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与水有关的故事或人物

不要治水的故事,要真实的故事。

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历来传颂不绝。尧的时代洪水已泛滥成灾,为患下民。由于洪水为害,人们生存极其艰难,故尔满目荒芜,荆榛遍野,野兽出没,人烟稀少。尧用鲧治水,9年无功。

禹受命治水,并有益和后稷作助手。禹治洪水采用的方法,大约是接受其父失败的教训,以疏导为主。不是用人力去与大自然对抗,而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给洪水找出路,所以他是“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洪水导入长江,排入大海,终于有所归依。

黄河为害最甚,所以大禹治水时,在黄河上下得功夫最多。他上溯黄河源头,从积石山疏导到龙门,然后南到华阴,东折至砥柱(修三门峡水库时已炸掉),又至孟津等处。由于黄河上游地势高,到中下游平原地区,水势太急,容易成灾,故分其水势,开引渠道,最后输入渤海。

扩展资料:

大禹治水,最感人的是关于他本身的传说。他在治水中表现的艰苦卓绝的作风,忘我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历久弥新。间在外治水,无暇顾及家庭,顾及儿女私情。

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新婚仅三四天,便出发治水,儿子夏启呱呱堕地,他没有见过一面。孟子说,“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同时注意人民生计,指导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治水患时就考虑到兴修水利,修筑沟渠,使其兼具排水和灌溉的功能。不但疏通大江大河,还开通了田间沟渠。

一方面救济灾民,一方面组织农业生产,提倡种植水稻。所以在先秦时期人们的心目中,禹和后稷同为农耕的始祖,后稷尚且是继承禹的事业。

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手执工具,与下民一起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竞至于形容憔悴,大腿上没剩下多少肉,小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禹的形象,就是这样一位茹苦救世的圣人。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大禹治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陆羽辨水】
(唐)太宗的年代(627-649),李季卿当湖州刺史,到扬州的时候,遇到了隐士陆鸿渐(733-804)。李季卿对陆鸿渐早已闻名,于是便和他结交。到了扬子驿站,将要吃饭。李季卿说:“陆先生善于茶道,天下闻名,听说扬子江的‘南零水’绝妙无比。今天正好先生在场,可以说是千古难遇啊。”于是,李季卿令可靠的士兵带着水罐,架船深入‘南零’取水。陆羽则取了干净的器具等侯。过了一会儿,士兵取水回来。陆羽舀了一勺水,扬起来,说:“(扬子)江水倒是江水,但不是‘南零’的水,好像是岸边的。”那士兵急了,说:“小人架船深入,非常到位,看热闹的上百人,怎么敢骗您呢?”陆羽不吭声,停了一会儿,将罐中水倒向盆中。倒了一半,陆羽突然停住,又舀好一勺水扬起来,说:“从这儿开始,就是真正的‘南零水’了。”士兵大惊,说:“我本来是从‘南零’取了满满一罐水的,但是到岸边因为船摇晃撒了一半,担心太少了不发交差,所以加了些岸边的水。先生连这都能鉴别出来,真是神啊,我怎么敢欺瞒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9-02
尾生抱柱
春秋时,曲阜有个人叫尾生。后迁居梁。
后迁居梁。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君子淑女,私订终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姑娘决定背着父母私奔,随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那一天,两人约定在韩城外的一座木桥边会面,双双远走高飞。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不料,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吼,雷鸣电闪,滂沱大雨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发,滚滚江水裹挟泥沙席卷而来,淹没了桥面,没过了尾生的膝盖。

城外桥面,不见不散,尾生想起了与姑娘的信誓旦旦;四顾茫茫水世界,不见姑娘踪影。但他寸步不离,死死抱着桥柱,终于被活活淹死。再说姑娘因为私奔念头泄露,被父母禁锢家中,不得脱身。后伺机夤夜逃出家门,冒雨来到城外桥边,此时洪水已渐渐退去。姑娘看到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悲恸欲绝。她抱着尾生的尸体号啕大哭。阴阳相隔,生死一体,哭罢,便相拥纵身投入滚滚江中,谱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幕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
第3个回答  2012-09-02
多了去了
魏晋时期的王祥,卧冰求鲤,二十四孝之首
第4个回答  2012-09-02
战国李冰建造都江堰水利工程
相似回答