麦轮种的先进耕作制度.这标志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随着粮食生产的增加,两宋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及福建南部普遍种植,之后又向北推广到江西、两浙等南方各省份.这一时期,水果的生产发展很快,两浙的柑橘,越州的杨梅,苏州的梨,福建的荔枝、甘蔗.茶树在两宋时期几乎全在地区种植.
总之,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时,我国南方的农业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明显的标志便是“苏湖熟,天下足”格局的形成,这说明当时的南方已经成为全国粮食的主要仰给地.
2.手工业
采矿和冶铁.在两宋时期南方是以铜、锡、银等有色金属为优势.先进的冶铜技术应用,大大提高了铜的产量,经济效益也随之增加.南方冶铁技术以广西、福建最为先进,梧州发明了铜铁合金,福建则是南方重要的冶铁基地.
南方的丝织业经过唐、五代这样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到两宋时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两浙和四川成为丝织业的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宋代的丝织品有罗、绫、绢、绸、粗绸、丝棉六种.当时南方的南京制造的云锦、苏州的宋棉、杭州的绒背棉、越州的赵罗棉、成都的蜀锦都是文明全世界的丝织品,由此也成为南方丝织业的中心.
宋代是我国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江西景德镇是宋代具有独特风格的瓷窑,所产的瓷器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有白,白中带青,因此成为青白瓷.
造船业.南方是宋朝造船业的主要基地.对于宋朝来说,漕运是保证京师粮食供应的最重要的船运部门.漕运所需的船大多是淮南、两浙等地打造,也就促使了制作技术的提高.
3.商业
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需要扩大他们的交换市场.北宋的同意和水陆交通的开辟,则为商品交换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刺激了南方地区的经济进一步发展,从而使这是的商业活动也空前活跃起来.
(1)城市商业的繁荣
北宋定都汴京,南宋定都临安,由于农业、手工业的进步,南方城市的商业活动盛极一时.
(2)市镇与集市贸易的发展
北宋时,商品交换已日趋频繁.无论是城乡之间,或者村与村之间都要依靠市场贸易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因此,南方的城市周围及农村的交通要道附近,就成了集市贸易的好地方.
(3)纸币的推广和使用
商业的繁荣,必然带来货币需求量和流通量的扩大.北宋的金属货币主要有铜钱和鉄钱两种.随着经济发展的增快,虽然铜钱制造逐年增加,但数量上仍是供不应求,流通和交换出现短缺,还有金属货币笨重、携带困难、容易磨损,这就给货币和商品流通带来很大的麻烦.这种情况下,四川、重庆地区首先使用了纸币(交子).在南宋时纸币进一步推广,推行于南方的纸币主要有东南会子,通行于东南地区,两淮会子,也叫淮交通行于淮东、淮西及长江南岸的太平、常州、江阴等地.
纸币的推广,解决了金属货币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商业的发展.纸币的正式使用,在货币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两宋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一个重要表现.
所以,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南宋时全面实现.这一时期,我国南方经济的发展,既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7-02
南宋从高宗赵构“康王泥马渡江”建立南宋政权以来,历经高宗,孝宗两代皇帝,已有六十年时间。由于靖康之难,宋室南渡,以及金朝占领中原,对华北、中原地区北方人民的野蛮统治,造成了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给南宋国家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生产经验,他们与当地百姓一起,辛勤劳动,极大地推动了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首先,农业生产技术在南宋时获得了显著进步。一是农器种类繁多,元初,王祯在《农书》中所记载的农具已达一百零五种之多,明清时期所使用的农具在南宋时都已出现。主要农具在结构上也有所改进,尤其是唐代发明的曲辕犁,到南宋时更加灵活轻便,适宜于在水田耕作。犁镌、犁壁作了分工,使犁起的熟土在上,生土在下,有利于作物生长。至此,中国传统时代的犁耕达到了完善的地步,一直沿用至今。二是重视深耕细作,施用追肥和“靠田”技术,以增加土壤肥力,推广复种制和稻麦杂粮套种制,首创了早晚稻的种植,从而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唐代上田亩产不过二石左右;南宋江东、两浙地区的“上田一亩收五六石”,提高了两倍多。此外,随着大批北方人口的南移,对麦子的需求量激增,加上政府的鼓励,南方农民开始普遍种植麦子。与北宋相比,南宋发生饥馑的次数较少,稻麦两熟制的推广可谓功不可没。“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由此产生。而明清两代均以杭嘉湖地区为朝廷主要赋税来源地,也是自南宋始。

其次,南宋时手工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北宋时,南方手工业生产的总体水平虽然已经赶上北方,但还有不少生产部门在南方之上。到了南宋,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北方手工业者的大批南下以及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的传人,使南方的手工业生产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除了矿冶业因受资源条件限制,仍较落后以外,其他生产部门如纺织、瓷器、造船、造纸、印刷业等全都超过了北方。
再者,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南宋的商品经济更加发展,具体表现为城市的繁华、商业和手工业的兴盛,海外贸易的空前活跃。南宋最大的城市是都城临安府,到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仅城区(钱塘、仁和两县)就有186330户,若以每户5口计算,即达991650口,加上众多的流动人口,全市约有140万人左右。而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大都会伦敦人口也不过3.4万左右。难怪马可-波罗到了杭州以后,对它“颇具豪华气派的一事一物,惊讶得瞠目结舌,叹为观止”了。南宋时期,由于广大军民抑制、打击了金军,保卫了南宋的半壁河山,使长江流城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自唐宋以来高度发展的社会经济免受严重破坏。由于北方人民不甘忍受女真贵族的压迫奴役,大量南迁,一方面给南方补充大量劳动人手,另一方面,使南北方生产经验(技术)得到交流。由于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加之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社会经济仍有所发展。
南宋一代,水利兴修,垦田面积增大,注意精耕细作,产量有所提高,上等田亩收五、六石。经济作物种植范围扩大,出现了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商品化的迹象,粮食贸易成为交易的大宗;采用货币折租形式者有所增加。南宋时期,政府控制的地区比北宋小,可北方王朝屡屡兴兵、以及早期南宋为了扩大战略防线多次发动的额北伐,这都导致了巨额军费开支,财政支出大大超过了北宋;同时也不得不说南宋比南明强多了,这样多的开支之下都能持续这么久,而南明如果有南宋一半的能力恐怕历史将是另一个局面。不管为了巩固防线的北伐、还是应付北方王朝南下的战争,总之南宋朝廷对劳动者的剥削比起北宋反而有过之。人民的主要负担是:
(1)二税。从表现上看,税额与北宋差不多。实际不然,政府收税时要附加“耗米”,“耗米”几多于正税。收租时往往用大斗。
(2)杂税。名目繁多,有经总制钱、月桩钱、曲引钱、卖纸钱、折纳牛皮筋、角钱等,不一而足。
据统计,南宋人民的负担比徽宗时增加了一倍,比北宋初增加了七倍。

在南宋间,曾有过两次较长时间的休战期,一是1141~1160年高宗赵构、秦桧为了求和,在大反攻的大好时机(那次时机可以说是南宋将战略防线向北推进的大好时机,从而将弹性防御区扩大到淮北以北乃至河南河北地区的大好时机,说明了弹性防御和南宋甚至两宋的国防政策—弹性防御的原因以及作用),剥夺韩世忠兵权、害死岳飞后,有十几年的宋金相持期。二是1164年~1205年约40年间,宋金相安无战事。
在这个休战期内。人民得以修养,生产得以发展,商品得以流通,整个经济处于蓬勃向上的形势。没有战争,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都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使得南宋的经济总量在领土减少的情况下,反而超过了前朝―北宋。宋朝诗人林升有一首诗颇能说明南宋这些年的繁荣景象:“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只将杭州做汴州。”看来在农耕社会经济太繁荣了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毕竟人不愿意打战和扩大国防战略防线了,而又不像工业文明的西方那样有着让人恐怖的武器来保护自己享受繁荣;这样的繁荣在农耕社会和冷兵器时代(确切的说是缺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保护自己的时代),必然其它武力强(更确切的说是战争成本低)、但文明落后社会的眼红,自然会来抢夺这个成果,这样就自然导致连年战争,而在农耕社会和冷兵器时代,并非经济发达和综合国力强就能取胜——因为那样农耕时代经济无法非常快转变成国防力量,最简单点说没法制造出足够杀伤力大的武器。
第4个回答  2012-07-05
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开始南移,南宋时完成南移,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其中太湖流域成为江南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地方,“苏湖熟,天下足”
表现:
1、农业
(1)农田水利发展
(2)优秀水稻品种占城稻(源自越南)的引入,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3)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秧马)
2、手工业
(1)金属冶炼:铁、铜等金属冶炼技术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2)采矿业: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3)制瓷业:瓷器畅销世界,中国被称为“瓷之国”
3、商业
(1)城镇的出现
(2)城市的繁荣
(3)纸币的出现
4、海外贸易
(1)“番市”“番坊”“番学”的出现
(2)市舶机构的出现
(3)海外贸易范围广
(4)外贸港口的出现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1)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大量劳动力
(2)政府鼓励农业生产
(3)江南较为安定,战争少
(4)江南自然环境优越

七年级下册历史书上有,背过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